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5日,因為第一季度業績未能扭虧,夏普、索尼等陸續公布了其裁員計劃。一時間,關于日本電器企業冬天到來的傳言四起。
以產品質量和服務聞名的日本電器,在上世紀一時風光無兩。而在這個硬件軟件日新月異的當下,日本電器靠對硬件制造的執著而獲取的成功,似乎到了一個“出來混總歸要還”的時候了。當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電器挑戰者以集成直觀軟件、豐富的在線服務以及更低廉的生產成本擠占日本電器的市場份額時,日企的應對顯得有些緩慢。而前一段時間中國國內的電商價格混戰也間接對日本電器在最大外銷市場中國的銷量帶來了不利影響。就此,本刊記者采訪了松下集團廣州分部人力資源部的臧志豪。
裁員不是法子
面對困境,日本家電企業早已聲勢浩大地拉開了轉型序幕,以求自救、扭轉頹勢,通過包括大幅裁員在內的各種方式縮減成本,剝離利潤率低的傳統業務、加速產品生產外包,向新興產品和服務領域轉移。
早前已經率先開始業務調整的日立和東芝,受益于調整后新業務的拉動,8月初公布的第一財季業績均好于市場預期。在此之前,日立裁掉一些難以盈利的消費電子部門,尤其是電視機制造業務,日立打算在今年晚些時候選擇退出這一市場,同時將業務重心轉向如基礎設施業等具有發展前景的領域,已經收到成效。日立公司公布的第二季度業績報告顯示,運營利潤為8.08億美元。東芝也已經縮減了其處于虧損的電視業務規模,轉而專注于新興市場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項目。
兩年前,擁有60年歷史的三洋電器品牌從日本電器市場上消失時,白色家電日漸式微的論調就已經開始唱高。而當時取消三洋品牌的決定也反映了松下戰略轉型的決心。而從那時起,松下電器就不得不面對來自中韓兩國家電企業的激烈競爭,特別是在傳統的白色家電領域。在這樣的情況下,松下考慮要通過并購來完成自身的全面轉型。
松下集團曾在2011年時創下了57.4億美元的巨額虧損。而當時止虧的關鍵在于2011年松下集團實施裁員計劃,這一舉措為松下節省了8.2億美元的固定開支。不過在臧志豪看來,這樣的裁員在今年不太可能發生。
首先是關于裁員的動因。在臧志豪看來,相比于去年的虧損,今年近三個季度的日本電器企業的銷售狀況只能算是銷量增速放緩,遠遠還沒有達到所謂的虧損的境地,任何產品都有銷售的淡季和旺季,出現銷量增速放緩是稀疏平常的事情。
相比于經濟結構轉型這種需要較長時期才能見到效果的舉措,裁員一直都是大企業管用的短平快的手段。不過,臧志豪則堅持即便是有裁員計劃,也不會是大規模的。企業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作出這種選擇的。銷量有下滑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出現了這種現象,有三種辦法,一方面是降低產量,盡量避免產品囤積,另一方面是加強品質,用事實說話,打動消費者,最后是重新塑造企業形象,對于數十年如一日做品牌的日企來說,企業形象是一個慢慢來的過程,也是一個長遠的目標。
迎合合理需求是關鍵
不過臧志豪對目前國內的家電市場并不看好,他說從前段時間京東蘇寧開戰就可以看出來,消費者的需求有些疲軟。如果就日企來說,他覺得最大的原因是價格問題,日產電器在銷售價格上占劣勢,因為本身的品牌效應不容許在價格上有太大的壓縮空間,也不會作出很瘋狂的壓價銷售,所以會出現“打不過”價廉的國產電器。
采訪中,臧志豪也提到近期國內的抵制日貨的行動。在他看來,目前日本電器在華銷量不佳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源于兩國政治氣候的緊張。“這也很好理解,深圳都當街砸日本車了,消費者的心理是會有抗拒力的。”臧志豪說道。
但臧志豪并不認同這樣單純以國別區分對待產品的方式。他認為,企業是社會的公器,單純以國與國的分歧來應對企業,是十分狹隘的。現在在華的日企,98%的員工是中國人,在擁有和諧工會關系的前提下,企業的發展會帶給員工越來越多的福利,盲目地抵制日貨,只會讓更多的同胞失業。臧志豪甚至反問道:“假設一下,如果廣州的日企全部垮掉了,會出現多少失業人員?這對經濟發展的阻礙是無法想象的。”
對于日本家電的發展前景,臧志豪表示謹慎地看好。他認為目前對于日本電企來說,忍耐和積蓄,才是最關鍵的。事實上,日本家電企業近年來在質量優勢上反而屢現敗手:索尼彩電“質量門”、東芝電視“豎條門”、松下冰箱“召回門”等日企頻發的產品質量故障,也加速了消費者對其品牌的信任度下滑。加強產品質量把關,顯得格外關鍵。
不過也有觀點對此表示反對。日本國內有觀點,認為目前日本的制造業過分追求對硬件的質量,甚至達到一種“潔癖”的病態地步,研發出來的很多高性能功能都是沒有必要的。這實際上造成了一種浪費,推高了產品成本。反倒是一些弱項環節,尤其是消費者最希望改善的環節并沒有得到補足,實際上這就失去了一些深層次的需求。
硬件需為軟件服務
30年前,有機會去日本的中國人,可以在回國時買一臺電視機、電冰箱或洗衣機等免稅家電。這樣的機會一年也難得一次。彼時,日本東京等地有專門為中國服務的免稅店。而現在,剛剛畢業的日本大學生,月工資是25萬日元(約2萬元人民幣),而一臺電視卻只需要2萬日元。電視已經從上世紀極賺錢的大件商品,淪為一個不值錢的鐵盒子,變得無利可圖,這也折射出日本家電面臨的深層次的困局。
上世紀90年代以后,互聯網開始普及,日本也加快了國內互聯網絡的建設,并建立起了世界聞名的網絡體系。隨著網絡普及,電腦和手機上網已經在時效性和信息容量上大大超越了電視媒體,這就直接造成電視機的銷售變得日漸式微。至少在日本的電視機市場,幾大電器商開始失去了繼續擴大的余地。
日企在全產業鏈業態布局下,資本的逐利性驅動競爭重點從消費市場轉向了上游的關鍵零部件以及工業商用市場。對于日本家電企業來說,除了穩定質量之外,明確自身產品的轉型出路才是更為關鍵。
目前的日本電器企業都有著較長的產業鏈,即便是不能從傳統的白色家電和黑色家電中盈利,但是強大的技術和有口皆碑的零件質量,保證著東芝、索尼、夏普等電器大公司能暫時挨過這一關。這些電器巨頭手握大筆資金和雄厚的技術,也都在考慮從傳統家電范疇中轉型。比如,索尼加強在云電視技術和手機業務上的優勢;夏普則在考慮利用寬屏技術上的優勢做大顯示器市場。而據臧志豪所說,松下目前比較看好的,是他們在空調上的優勢。
不過臧志豪認為,雖然硬件是日本電器企業的優勢,但是應該看到,在這個軟件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硬件應該更好地為軟件功能的發揮搭建一個更為寬敞舒適的平臺。諾基亞和微軟的硬軟件組合實際上已經為日本電器的硬件出路提供了一個思路。在安卓和IOS軟件操作系統大行其道的今天,日企似乎應該加快轉型創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