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神貴在踐行。北京市民是踐行北京精神的主體。每個普普通通的人怎樣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體現愛國、創新、包容、厚德,50年前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戰士給我們留下了答案。
他,就是雷鋒。
雷鋒說:“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
或許有人認為,愛國神圣而偉大,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更多的機會代表國家和民族去彰顯自己的愛國熱情。其實,愛國主義原本就貯存于我們每個人的精神世界和行為之中。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顧炎武講的一句話,說的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有著不同的表現。1959年,雷鋒在鞍山鋼鐵廠當工人,每月工資38元,加上補貼一共有40多元。這在當時是一份很高的收入了。然而,當他知道帝國主義想用武力威脅新中國的時候,他決然報名參軍,從每月40多元的工資降到了只有6元錢的津貼。
雷鋒16歲上班至22歲犧牲的六年間,收入約1200元。這些錢中除了自己一些最簡約的開銷之外,有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身上。這樣的事情不乏其例。就是他存在銀行里的200元錢,也用在了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1960年的一天,在撫順當兵的雷鋒外出辦事,正好遇見撫順望花區在召開大生產動員大會。他聽到,動員會上政府在號召居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支援國家建設,他便悄悄離開了現場,到銀行取出了他的全部積蓄200元錢,跑到望花區黨委辦公室要捐獻出來,為建設祖國做點貢獻。接待他的同志實在無法拒絕他的這份情誼,只好收下一半。不久,遼陽地區遭受百年不遇洪水,雷鋒又把剩下的100元錢及時捐獻給了遼陽人民,結果遼陽市委把錢退了回來。雷鋒在遼陽市委退款后,轉手將錢捐給了河南干溝的一所民辦小學。當時的情況,雷鋒在他的《入黨轉正申請書》中有所提及。雷鋒寫道:“我準備賣掉自己的衣服和皮鞋,以支援他們辦學。當首長沒有同意我這種做法的時候,我心里感到很不安,連覺也睡不著。我左思右想,后來拿出自己在部隊一年零九個月集留下來的全部津貼(一百元)。”雷鋒說,他把錢寄出去,心里也就快活了。
日常生活中,雷鋒也是這樣。天快暖了,連隊里發放夏衣,每人兩套單軍裝,兩套襯衣,兩雙膠鞋。大家喜滋滋地向司務長領來了衣服。發到雷鋒的時候,他卻說:“我只要一套軍裝,一件襯衣和一雙膠鞋就夠了。”司務長奇怪地問道:“為什么只要一套?”他說,“我身上穿的軍裝,縫縫補補還可以穿,我覺得現在穿一套打補丁的衣服,比我小時候穿的要好上千萬倍呢!剩下的兩套衣服交給國家吧!”
從雷鋒的行為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小戰士的愛國情結,這就是處處為國家著想。
愛國主義是一種對祖國的感情。那么,我們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建設有益的行為,都是愛國的表現。與雷鋒一樣,北京市民把愛國精神體現在平凡的工作崗位,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與雷鋒同時代的北京淘糞工人時傳祥,以“一人臟換來萬家凈”而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尊敬,這就是最好的愛國行為。在當代,我們每個人作為一分子投入到北京奧運會百萬志愿者行動之中時,也是愛國主義情懷的具體體現,這就是愛國主義的具體化、生活化、大眾化。在關鍵時刻,北京人民表現出更強烈的愛國心。在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與“4·14”青海玉樹地震的抗震救災過程中,北京人民的表現真真切切地印證了這一點:災難發生后,北京人民始終與災區人民心連心,第一時間發起愛心募捐,開展愛心義賣,熬夜排隊獻血。在汶川地震發生后的第二天,北京血庫就已儲滿;不少北京人自發組織起來,親赴災區一線參與醫療救助、心理輔導與對口支援。
大事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境界,而更多的小事同樣可以顯現一個人的追求。大處著眼,小處入手;遠處著眼,近處入手,這便是我們表達愛國之情、踐行愛國之責的行動。
雷鋒說:“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
創新,是一種改變。改變有大有小,或驚天動地、排山倒海,或潤雨無聲、春泥護花。驚天動地之事非常人所及,而潤雨無聲之為就在日常之中,就是一點一點地改變昨天,刷新今天,就是把今天的事情干得比昨天好些,把明天的事情干得比今天更好些,日復一日,永無止境。這就是每個人應該去做,而且能夠做到的創新之舉。
從一個舊社會的孤兒成長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的雷鋒,就是一個面對自己推陳出新,面對工作推陳出新的榜樣。
1956年,雷鋒小學畢業后參加了工作。他工作積極,埋頭苦干,當年被縣委機關評為“工作模范”。第二年,雷鋒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58年11月,不滿18歲的雷鋒來到鞍鋼參加工業建設,三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五次被評為紅旗手,十八次被評為標兵。1960年,雷鋒參了軍。同年就入了黨。兩年間,他在部隊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團、營嘉獎多次,被譽為“毛主席的好戰士”。這就是雷鋒努力改變自我的一個寫照。
