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上說,“中國道路”可以包括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之路;從狹義上說,“中國道路”主要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簡稱。當前,堅持和發展“中國道路”要把握好“六個堅持”。
近些年,國內外都在熱議“北京共識”、“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北京共識”是西方政界和學術界的提法,事實上并不存在。“中國模式”的提法也有很多不足。其一,給人有完成式和不再發展的凝固之感;其二,有加強、推廣和擴張之嫌;其三,我國經濟已高速發展30余年,但仍有1億多貧困人口,其發展方式亟待轉變,因此很難說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發展模式。并且,它是從我國國情出發而采取的舉措,其他國家可以借鑒,但很難“復制”。
有鑒于此,我們認為以“中國道路”提法為宜。從廣義上說,“中國道路”可以包括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之路;從狹義上說,“中國道路”主要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簡稱。目前,國際社會對于“中國道路”的關注和認同,更多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關注和認同。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對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統籌,進一步堅持、豐富和發展“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當前,要重點把握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最大優勢和特點,也是“中國道路”成功的根本原因。實踐證明,只有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才能統籌兼顧各方利益,集中一切資源、力量和智慧用于國家建設,做到全國上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效率辦成事。當然,人民是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只有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才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以國家主人翁身份建設和管理國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同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各種途徑、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確保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
從一定意義上講,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不是并列關系,其中的關鍵是黨的領導,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體現。人民當家作主是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而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則是達到這一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的“船和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既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較的巨大優勢,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第二,始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走“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發展道路。有的學者沒有正確理解中國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片面認為中國是在走一條“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道路。這說明他們沒有認識到,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追求人民群眾共同富裕,正是“中國道路”與西方發展模式的本質區別。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確立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符合國情、富有成效的。這項基本經濟制度,把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初級階段的現實要求有機地統一起來了,既有利于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進行合理的、有效的調控,克服市場機制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等缺點,又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一個多元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充滿活力的體制環境。此外,只有堅持這項基本經濟制度,才能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關系,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第三,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走與各國各民族相互學習借鑒,與不同社會制度在意識形態上求同存異的文化發展道路。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核心價值是一個社會的靈魂與精神脊梁。如果沒有這個最核心的東西,社會就會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礎,發展道路也會迷失正確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中國道路”在意識形態方面的主體和靈魂。當前,中國與西方國家各種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本質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較量。近來,國際上一些人極力鼓吹“普世價值”,別有用心地把我國抗震救災和北京奧運會的成功歸結到所謂的“普世價值”上;個別人甚至認為,中國應當學習美國的“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觀,處理好“普世價值”和中國價值的關系。這實質上是在給中國設置一個“美麗陷阱”。資產階級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在形式上包含了某些共同的特點,但在內容上具有根本不同的本質。前者反映了民主形式的某些普遍性或共性,后者反映了民主本質的特殊性或個性。因此,不能以民主本質的特殊性去否認民主形式的某些普遍性,更不能以民主形式的某些普遍性去否認民主本質的特殊性。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普遍性”和“普世性”并不是一回事。“普遍性”是哲學術語,是自在的、內生的,是存在于事物內部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客觀存在的規律性;而“普世性”在來源上是宗教用語,宣揚和倡導的是完全脫離社會經濟基礎的虛幻的共同價值觀念。一些人所謂的“普世價值”,實質上是為現實生活中特定的人、集團或國家占據特殊的經濟政治權益服務的。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我國改革開放正在深化,國內社會思想意識日益多樣多元多變。面對這種復雜的情勢,發展“中國道路”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大膽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又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
第四,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在開放中堅持獨立自主,與世界各國在經濟上平等互利,走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開放之路。中國和世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道路”之所以成功,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從時代特征和我國實際出發,適時果斷地實行并堅持了對外開放,把握好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當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走適合我國國情的道路,決不照抄照搬別國模式。這既是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又是為了學習借鑒各國的先進經驗;既是為了汲取西方國家中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合理成分,又是為了避免那些不適用、不合理的弊端。與中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很多照搬西方模式的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換句話說,“中國道路”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發展中國家擺脫西方發展模式束縛、尋找特色發展道路的信心。
第五,始終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政治上互不干涉內政,秉持公道、伸張正義,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持和平發展,走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之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是“中國道路”贏得廣大發展中國家青睞的根本原因。在國際社會上,隨著“9·11”事件的爆發,美國對外實行單邊主義,先后發動了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強行推行其價值觀和發展模式。但是,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美國主導下的國際經濟秩序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所謂的全球治理格局也遭遇了空前挑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于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比較好地處理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沒有走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侵略的老路,也沒有卷入任何大規模的國際沖突。因此,中國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了世界和平,促進了共同發展。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的發展客觀上已經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也體現在地緣政治層面,以及文化和價值觀層面。正因為如此,近年來一些敵對勢力出于各種動機,不時宣揚“中國威脅論”、“中國強硬論”、“中國責任論”等論調。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如果不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成果,將來的發展勢必會遇到很多阻力。因此,我們必須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當然,在盡最大力量爭取和平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思想,正確處理“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的關系,始終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在政治上互不干涉內政的前提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關于“秉持公道、伸張正義”、“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與世界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第六,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科學發展,在各個領域走不斷改革創新之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要求主觀和客觀相一致。鄧小平同志說,毛澤東同志之所以偉大,把中國革命引導到勝利,歸根到底就是靠這個。在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把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視為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問題。他指出,我們今后的事業仍然要靠這條思想路線。改革開放以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是“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廣的一條重要經驗。“中國道路”不是已然完成的、封閉的模式,甚至沒有完全成熟,處于不斷探索、豐富、創新和完善的發展過程。政界和學術界總結、闡述“中國道路”,就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發現并解決中國面臨的各種問題,實現更好的發展。發展無止境。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必須充分估計種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風險,繼續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努力探索,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道路”。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開創,靠的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和發展同樣要靠這條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作者:李慎明,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何成、宋維強,中宣部理論局干部)
責任編輯:葉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