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在這篇文章中隨便找一個字,盯著這個字看30秒……
有什么發現嗎?是不是像我一樣覺得你盯著看的那個字變得很奇怪,好像有點不認識了,熟悉的字怎么感覺那么陌生呢?
字沒有什么變化,也不是寫錯了。事實是,不管什么字,通常你盯著看上二三十秒鐘,就會覺得“這個字變陌生了”。研究還發現,左右結構的字更容易變陌生,譬如“日”、“月”平均要過51秒鐘變陌生,而如“明”、“認”等字,則只要平均26秒左右就變陌生了。
不僅僅是中國的方塊字會讓人產生這種奇怪的感覺,使用字母的外國人也發現他們有相同的問題。美國心理學雜志上曾有篇文章描述這一現象:“如果對一個單詞注視得太久,它就變得奇怪而陌生。這個單詞看起來像是屬于別的語言,有的時候這個單詞變成僅僅是字母的堆積,甚至會變成紙上一堆毫無意義的符號。”后來人們又發現,也不僅僅是文字會讓人產生奇怪的陌生感,一幅熟人的照片、一個熟悉的地點,看久了之后都有可能會突然覺得陌生起來。
這個現象在西方被叫做“語義飽和”,在中國被稱為“字形飽和”。
我們的神經系統有一個特點:如果短時間發生多次重復的刺激,就會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形象點說,神經活動也是會“疲倦”的。
當我們盯著一個字看時,我們的大腦就得不斷拿著這個字的模樣去尋找它的意義,找的次數越多,我們的神經系統就會越疲倦,平常一看到這個字就認識的熟悉感覺消失了,所以覺得這個字變得奇怪了。于是,我們大腦里辨認這個字所涉及的神經活動也會暫時被抑制,這時我們就會認不出這個字了。這種現象被稱為神經的“飽和反應”。
我們不但在圖像識別上可以產生飽和,我們的聽覺、味覺、嗅覺等等,都會產生飽和。不管什么樣的感覺刺激,只要時間一長,重復多了,帶給我們的感覺就變了。如果你一直聽到一個嗡嗡的噪音,雖然開始會很受打擾,但過一會兒,不特別注意的話就仿佛聲音不存在了一樣,因為你對這個噪音的感覺已經疲倦了,你的神經系統抑制了對它的感覺。
這種飽和反應對我們其實是有好處的。我們的神經系統如果總是一直關注某個信息,就無法接收新的信息,因此,我們對舊信息的反應必須消減下去,或者產生變化,才能保證新的信息能夠引起正確的反應。
人類的大腦是個相當精巧的機器,在高效運轉的同時也會產生錯覺。這種對錯覺的研究,不僅解答了人們的謎團,也是探索人類大腦的一把鑰匙。
(林薇薦自《大科技》)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