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在湖南岳云中學上初中時,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為語文課文,語文老師楊振祥曾要求學生們齊聲朗讀并背誦這篇文章,而那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他更是要我們反復誦讀。那些鏗鏘磊落的文字,就這樣流進了內心;一群十來歲少年的熱血真誠,就這樣被點燃。梁啟超的名字,緣此有了別樣涵義。
此后斷斷續續讀過梁啟超的一些文字,文采邏輯均過人,印象卻無《少年中國說》令人覺震撼。直到后來,認真閱讀他寫給兒女們的一些書信,才覺得他偉大得如此實在。事業、境界上的偉人多矣,但做父親能夠如梁啟超者,應屬寥寥。記得當年楊振祥老師將《傅雷家書》布置為課外必讀書,我也讀得蕩氣回腸,寫了長長的“讀后感”;成年后再讀傅雷,又有不少新的觸動,但此番讀梁啟超的“家書”,對梁的尊敬感佩,尤勝傅雷。
先挑一封最具戲劇性的信“以饗大家”。1926年10月,梁啟超的大兒子梁思成與未婚妻林徽因同在美國留學,他們收到梁啟超轉來的信。梁啟超在信中說,“我昨天做了一件極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證婚……我在禮堂演說一篇訓詞,大大教訓一番,新人及滿堂賓客無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聞之婚禮矣……徐志摩這個人其實聰明,我愛他不過,此次看著他陷于滅頂,還想救他出來,我也有一番苦心……但覺得這個人太可惜了,活著竟弄到自殺。我又看著他找得這樣一個人做伴侶,怕他將來苦痛更無限,所以想對于那個人當頭一棒,盼望他能有覺悟(但恐甚難),免得將來把徐志摩累死,但恐不過是我急癡的婆心便了……品性上不曾經過嚴格的訓練,真是可怕,我因昨日的感觸,專寫這一封信給思成、徽因、思忠們看看。”此信對于曾與徐志摩有過一段糾葛的林徽因,自然還有些隱在文字背后的“敲山震虎”,荊棘話語卻顯得那樣誠懇溫潤,令人無法排斥。
寫此信的前一日,梁啟超在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禮上對他們大加訓斥,“祝福”語是:“祝你們這是最后一次結婚!”他的智慧與苦心,怕是要到徐志摩真的“累死”后(徐亡于飛機失事,但直接緣由為在北京、上海兩處上課以滿足陸小曼對于生活的需求),人們才會明白。陸小曼最終洗盡鉛華整理徐志摩的文稿,應該也會憶起那一幕難堪。可惜她不是梁的女兒,不曾受過“嚴格的品性訓練”,所以一定要以愛人的生命代價方能彌補所缺的人生之課。
梁啟超對于兒女們的關懷,舒朗又細致,如大師筆下的明艷國畫。1925年12月,梁啟超寫信給梁思成、林徽因,告知徽因父親林長民死于流彈,他充滿擔憂和溫情地要梁思成多關心林徽因,“你自己要十分鎮靜,不可刺激太劇,致傷自己的身體。徽因遭此慘痛,唯一的伴侶,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鎮靜著,才能安慰她……我從今往后,把她和思莊一樣看待,在無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領受我這種十二分的同情,度過她目前的苦境……徽因留學總要以和你同時歸國為度。學費不成問題,只算我多一個女兒在國外留學便了,你們不必因此著急。”此外,梁啟超還專門寫信給林徽因,說會照顧她的母親,唯愿她能專心學業。
梁還是個非常周到的父親。1927年12月,梁啟超又寫信給梁思成、林徽因,慈父情懷躍然紙上,“婚禮只要莊嚴不要侈糜,衣服首飾之類,只要相當過得去便夠,一切都等回家再行補辦,寧可節省點錢作旅行費。”此外,他還詳細推薦了新婚夫婦的“蜜月線路”,譬如,“入德國,除幾個古都市外,萊茵河畔著名堡壘最好能參觀一二,回頭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擱些日子,把文藝復興時代的美,徹底研究了解。”這對于以建筑為業的新婚夫婦來說,是一杯清甜的涼開水,提點他們在甜蜜中也要記得人生的大事業。
培育一個人健康向上、堅強正直但又豐富敏銳的心靈,多么不容易。梁啟超卻做到了,對9個兒女都從品格、才學、教養方面關懷備至,嚴格和慈愛均恰如其分。因此,他的子女個個出色,為人亦樸實真誠。曾經看到央視專訪梁啟超最小的兒子、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思禮,他5歲時父親已辭世,但那些大道精神卻在兄姐的傳承下留下印記,他在回憶起父母兄姐的教養之功時幾度哽咽,但他強自鎮定,手在發抖、淚水盈眶也絕不失態。也是一個內心有力量的人。
虎父無犬子啊。作為父親的梁啟超,不由人不尊敬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