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步入全民焦慮的時代”,近日,這樣的報道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上。《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指出,“不久前,上海一家心理研究機構通過對1000戶城市家庭的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快樂正悄然地離我們遠去,而焦慮已成為現代人的心理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則指出,“近些年中國心理疾病呈高發態勢,有專家認為這是一種公民焦慮癥,中國正在進入全民焦慮的時代。”
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指出,焦慮不僅是心理病,也是一種社會病。它的彌漫讓我們陷入了危機四伏的生活。
從“無名的擔心”到“對未來的不安”
28歲的李莉是一家外企職員,獨自一人生活在北京。雖然每天上班她都會穿得漂漂亮亮、妝容精致,然而臉上總會帶著一點倦容,眼神和嘴角流露出些許不安。她告訴記者:“以前大家都說我心重,坐飛機的時候擔心失事,走出家門擔心門沒鎖好,領導點名發言會緊張害怕到手心冒汗,連打個電話聯系客戶都要準備上十幾分鐘,生怕對方態度不好。”李莉說,最近她覺得這種焦慮感越來越嚴重了,開車的時候,幾乎在每個路口都要停下來反復確認是否安全;和不熟悉的人共進晚餐,讓她覺得極不舒服。“嚴重的時候,會上氣不接下氣地喘,感覺心跳加快手足無措,而且這些癥狀每次都毫無預警地出現。”
“一切都會好的,不用太擔心。”這是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吳昊最近常聽到的一句勸說。他年過四十,父母身體不太好,妻子在家當全職太太,兒子剛剛上初中,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擔全壓在他一個人身上。為了讓家里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他聽信一個親戚投資股票的小道消息,從手上僅有的50萬現金里,拿出30萬“殺”入股市。沒想到,這支股票最近節節走低,讓他每天一睜眼就覺得身上好像背負著千斤重的壓力,大腦就像一臺機器被卡住了一樣,被“何時能解套”這一焦慮的念頭掌控著。他煩惱著過去、擔心著未來,此外什么也看不見……
李莉和吳昊的癥狀,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在你或者周圍人的生活里。《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調查曾顯示,在中國,只有0.8%的人從來沒有過焦慮。也就是說,我們的焦慮人口,已經接近100%。這種焦慮成為我們情感中的“破壞分子”,讓我們變為“被不安的感覺追趕著生活的人”:擔心房價上漲、擔心職位不穩、擔心成為剩男剩女、擔心婚外情,擔心老無所依……只是一點小小的懷疑,就假設了各種最壞的情況。
王國榮說,所有人的焦慮情緒從輕到重會分為4個層次,先是身體緊張,常覺得無法放松,習慣于眉頭緊鎖;然后愛出汗、眩暈、呼吸急促、老想去大小便,這是自主神經系統反應強烈造成的后果;之后就會對未來產生無名的擔心,如擔心工作和健康;最后發展到對周圍環境的微妙變化和別人的言行都充滿了警覺。與其他心理疾病相比,焦慮的特點在于它的復雜性。它影響著個人,也影響著社會,讓人煩躁不安,降低個人工作、日常生活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同時也會降低整個社會的幸福感,強化了對未來的不安全感。
怕窮、怕變是焦慮的核心
從田園牧歌中悠閑地漫步,到車水馬龍中狂摁喇叭催人快走,這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導致我們的心態如此的緊張焦慮?《中國青年報》引用歌手鄭智化的歌描述人們在欲望與現實的夾縫中品嘗的無奈與失落,也道出了焦慮的根源:“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著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是不是就這樣平凡到老,我的日子一直是不壞不好。”
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湯永隆認為,焦慮的產生是因為對可預計的、即將到來或發生的事有所擔心,怕應付不了。王國榮將焦慮的原因更細致地歸納為:價值觀念的多樣化讓人們對未來產生“不確定感”;成就感的缺乏,讓人們感覺不到對自我的肯定;在社會高速轉動的齒輪上奔跑,讓人產生若不奮力向前,就可能被淘汰的擔心。
王國榮指出,以下兩種是現代社會中最核心,也是最應解決的焦慮原因。
對貧窮的恐懼。成績不好怕考不上好大學、老了擔心沒人贍養沒錢看病……這些焦慮的根源實際上就是對貧窮的恐懼。《2010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調查報告》指出:約1/5受訪者認為自己比周圍人窮,而且無論男女、不分年齡、不管收入高低,對貧窮的畏懼遠超過對情感背叛、友誼和尊嚴喪失的畏懼。《環球時報》曾報道,國外有媒體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拜金主義”國家;而《2009幸福指數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賺到錢才能“賺”到幸福。錢=幸福,這種唯一的價值評判標準讓人們永遠處于不滿足的狀態中,焦慮隨之而來。
對變化的恐懼。剛工作擔心買不上房、買了房擔心還不上貸款、買早了擔心房價會降、還沒買擔心房價會升,這些大大小小的變化成為了焦慮的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變化意味著對未知事物的不可預期和不可控,由此產生的焦慮常常伴隨著消極情緒。比如面對未知工作或挑戰時,悲觀地認為自己無力完成;對他人有較強的依賴性;做任何事之前都會想到最壞一面,從而惶惶不可終日。
別讓焦慮成為“傳染病”
一個人的焦慮可以通過心理調節來緩解,可一旦我們真的進入“全民焦慮”時代,就有必要反思社會對個人心理的影響。《人民日報》海外版指出:“據專家分析,目前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超過3倍,行業收入差距超過10倍,地區之間的差距在2倍以上……這種不公正的財富分配亟待改變。”
對于個人來說,要想避開如瘟疫一樣的焦慮傳染,可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尋找有香味的東西。王國榮表示,淡淡的香味有安撫情緒的作用,比如薰衣草香可緩解焦慮。美國一項研究還證明,蘋果香味能減輕焦慮、分散注意力,使頸部、頭部肌肉變得松弛。
逼著自己“做決定”。對于那種由變化和未知引起的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逼著自己盡快做出決定。這能讓自己更堅決一點,清楚地知道下一步應該做什么,將焦慮由負面轉變為正面情緒。
默念“放松”10次。每當意識到自己陷入焦慮時,默念“放松”10-15次。這是世界備受尊敬的認知心理學家羅伯特·L·萊希博士教大家的方法。“放松”這個詞會讓身體得到一種信號,然后自然地松弛下來。
把擔心的事說出來。縈繞在你內心、讓你不斷擔心的事,往往是些可怕的預想,比如電梯是不是會壞、吃飯會不會吃到蒼蠅等。解決的方法就是把它們說出來,并不斷重復。任何可怕的事,只要重復足夠長時間,都會變得枯燥。這一方法適用于生活中常被一些小焦慮困擾的人。
解除焦慮“四步法”。首先問自己:我擔憂什么?我的恐懼有什么實質的內容嗎?第二步針對事情做出認真分析,專注于找出解決方法,不放大情緒。第三步,運用自己的常識,辨別是否真的需要擔心。第四步,如果無端焦慮,可以做一些你能夠投入的、富有意義的事情。
(陳芮艷薦自《生命時報》)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