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德國西部小城斯圖爾伯格。位于此間的格蘭泰公司為一座銅像舉行了揭幕儀式。銅像的造型是一個四肢殘缺的小孩兒,并命名為“生病的孩子”。揭幕儀式上格蘭泰公司首席執行官哈拉德·斯托克略顯沉重地說道:“我們長期以來保持著沉默,對此我們深表歉意。請將我們長期的沉默視為對命運悲劇的震驚。”
格蘭泰公司的道歉,并沒有得到受害者的認可。受害者母親溫迪·羅伊譴責說:“我看到了那篇所謂道歉的講話稿作出這一道歉時,他并沒有真正感到歉疚。”1962年,因為嚴重的妊娠反應,醫生給溫迪開了鎮靜劑撒利多胺,同年她生下了女兒羅伊。羅伊四肢殘缺,先天畸形,50年來一直離不開父母的照顧。
撒利多胺的夢魘
2011年7月,作為首席原告,羅伊和其他100多位原告一起,向維多利亞州高級法庭提起集體訴訟,狀告格蘭泰公司和當時兩家在澳大利亞銷售撒利多胺的英國公司,要求經濟賠償。所有原告,都是在1958年1月1日到1970年12月31日期間,出生在澳大利亞的畸形兒。一年之后,2012年的7月17日,兩家英國銷售公司率先與羅伊達成和解協議,同意向其支付上百萬美元的賠償。這讓其他原告看到希望。
而同樣是被告的格蘭泰公司,卻拒絕出一分錢。格蘭泰公司表示:“撒利多胺的出售,符合上世紀50年代的科學知識、制藥業售前以及試驗普遍標準,撒利多胺導致新生兒缺陷是‘不可預知的悲劇’,公司將全力應對一切訴訟。”
1957年,德國格蘭泰公司推出鎮靜劑撒利多胺,能有效減輕婦女懷孕早期所帶來的惡心、嘔吐等一些不適癥狀。當時格蘭泰公司聲稱該藥沒有任何副作用,不會上癮,還打出“孕婦的理想選擇”這樣的廣告語。撒利多胺很快在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日本等地區獲得銷售。1958年,在多個歐洲國家,新生兒中畸形兒的比例出現上升。這些嬰兒先天四肢殘缺,手腳直接長在軀干上,被稱為“海豹肢畸形兒”。隨后的毒理學研究發現,導致嬰兒畸形的元兇正是風靡一時的鎮靜劑撒利多胺。
1961年,撒利多胺被停售。但短短4年,已導致上萬名嬰兒畸形。那么,在銷售期間,格蘭泰公司對藥物危害究竟是否知情?
在羅伊提交給法庭的訴訟材料中,有很多格蘭特公司的內幕報告。報告顯示,在撒利多胺上市并出售給孕婦前,格蘭特公司并未做相關動物試驗。而在出現藥物危害之后,格蘭泰也沒有及時作出反應。科赫斯是一名德國的藥劑師,1960年在與一名畸形嬰兒的母親交談后,他致信格蘭泰公司,呼吁調查藥物的副作用。格蘭泰則置之不理。
而格蘭泰一份公司內部報告記載:1959年至1961年,公司8名雇員的孩子出生時有身體缺陷;在1961年5月前公司就得知,雇員對撒利多胺的副作用非常害怕,拒絕讓家人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撒利多胺一直沒有獲準進入美國市場。這要歸功于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弗蘭西斯·凱爾西。1960年,美國梅麗爾公司獲得撒利多胺的經銷權,隨后向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提出上市請求。當時剛剛到該局工作的凱爾西負責這個項目,在經過調研后,凱爾西謹慎拒絕了梅麗爾公司的這項申請,要求他們提供更多試驗數據。一年后,撒利多胺被證實對胎兒有嚴重危害,全面停售。
1962年,凱爾西獲頒“杰出公民服務獎”;同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要求對所有上市藥物進行孕期試驗。這一標準之后被更多國家采用。弗蘭西斯·凱爾西后來在采訪中說:“其中一條規定,新藥上市前,不僅要證明藥物的安全性,還要證明藥物的潛在危險。”
為了追求銷量,格蘭泰公司隱瞞藥物危害,將藥物賣給孕婦,造成數以萬計的悲劇。這是半個世紀前的故事,然而醫藥副作用帶來悲劇,直到現今時代并未絕跡。格蘭泰持續半世紀的陰霾在最近帕羅西汀的案例中也能找到相似的模版。而這兩個時隔半個世紀的案子也引發了消費者一直以來對于藥品監管市場的疏漏的深深疑問。
帕羅西汀的陰影
2007年5月,加拿大安大略省,18歲的高中女孩兒莎拉·卡琳在浴室里上吊自殺。莎拉是個好學生,一直夢想著成為一名醫生。由于臨近升學大考,莎拉一度感到壓力增大。她去看醫生,醫生給她開了抗抑郁藥帕羅西汀。然而,隨著藥量逐漸增大,莎拉的癥狀不僅沒有好轉,反而顯得越來越壓抑。最后,她選擇了用一根電線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莎拉的母親說:“她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并不知道那是帕羅西汀的副作用。如果她知道,我們可以在她自殺前采取措施。”
帕羅西汀,由英國藥業巨頭葛蘭素史克生產,被用于治療各種憂郁癥和強迫癥。1992年,帕羅西汀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審批,但是只被允許用于18歲以上的成年人治療處方。在中國,從1995年開始,帕羅西汀以“賽樂特”的名稱銷售,由葛蘭素史克旗下的中美史克天津制藥生產。
2007年1月29日,英國廣播公司爆料稱,葛蘭素史克曾開展帕羅西汀的秘密臨床試驗。三輪試驗都是針對患有抑郁癥的兒童和青少年,至少有一輪試驗證明,青少年服用帕羅西汀后自殺傾向會增加6倍。然而,在申請進入美國市場時,葛蘭素史克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隱瞞了結果,只字不提對青少年的危害后果。加拿大國會議員特倫斯·揚質問道:“為什么要開出可能會導致她死亡的處方藥?”而作家霍莉·露西爾則直言:“就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了使人們的癥狀有所緩解。”
葛蘭素史克不僅隱瞞試驗結果,還不惜重金請醫生為藥品作推廣性演講,報酬高達每小時1000~2500美元。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每年,葛蘭素斯克公司還在世界各個旅游勝地舉辦各類學術論壇,邀請醫生參加。一位參加過類似學術論壇的醫生這樣回憶:“整個周末,我和我妻子都很享受醫藥代表給我們安排的一切。”2005年,葛蘭素史克醫藥內部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參加完這類論壇之后,有5800名美國兒科醫生更愿意向兒童推薦帕羅西汀;在意大利,4000多名醫生和藥劑師被發現多次收取葛蘭素史克公司的賄賂,為該公司新上市的藥品或是特效藥品開具處方。
2012年7月2日,葛蘭素史克公司就美國司法部的多項指控認罪,支付30億美元的巨額罰款。罪名之一,便是隱瞞臨床試驗結果,違規向未成年人出售帕羅西汀。
在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習慣將制售藥物當成商業行為的一種。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這種商業行為有其特殊性,因為藥物的終極消費者是患者。而患者又恰恰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的處境和訴求都應該不同于普通的消費者,制藥商和醫生都應該不給予其特別的對待。所以,如何平衡這種商業利益和救死扶傷職業道德之間的關系,如何預防這種醫藥領域的腐敗,這恐怕不單是制藥公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