與雷鋒最有緣的還是車子。新兵訓練結束后,雷鋒被分到運輸連當汽車兵。來到運輸連后,雷鋒便投入到緊張的駕駛技術學習之中。他廢寢忘食、起早貪黑地鉆研攻關,成為一個出色的駕駛員和節約標兵。雷鋒每天駕車東奔西跑,很難抽出時間學習。于是他把書裝進挎包隨身攜帶,只要車一停又沒有其他工作,便坐在駕駛室里看書。雷鋒曾在日記中寫道:“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面一個眼也沒有,但釘子為什么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硬鉆進去的。由此看來,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這就是誕生在汽車駕駛室里的著名的“釘子”精神。雷鋒以“釘子”精神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他擔任班長后,事事模范帶頭,帶領全班成為部隊先進集體。雷鋒能夠跨越自我,能夠把平凡的事干得不平凡,靠的是一股精氣神。這就是始終保持積極進取、追求進步、精益求精的精神狀態,總是要求自己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
其實,無論是誰,只要飽有這種精氣神,都能夠書寫創新的篇章。中國中鐵電氣化局的農民工巨曉林,雖然只有高中文化,但他卻完成了43項革新工藝,獨立編寫出我國鐵路電氣化史上第一本施工教科書。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北京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有限公司電焊工人張偉。從一個農民到一個中外合資企業的保安,再從一名保安成長為一名技術尖子,他就是憑著“釘子”精神,刷新著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
改變每一天,創造一個新的自我,創造一份新的工作業績,始終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鞭策自己,把做得更好看做一個持續創新的過程。這就是我們每一天的追求和行動,而這也正是我們發揚和踐行創新精神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雷鋒說:“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
包容是什么?有人說,是海納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氣度。也有人說,是一種大愛情懷。大愛莫過于愛人。對人滿有愛心,一切也就天寬地廣了。
雷鋒就是一個對待同志、群眾滿有愛心的人,是那種“心底無私天地寬”的人。他為人寬厚熱情,樂于助人,也能容人。他說過,“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雷鋒把幫助別人當成一種快樂,幫助別人就是他的生活。雷鋒戰友周末想去逛街,會跟雷鋒說一聲,班長,幫我把衣服洗了吧。愛干凈的雷鋒會高興地幫他把衣服洗得干干凈凈。雷鋒把自己的藏書拿出來供大家學習,被人們稱為“小小的雷鋒圖書館”。他幫助同志學習知識,同班戰友喬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鋒就手把手地教他認字,學算術。同班戰友小周父親得了重病,雷鋒知道后以小周的名義給家里寫了信又寄去10元錢。戰友小韓棉褲被硫酸水燒了幾個洞,雷鋒值班回來發現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來一針一針地為小韓補好褲子,又輕輕地蓋在他身上。知道這個情況的喬安山對小韓說:“為了給你補褲子,雷鋒半宿都沒睡。”
雷鋒的包容還體現在他的樂群,他相信“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一個人先進總是單槍匹馬,眾人先進才能移山填海”,“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對于那些對自己有意見、誤解自己的同志,雷鋒同樣以坦蕩的胸懷相待。有次開班會時他批評了班長,班長對此有點看法,平時就給雷鋒穿點“小鞋”。戰友們幫他鳴不平,報告了上級。但雷鋒卻在上級面前替班長說話,讓班長很感動。雷鋒成了英模后,有些人不服氣。卸車時,有人指著裝滿200斤高粱米的麻包讓他扛。雷鋒心中很不好受,過后卻平心靜氣地說:“我雖然扛不動200斤的麻包,但我能干好能干的工作,并且比旁人干得更好。”正因雷鋒的寬厚,使他無論走到哪里,都能迅速融入到人群中,成為凝聚大家的“核心”。
與雷鋒所處的那個年代相比,我們今天時代呈現著開放、多元的特征,包容的對象、內容、范圍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北京是一座開放的城市,就像一個大熔爐,五味俱全、五色雜陳,來自任何一個地方的人都可以在北京的街頭聽到鄉音、感受鄉情。今天,懷有大愛情感的包容,直接體現在北京的 “沒有陌生感”,無論是誰來到這座大城市,都會感到一種大家庭的溫暖。
