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風特攻隊的年輕軍人高喊著“櫻花樹下再見”,飛機沖出了跑道,這個鏡頭來自日本電影《我愿為你赴死》,許多人對這部電影相當陌生,但說到電影的主創者,一定會有人說:“哦,原來是他……”這部講述二戰時在日本九州經營餐館的中年婦女鳥濱登米照顧神風特攻隊飛行員的電影,骨子里是美化戰爭侵略者,它的主要創意來自當時擔任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
戰爭題材影視劇近年在日本漸受追捧。例如名噪一時的電影《亡國神盾艦》,講述日本海上自衛隊在宙斯盾艦被劫持時和對手殊死較量,最終奪回戰艦的故事。電影里的敵人名字昭然欲揭:“龍華”,針對哪國不言而喻。結果,這個飽含著“海洋夢”情結的電影竟然大受歡迎,上映兩天就吸引22萬觀眾。
當日本的海洋片在銀幕上攻城略地的時候,海權論也在日本學術界持續發酵,2004年,日本《呼聲》雜志曾刊登了一篇《海洋國家日本的軍事戰略》,指出海洋國家作戰的目的是通過掌控制海權,獲得對商業圈的控制。不久后,一部名為《海猿》的系列電影席卷日本,該片人氣沖天,首映兩天,觀眾人數居然高達70萬。隨后,富士電視臺拍攝了同名電視劇,許多日本的年輕人渴望像片中仙崎大輔那樣投身維護領海的事業。這一年海上保安廳所屬海上保安學校募集入學學生,預定100人左右的名額卻吸引了5467名應試者,創下了歷年來的最高紀錄。
其實這樣的電影在日本影壇比比皆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電影《啊!海軍》、《山本五十六》,趁著日本經濟復蘇的機運,亮出了久違的軍國主義;而風靡東瀛、發行量達天文數字的長篇小說《日本沉沒》,趁熱拍成了電影,以虛擬的方式構想日本即將沉沒的故事,片中日本人對外擴張的意圖表現得無以復加。
有人形容,英雄主義+愛國意識+生死戀情就是日本“海洋電影”的鐵三角,從日本視角出發的戰爭片,大多都美化軍國主義的意味,例如《硫磺島的來信》,影片中的家信中,日本母親或者美國母親的叮囑都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