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的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知識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知識管理首先被應用于企業,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比如英特爾、惠普公司。后來,知識管理被引入到學校。學校知識管理是在原有的校本管理理論基礎之上,為滿足知識經濟發展需求應運而生的。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發展,社會服務功能的加強,組織內外信息的多樣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需求的加大都要求學校進行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是一種新型的學校管理模式。
一、知識管理中隱顯知識轉化的意義
學校的知識管理是指以提高學校的創新能力、環境應對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為目標,通過創造一定的環境,借助一定的技術,運用集體的智慧,對學校的內外部知識進行獲取、整理、共享和創新的一種管理過程。在知識管理中,隱顯知識轉化和共享對學校發展的意義日益凸顯。首先,隱顯知識轉化有利于學校內外部知識資源的充分利用。其次,隱顯知識轉化有利于教師專業的發展和地位的提高。最后,隱顯知識轉化有利于集體智慧的有效利用和學校競爭力的提高。
二、SECI模型下隱顯知識轉化的問題
學校隱性知識是指學校知識主體所擁有的或通過流動、共享等方式從學校外部有效獲取的難以言明和模仿、不宜交流與共享、尚未編碼和顯性化的各種內隱性知識。[1]在知識管理的過程中,知識的交流和共享是關鍵也是難點。
1. SECI模型
知識管理的實質是對于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管理。日本管理學家野中郁次郎等提出SECI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轉化模型。[2]分析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SECI轉化模型,熟悉轉化流程,可以使我們在實際知識管理中更容易克服轉化中存在的問題。
如圖1所示,SECI模型包括四個主要環節,分別是社會化、外化、綜合化和內化。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指知識主體通過在對話中進行思想與思想的碰撞、交流、指導以及模仿,產生出內心的靈感與啟發,并進一步創新出隱性知識的環節。外化(externalization)是指知識主體通過對話和交流,將隱含在自身的模糊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以表達、交流和共享的顯性知識的環節。綜合化(combination)是指利用現代技術將所獲取的顯性知識進行分析、整理和系統化,實現原有組織知識庫更新的環節。內化(internalization)是指將前面三個環節得到的系統化了的顯性知識通過做中學轉變為個人和組織隱性知識的過程,最終提高組織的競爭力。
從圖1可以看出SECI模型涵蓋了知識管理的獲取、整理、共享、使用的全過程,是一個開放和螺旋上升的系統。它始終與外界保持聯系,并且這種運行模式在不斷的對話和交流中不斷旋轉上升。知識在這種不斷的交流和轉換中,價值獲得提升,而且知識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并為組織服務。
2. 阻礙隱顯知識轉化的主要問題
在知識循環上升的過程中,尤其是對話過程中,存在許多主客觀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知識的外化和社會化環節,最終影響整個系統的循環。
(1)主觀方面
第一,思想觀念落后。因為知識主體知識水平與在組織中地位的不同,有些知識主體認為知識共享意味著知識主體獨特的個人資產的消失和組織中地位的下降。第二,知識主體個體所具有的隱性知識是知識主體在長期的、反復的實踐活動中辛苦學習和創造的,它是知識主體的非語言智慧結晶。[3]知識主體不能心甘情愿地貢獻知識。第三,隱性知識因為比較模糊、沒有系統,并且難以表達,因此交流存在困難。
(2)客觀方面
第一,傳統組織結構的禁錮。高窄的金字塔式組織結構,上下溝通存在弊端。知識主體的工作被定格在自己的任務范圍之內,不利于知識主體間的溝通交流。第二,“場域”的局限。野中郁次郎所謂的“場”(Ba)概念是指“共同擁有的知識的語境”[4],在“場域”這樣一種時間、空間、人際關系中,知識才得以分享、創生、積累和運用。[5]知識主體在日常交往中不僅缺少現實的場所和活動機會進行知識的流通和共享,而且知識庫的建立需要借助先進的網絡管理系統,許多學校并不具備相關的物質基礎。[6]
三、促進隱顯知識轉化的策略
針對隱顯知識轉化中存在的主客觀方面的問題,結合SECI模型,我們主要從以下兩點來著重探索隱顯知識轉化的策略。
1. 進行知識定位,建構知識地圖
西門子公司主要運用知識地圖來進行知識管理。[7]所謂知識地圖是指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工具,如GIS,繪制一種包括所有與學校教學、科研、管理有關的學校內外已有顯性知識資源和尚待挖掘的隱性知識資源以及各種資源之間聯系的,一種可視化的便于搜索和導航的地圖。本文以某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點的知識管理地圖(節選)(圖2)為例,分析在建構知識地圖時要注意的問題。
(1)找準隱顯知識的定位
顯性知識資源不僅包括傳統上認為的圖書館、電子數據庫等,還包括學校的刊物、墻報等,另外曾經貢獻過隱性知識或顯性知識的教職員工、學生、部門以及學校外部的圖書館、有交流的專家學者等也是顯性知識的存儲地點。[8]隱性知識則主要存在于擁有知識的知識主體中。進行知識定位還要注意構建知識主體所處的主要社會和科研合作網絡。
(2)嚴格知識的整理分類
對各種資料信息進行分析時,首先,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除重復知識資料。其次,對支離破碎的知識進行整理,建立它們之間的聯系。另外,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分類時要界定它的使用對象,并根據使用對象選擇統一的分類標準,逐層細分,以便于知識主體對知識的快速定位和搜索。例如,面向學校本身要注重細節知識的標注,而面向學校的合作伙伴則主要傾向于合作項目知識的標注。
(3)關注隱性知識地圖的建構
