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中國中央電視臺有《新聞聯播》,世界各國在晚間六點至八點之間,大都會播出新聞報道節目。
各國的“新聞聯播”風格不一、花樣不同,從這一節目,各國的意識形態、文化性格等亦可管窺一斑。
美國:老人當道
9月29日,美國王牌節目《60分鐘時事雜志》(以下簡稱《60分鐘》)的當家主播、92歲的安迪·魯尼宣布,將于10月2日告別從事了33年的主播工作。
《60分鐘》是美國歷史最長、收視率最高的十個節目之一,曾連續22年高居全美排行榜前十名,并曾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三十年間,五次占據美國收視率第一的位置。
安迪于1978年7月加盟《60分鐘》。作為節目壓軸,他負責的《與安迪·魯尼共處幾分鐘》欄目每次用1分半到3分鐘左右的時間向觀眾講述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其幽默犀利的語言風格征服了無數觀眾。
其實他并不是《60分鐘》唯一的老年面孔。從某種意義上說,《60分鐘》是由一群老人制作的欄目。其中最為國人所熟知的莫過于先后采訪過鄧小平、江澤民兩位中國領導人的經典主播邁克·華萊士。以高端訪問聞名的華萊士在2006年自己88歲高齡時才選擇正式退休。而《60分鐘》的執行主編丹·休伊特則從1968年節目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這里工作,他的目標是“死在辦公桌上”。《60分鐘》欄目的制作人員的年齡也大都在35歲至45歲之間,在加盟這個欄目之前,都有相當豐富的新聞從業經驗。
用丹·休伊特的話來說,《60分鐘》就是要讓觀眾既能看到瑪麗蓮·夢露的衣櫥,又可以一窺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實驗室,要讓節目在保持一定嚴肅性的同時,又使新聞具有娛樂性和可觀賞性。作為世界上最早的電視新聞節目之一,《60分鐘》整整引領了好幾代人的潮流。
英國:好記者都不想當主播
英國廣播公司(BBC)是英國一家由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公共媒體,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
BBC共有六個電視頻道,其中BBC1就相當于中國的中央一套。BBC1每天有五個新聞時段:早餐新聞、1點新聞、兒童新聞、6點新聞及10點新聞。
BBC選擇新聞的主要標準在于,是否會對英國社會民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嚴重自然災害、飛機失事、重大政府決策等都很容易上頭條。至于新聞的后半段,通常都是文體類消息和趣聞,在內容上呈現出的是越來越輕松的趨勢。但從整天的新聞安排來說,呈現的卻是越來越嚴肅的走向,比如十點新聞最傾向于探討國家大事,尤其是政治議題。
BBC主播朱迪絲·斯坦普透露,BBC的新聞都是最后一刻才傳至演播室的。也就是說,當主播向觀眾問好時,他桌上的一疊稿紙十之八九都是白紙。等前一條新聞播報完畢,鏡頭切回主播臺時,第二條新聞才會出現在提詞器上。所以,當主播一定要機智,萬一新聞稿或畫面的傳輸出現問題,只能靠主播臨時救場。
但BBC主播的位子并不是頂尖新聞人的“香餑餑”,朱迪絲說,真正有抱負的新聞從業者都希望能擔任外派記者,或者坐上新聞制作人的位子。因此,多數BBC新聞主播都是由內部指派而來,多半會選擇臺風穩健、臨場反應快、有親和力的新聞從業者。
韓國:二話不說換主播
韓國播放公社(KBS)是韓國最早的公營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由KBS1制作的《KBS晚九點》是該國收視率最高,也是最權威的新聞節目。該節目主持人如果發生變化,也會在民間引發巨大反響。2007年時,某位女主播因為結婚退職,更換了一位新主播,但觀眾在網絡上對新人的播報反響不佳,KBS1二話不說,立刻更換了一位。
與中國的《新聞聯播》不同,《KBS晚九點》一般不會將國家領導人的新聞放在頭條。外國領導人來訪、總統出訪一般都處理成簡訊夾在其他新聞里滾動播出。
頭條新聞必須符合重大性原則,如果某條國際新聞足夠重要,也能登上頭條的位置。但在韓國的“新聞聯播”里,國際新聞的比重極低,甚至沒有專門設國際新聞的版塊。韓國《亞洲經濟》報駐京記者王元濤曾在博客里寫:“國際上每天發生的新聞,如果不重要,又和韓國沒關系,他們一般不太關注。”
如果當天沒有重大事件,那么排在《KBS晚九點》頭條的一般都是民生新聞。比如三星員工收入下降、SK電子有望進軍中國電信市場、韓華集團老板因為兒子被打而雇用黑幫實施報復、現代汽車工會舉行罷工等,這都曾是《KBS晚九點》的頭條。
天氣預報有時也會成為新聞頭條,尤其是換季的時候。韓國人非常重視天氣變化,幾乎每天出門前都會關注下陰晴,有云要帶傘,有風就會準備口罩。當然,天氣預報的正常播報順序也和中國的《新聞聯播》一樣,是在節目最后。
《KBS晚九點》最有特色的一點是,極其重視保護個人隱私,有時甚至達到令人不適的程度。比如沙塵天氣時,電視臺到街頭采訪一些市民,正式播出時,受訪市民的臉上都會被打上馬賽克,就連過路者也會一律打上馬賽克。
另外,KBS1自1994年10月起已完全不播出廣告。
朝鮮:主播能讓“敵人肝膽俱裂”
朝鮮中央電視臺(KCTV)成立于1963年3月3日,至今仍是朝鮮唯一的電視新聞資源。盡管如此,KCTV的收視率卻十分有限,因為只有40%的朝鮮居民擁有電視機。
KCTV每天下午5點開播,晚上10點半結束。新聞節目一般安排在5點10分、8點和10點,其中,8點開始的《新聞聯播》是“重頭戲”。由于平壤與北京有一個小時時差,朝鮮的《新聞聯播》恰與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在同一時段。
據臺灣媒體報道,朝鮮《新聞聯播》一般只有一個播音員。節目片頭,熒幕上首先出現平壤大同江邊“主體思想塔”的圖案,當“主體”兩字的一陣金光閃過后,播音員首先會欠身低頭向觀眾致意,再開始播報新聞。
朝鮮《新聞聯播》一般分四個部分,一是世界各國人士、媒體對朝鮮已故國家主席金日成和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的贊頌;二是國內各條戰線的情況;三是韓國民眾反對外來勢力、渴望統一的消息;四是天氣預報。國際新聞在新聞聯播中所占份額較小,一般被安排在其他時事節目中。
朝鮮《新聞聯播》播音員的特點是端莊大方、口齒清晰,尤其是在報道重要新聞時,一定要情緒飽滿、慷慨激昂。但朝鮮沒有所謂的“國嘴”、“名嘴”之說,朝鮮提倡集體主義,一般不對播音員這樣的個人進行刻意宣傳或評選。
李春姬是國人最為熟知的朝鮮新聞主播,也被認為是新聞界中最讓朝鮮人信任的主播。《朝鮮》月刊曾形容,朝鮮前領導人金日成以“溫暖的愛和信實”栽培她,她“嗓音強勁有魄力,且號召力極強,擁有出眾的口才,每當發表聲明、講話時,能讓敵人們肝膽俱裂”。
李春姬在朝鮮享受著“特級待遇”,據朝鮮媒體報道,“她的家位于平壤的一個美麗的地方,在那里,她與丈夫和兩個兒子,還有兒媳、孫女一同生活。現代式的住宅和高級轎車都是國家送給她的禮物。”
(張妍薦自《看天下》)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