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是社會的文化高地,傳承和創造著人類文明。現代的學校課堂,不僅要讓學生汲取豐富的知識,培養嫻熟的技能,還要傳承和發揚祖國五千年豐富多彩、波瀾壯闊的文化。這就需要學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引領,提煉和培養學校精神,不斷創新工作載體,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淀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
莫干山中心學校地處舉世聞名的避暑勝地莫干山北麓,茂竹修林,綠樹成蔭。學校著眼于激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竹文化實踐活動,開發學生的潛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熱情,進而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優秀傳統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竹有“七德”,即正直、奮進、虛懷、質樸、卓爾、善群和擔當。可見,竹文化蘊涵著厚實的民族精神。在竹文化的熏陶中,莫干山中心學校的學生感受和理解著竹蘊涵的情感、思想和品行,學習和體會著竹之精神的表現手法,豐富了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提高了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實現了全面協調發展。
一、一則校訓,蘊育學校“竹文化”之根
莫干山中心學校歷史源遠流長,1932年6月1日(民國二十一年六月一日),私立莫干小學建校,12月教學樓落成。黃郛先生創立學校時提出了“勤、儉、忠、慎”的校訓,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得到較好的結合。
學校與時俱進,賦予校訓新的內涵,倡導“勤奮”“節儉”“忠誠”“慎行”。同時依托地處“竹海之鄉”的獨特鄉土資源,積極提煉學校精神文化內涵,提出了“亮節向上”的精神文化理念,號召莘莘學子以簡樸的生活磨煉自己,寬容厚重,慎思篤行。激勵廣大師生像翠竹一樣,高風亮節、堅忍不拔,奮發向上,讓“亮節向上”的精神文化理念深深扎根于師生的心靈,并茁壯成長。
二、兩個元素,構建學校“竹文化”之干
莫干山特有的自然環境為學校搭建了一個天然的舞臺。學校依托地處“竹海之鄉”得天獨厚的地域鄉土資源,充分挖掘竹所具有的外形及內涵之元素特點,美化、亮化和詩化學校環境,扎實地推進竹文化建設。
1. 竹形元素,扮靚校園
為了能讓每位學生在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健康成長,我校圍繞竹文化特色精心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處處體現竹子的特色和精神。走進莫干山中心學校,撲面而來的就是一股自然清新的竹文化氣息:竹文化大廳,體現出“亮節向上”的校園精神追求;古樸典雅的莫干山文化長廊,行走其中,既能領略莫干山的風采,又能感受到竹文化的魅力;匠心獨具的“校園微型竹博園”,徜徉其中,增長新知;精致的“竹制品工藝室”彰顯了竹之神韻,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動手能力。
2. 竹德元素,凈化心靈
竹有“七德”,即“正直、奮進、虛懷、質樸、卓爾、善群和擔當”。學校將此“七德”鐫刻在大理石上布置于校園中,形成有形而莊重的心理磁場,構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熏陶,進而影響師生的觀念和行為。
外顯的校園景觀必將內化為學生對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詩化的校園必將帶給學生文明的體驗與追求。在校園里,躍動著的綠色意象和生命韻律,隨處可觀、可感。師生只要踏進校門,就時時與竹為鄰,處處與竹相伴,在濃郁的書香氛圍中學習,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成長。
三、三項載體,培育學校“竹文化”之林
學校圍繞竹文化,構建以學做人教育為核心,以創造教育為重點,以素質教育為價值取向的發展性教育體系,讓全體師生參與各種各樣“竹文化”的教育教學和實踐活動,接受“竹文化”的熏染,并將其滲透于他們的教學、科研、讀書及做事之中,內化為自己的習慣,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1. 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提升“竹文化”品位
為深化竹文化的建設,傳承前期竹文化的教育實踐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高對竹文化教育功能的認識,學校借鑒有關同類課題的研究,申報了市級課題“依托本土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的實踐與研究”,以期對本土教育資源的利用、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學校的特色建設等方面產生更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進而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