虛擬團隊是一種借助于計算機網絡等技術設備而構建的運作團隊。虛擬知識主體團隊相對于實體知識主體團隊有很多的優勢,如節約成本、知識集中速度快。利用QQ等網絡交流工具構建虛擬團隊,進行知識的利用和管理,需要繪制虛擬知識地圖。構筑虛擬知識地圖要以特定專家為中心,借助合著、博客等,分析其社會、科研合作網,然后進行知識定位。
(4)加強知識地圖的實時更新
知識地圖繪制工程中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為后來知識的獲取和更新提供空間。知識地圖作為學校知識管理的重要工具,隨著知識管理的不斷運行,知識地圖也要不斷更新,給知識管理者和知識主體提供即時的、準確的信息。應建立專門的知識地圖信息管理更新部門進行知識的實時采集和整理分類,對知識地圖進行填充、淘汰和創新。
知識地圖具有低成本、靈活等特點,領導者借助知識地圖可以更好地對知識進行定位,識別和獲取不同來源的信息,評價學校知識資產,了解知識交流溝通渠道,還能更加科學合理地組建知識團隊開展工作,并為建設知識管理基礎設施提供依據,最終提高其工作效率。
2. 運用激勵措施,促進知識共享
惠普公司積極鼓勵職工進行知識共享,“讓分享知識的人得到重用,得到提拔”。[9]知識作為個人的資產,能夠給個人帶來利益,提高自己在組織中的地位。在學校這種知識型組織中,沒有激勵機制或者激勵機制不到位,知識主體看不到知識共享的好處,隱顯知識的共享就無從說起。
(1)發揮學校領導的模范作用
領導對知識管理的重視和對知識主體的關懷,能夠滿足知識主體受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極大地提高知識主體的積極性。可以通過采取學校指派專門人員進行知識管理和服務,加強學校領導與知識主體的經常性情感交流等措施來體現。此外,學校領導也要分享自己的隱顯知識,包括生活情感、學科專業知識和管理知識。同時,積極領導和監督知識地圖的繪制,為新來教職工提供知識信息渠道。在日常管理中,注意知識地圖的完善和更新,幫助教職工知識的學習、更新和共享。
(2)營造知識共享的學校文化
建設利于知識共享的學校文化,提高知識主體對知識價值的認識,才會形成其不斷學習的動力,樹立知識共享的價值觀。
第一,將知識載入學校的墻報、校園建設等物質文化之中,讓知識共享理念內化到知識主體的日常行為之中,將知識管理的共享融入到制度管理之中。所有這些最終落實到實踐之中,在實踐活動中將這種學校文化滲透到知識主體內心。第二,營造彼此信任的氛圍。只有在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下,知識主體才能更加積極地挖掘自己所掌握的隱性知識進行共享。也只有在信任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能打破溝通的障礙,更好地吸收別人共享的知識,進行深刻的討論和反思。第三,重視知識的價值,倡導“知識發展構成學習”的觀念,[10]塑造知識學習的組織文化,對知識主體的行為、態度進行潛移默化教育和引導。此外,還要借助先進的技術設施,建立知識共享的網絡渠道,對知識的價值進行宣傳,鼓勵知識主體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反思。
(3)完善知識共享的激勵機制
知識主體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具有很高的物質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發展的需求。完善激勵機制就是要引導知識主體的行為,促進知識主體克服主觀方面的原因進行知識共享。
第一,加強對于知識主體隱性知識貢獻的績效考核評估。將績效評估結果與知識主體晉級、培訓、進修等掛鉤,滿足其個人成長的需求。例如,教師職稱評定中,不僅注重教師“學高”“德高”,還要注重教師知識的共享程度。還要注意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對優秀知識主體予以獎狀、勛章、榮譽稱號等精神獎勵。
第二,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給予教師多方面的自主權,讓教師真正地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進行知識管理,要求知識資源的不斷更新和知識主體地位的提升,這樣能滿足教師的成就感和自我發展的需求,充分調動教師等知識主體的積極性。比如,授予知識主體以各種形式組織活動的權利,積極鼓勵知識主體在公開民主的氛圍下進行溝通交流。還可以建立知識共享交流專項資金以及專門場地來支持知識主體開展交流活動。
第三,借鑒海爾公司對職工知識創新和共享進行實名保護的知識產權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學校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可以對貢獻知識的知識主體進行產權劃定,維護知識主體的利益,激發他們知識共享的積極性。而且知識產權制度能夠保護學校利益,促進學校與企業等外部組織之間的合作。同樣,學校作為一個社會組織離不開競爭,知識的共享也離不開競爭,適當的競爭能夠激活整個組織的活力。知識主體為了在學校中獲得競爭優勢,必須不斷充實自己,在知識產權獲得保護的前提下,積極進行知識的共享,提升自己在組織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曾祥霖.學校知識管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野中郁次郎,竹內廣隆.創造知識的公司[M].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司,1999.
[3]楊超有.教師緘默知識的價值及其形成機制[J].教育探索,2006,(7):114.
[4]野中郁次郎,紺野登.知識經營的進展[M].東京:筑摩書房,1999:161.
[5]鐘啟泉.從SECI理論看教師專業發展的特質[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2):11.
[6]王健.促進教師個人知識共享的學校知識管理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6):2.
[7]張君,康萍.基于GIS的知識管理領域知識地圖構建與研究進展分析[J].現代情報,2011,31(7):13.
[8]華宏軒,張習真.論學校知識管理規章制度的建立[J].現代教育科學,2007(6):61.
[9]彭嵐.企業知識管理及關鍵成功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67.
[10]米靖.論知識管理與學習型學校的創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8):8.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