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公共廁所隨處可見,不僅造型別致、干凈衛生,而且人性化、科技化。這樣的公廁竟然不需要納稅人負擔一分錢,反而每年有很多利潤。這就奇怪了,德國是如何做到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德國公廁的私人承包經營了。20年前,德國公廁也是政府經營的,廁所服務是一個成本頗高、收益微薄的行業。根據估算,按每人每次收費0.5歐元的高價(接近人民幣5元)經營柏林的所有公廁,每年虧損額將達到100萬歐元。于是,1990年,柏林市政府就把經營權拍賣給私營公司承包經營,瓦爾廁所公司得到了經營權,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公廁裝修一新,然后把收費公廁變成免費公廁。
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瓦爾廁所公司瘋了,但事實證明,瓦爾公司不僅沒有虧損,發展到現在,其經營收入每年可達上億歐元,業務遍布三大洲,在德國、美國、土耳其等國建立了18家分公司。
奧秘就在于廁所廣告。瓦爾公司聯系了許多著名的大企業,包括蘋果、諾基亞、香奈兒、派克等著名品牌,在廁所里打廣告。沒錯,這些廣告確實是打在廁所的外墻上。不過這些廁所的外墻制作得十分精致美觀,和城市燈箱沒什么區別。加之瓦爾公司的墻體費用比一般廣告公司低得多,這些企業當然樂意考慮。
瓦爾公司不單在廁所外墻做廣告,還將內部的擺設和墻體也作為廣告載體。考慮到德國人如廁時有閱讀的習慣,他們甚至將廣告印在手紙上。光是在柏林、法蘭克福等5個城市,瓦爾公司就獲得超過3000萬歐元的廣告收入。
此外,瓦爾公司的廁所外都有公用電話,客戶每打1分鐘,他們就有0.5歐分左右的額外收入。國際運通卡組織也是他們的合作對象,持卡者可以用卡消費,這樣瓦爾公司又有相應分紅。瓦爾公司可以向通信運營商獲取一定的提成。
當然,瓦爾公司也提供付費廁所。他們修建的一些高檔廁所提供諸如個人護理、換嬰兒尿布、擦拭皮鞋、后背按摩、聽音樂、閱讀報刊書籍等服務。雖然數量不如免費廁所那樣多,但還是滿足了部分人的特殊需要。
瓦爾公司不僅讓老百姓舒服地解決了如廁問題,而且還在公共廁所上賺了大把的錢,甚至還把“廁所游”變成了德國游一項必不可少的旅游項目。
(周志祥薦自《百科新說》)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