據北京市經濟運行發布會透露的消息,2011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18.6萬人,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742.2萬人,其中大多數都是外來務工人員。最近,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在一次座談會上說:“要把來京務工人員作為北京的新市民,在政治上尊重、生活上關心、工作上支持,解決好他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沒有廣大來京務工人員的參與和努力,就不會有如今處處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北京。”這是市委書記代表北京市民道出的大愛情懷。“新市民”之稱,讓700多萬外來務工者倍感溫暖。北京市民對人熱情、寬容、大度的心態,造就了北京海納百川、雍容大度、博采眾長的精神境界。
作為一個北京市民,我們要做到的就是體現一個主人的愛心,而且要落實到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去,這就是我們能做到的包容。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北京的包容精神定能在這種大愛氛圍中營造開來。
雷鋒說:“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北京精神提倡的“厚德”的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種嶄新的道德標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倡導的。雷鋒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不落的精神偶像,就是他的所言所行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
在雷鋒的事跡里有一個故事,那就是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一天,雷鋒坐上了從撫順開往沈陽的火車。他看到坐車的人很多,就把座位讓給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車員忙不過來,就主動幫著掃地、擦玻璃、倒開水、幫助下車的旅客拿東西,忙個不停。在沈陽換車的時候,一出站口,雷鋒看見一群人圍著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是她把車票丟了。雷鋒走上去說:“大嫂,跟我來吧 。”雷鋒領著那位婦女來到售票處,用自己的津貼買了一張到吉林的車票,塞到大嫂手里。雷鋒從丹東做報告回來,還是在沈陽換車時,看到一位老大娘拄著拐杖,還背著一個大包袱非常吃力地走著。雷鋒走上前問道:“大娘,您這是上哪兒去啊?”老大娘氣喘吁吁地說:“我去撫順看兒子。”雷鋒一聽,是和自己同路,就把包袱接過來,扶著老大娘上了車。老大娘告訴雷鋒,她兒子是煤礦工人,出來好幾年了,這是頭一次去看兒子。說著,從懷里掏出一封信,雷鋒看了看信封上的地址,只寫著撫順市××信箱。老大娘問雷鋒:“孩子,你知道這地方嗎?”雷鋒說:“您放心吧,下了車,我一定帶您找著您的兒子。”車到了撫順,雷鋒東打聽,西打聽,找了兩個多小時才找到。
雷鋒在1961年4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為人民服務是我應盡的義務。”在1961年10月3日的日記中,雷鋒又寫道:“我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雷鋒在1961年10月20日的日記中還寫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雷鋒做的都是很普通的小事,但是,一件件,一宗宗,都體現了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
雷鋒在這方面的事跡,人們早已經是耳熟能詳,有許多人都崇敬不已,默默地在學他那樣做事做人,因而各地出現了許多“活雷鋒”。京城的“活雷鋒”孫茂芳就是其中一個。“我就是您的兒子!”這是孫茂芳照顧王炎老人17年間常說的一句話。王炎老人無兒無女,多病纏身且脾氣古怪,對誰都存有戒心。孫茂芳就用一顆善心去溫暖她。老人87歲那年得了白內障,孫茂芳背著她到醫院住院,守在病床前整整15天。王炎老人曾骨折臥床4年,孫茂芳每天去老人家中喂飯喂藥、端屎端尿。就這樣,孫茂芳憑著真情實意,徹底感動了老人。老人91歲那年,要立遺囑,執意把一筆存款和一座四合院的私房全部贈給孫茂芳。但孫茂芳堅決婉拒了。他動情地對老人說:“我愿意伺候您一輩子,但決不要您一根草。”這只是孫茂芳學雷鋒的一個片段,四十年如一日,孫茂芳學雷鋒,做好事,無微不至地照顧5位孤寡老人和8位生活困難的老人,向他們傾注了濃濃的親情與孝心。
其實,京城的“活雷鋒”很多。他們都懷著一顆偉大的博愛之心,對同志、對群眾、對社會充滿火熱。他們把奉獻當做自己生命的本能,這是對北京精神之厚德的生動詮釋。我們每個北京市民都能做一些友愛、奉獻、互助的事情,北京的厚德就會光輝奪目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責任編輯:魏曄玲
紀念彭真同志誕辰110周年征稿啟事
今年是彭真同志誕辰110周年。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中共黨史學會面向廣大首都市民和社會各界征集反映彭真同志生前工作和生活的文字資料、影像圖片,體現彭真同志光輝思想、工作業績和精神風范的理論性文章或回憶性文章。回憶性文章應側重記述與彭真同志交往的點點滴滴,以小見大,反映其言傳身教和當時的歷史真實。文章字數不限。送交稿件時請附電子版,并注明作者簡況及聯系方式。截稿日期為2012年5月31日。
聯系人:蘇 峰 張文良
聯系電話:68005913 68008912
電子郵箱:bjdsyjs@126.com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北京市中共黨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