2. 以教材開發為載體,打造“竹文化”體系
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宗旨、體現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學校從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資源的原則,在分析學校外內部具體情境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現有的設施、教師的專業水平,注重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統一,基礎課程與拓展性課程的統一。為了使學生更系統地了解家鄉的竹子,熟知家鄉的人文風俗,學校組織編寫了《我的家鄉莫干山》《學生竹藝制作》《竹之韻》等系列校本教材。既滿足了學校教育教學的總體目標要求,又滿足了學生的發展需求,培養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同時進一步完善了教師的知識結構,豐富了教學手段,帶動了學校的特色建設。
3. 以活動展開為載體,豐富“竹文化”校園生活
竹文化既是鄉土文化的歷史積淀,又是學校精神的一種傳承。學校充分發揮自身獨特的教育文化,不斷引領學生感受竹之精神品質,從建設特色校園文化出發,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1)知我莫干行
學校結合湖州市南太湖小導游活動,深入挖掘名山文化,以“知我莫干、愛我莫干、護我莫干、興我莫干”為活動理念,開展訪名山古屋、探名人蹤跡、唱名優特產和頌民俗民風活動,使學生開闊了眼界,陶冶了情操。
(2)我的竹校園
學校通過“竹文化”長廊、校園微型竹博園和體育文化長廊等布景,讓學生了解竹子的基本知識、歷史神韻和資源概況,引導學生認識到竹子是學校精神的象征,要求每個學生學習翠竹品質,并自覺內化成道德的力量、學習的動力,不斷地激勵學生奮發向上、開拓進取。
(3)悅動竹竿舞
為了讓學生在互動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結合陽光體育活動,我們還自編自創了一套竹竿舞。大課間活動時間,學生們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里,敏捷地進退跳躍,在竹竿開合的瞬間,瀟灑自然地做出各種優美的動作。現在,竹竿舞已成為學校陽光體育活動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調動了學生參與健身活動的積極性,增強了團隊精神,促進了學生德智體全面綜合的發展。
(4)竹在課堂
學校以竹文化為中心,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課程:在科學學科中認識竹子的種類及生長特性;在語文學科中抒寫竹之精神,感悟竹之品格;在美術學科中描繪竹子,領悟竹之魅力;在音樂學科中輕吟淺唱竹之歌,陶冶情操;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竹藝小制作,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學生們在識竹、寫竹、畫竹、詠竹和竹藝作品的制作中品味到竹之清雅高潔、生機盎然的外在魅力,以及清俊不阿、剛正挺直的豐富意蘊,最終,竹子那“立根、堅韌和虛心”的品性深深根植于學生們的心中。
(5)竹藝初體驗
結合學校特色文化,學校先后開設了竹編興趣組、竹刻興趣組、竹烙畫興趣組。經過一段時間的指導,興趣小組的學生已經能熟練地掌握一些竹編、竹刻和竹烙的技巧,并能制作多種竹編器具和竹刻玩具,例如竹快板、竹筆筒等。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的竹制工藝品“三個和尚”還獲得了縣中學生科技小制作的一等獎。
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全體學生得到了鍛煉,激發了興趣,提高了各方面的素養,學校營造出了濃郁的育人文化氛圍。在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動中,學生用行動展示了“亮節向上”的人文追求,并為“亮節向上”的學校文化不斷增添著新的內涵。
學校通過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全體師生參與進來,親自動手,學習、理解、掌握和運用文化;讓師生在體驗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運用文化中創新文化,使校園文化建設真正落到了實處。學校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學校發展中的原動力作用,營造了優良的校風學風,啟迪了學生的心智,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促進了學校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未來的歲月中,學校將繼續藉千年沉淀之竹韻,育德才兼備之棟梁。也許還略顯稚嫩和青澀,但學校有一大批愿意扎根山區教育的教師的共同奮斗,我們有理由相信“亮節向上”的理念會成為山區教育的一抹亮色!
(作者單位: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梁金 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