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于劍橋大學的達爾文,在第一次環球航行中,發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他寫信給劍橋的導師:“也許我犯了殺頭的罪,但我現在真的相信,動物是可以進化的。”這個念頭,改變了整個人類對于物種起源的看法……創立了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其中心思想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以國際社會選擇為核心的社會進化論同樣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如何在全球社會生態環境劇烈變化中,做到適者生存,在當前形勢下尋找自身競爭力的新支點,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人類,成了中國學生不可回避的發展命題。
在帶領學生到劍橋大學游學期間,我對這所大學培養出的對人類歷史有杰出貢獻的達爾文的成長懷抱強烈的好奇心。翻閱資料,得知達爾文是一位非傳統意義的好學生,某種意義上還是個讓父母傷腦筋的問題孩子,他出生于一個世代為醫的英國家庭,16歲時,他被送到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但達爾文從小就愛打獵、采集礦物和植物標本。父親認為他游手好閑,1829年,在盛怒之下,父親把他送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希望他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但是,他在神學院學習一樣是游手好閑,直到遇到植物學的啟蒙導師。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同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環球考察,達爾文以“博物學家”身份自費搭船開始考察活動。這艘軍艦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用了5年的時間進行世界環游考察,于1836年10日回到英國。
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終于寫成科學巨著《物種起源》。1882年4月1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去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牛頓墓旁。最終,他成為與牛頓等量級別的世界偉人。
劍橋畢業生達爾文用一生踐行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跨學科學習:醫學、神學、植物學、生物學,成為一名博學家。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學說最直接的社會意義在于人,作為生存在社會上的物種,同樣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講述物種在所處環境中,通過基因變異,獲得不同的性狀,通過大自然“適者生存”法則的篩選,使適應環境的物種繼續生存繁衍;不適應的物種死亡,它的基因也不能延續。存活下來的物種繼續通過大自然選擇,讓其中更適應環境的存活。
如今,社會的整體環境進化了,改變了,人類作為生存在社會環境下的物種,通過社會“適者生存”法則的篩選,使適應社會變化的人很好的生存,不適應的人被社會淘汰。
而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學說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有相當大的意義。首先,要成為一名適應社會,有所成就的人,就必須深刻了解、認識國際及國家社會環境和過往的差異及變化趨勢——快、變、融合。
其次要確立并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而培養核心競爭力的途徑是:
1)不唯書,更要思考,培養具有挑戰權威的思維;
2)跨領域學習,融會貫通各種知識;
3)尋找自己的興趣;
4)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