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鄧拓同志誕辰100周年。從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間,時任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的鄧拓同志曾兼任市委機關刊物《前線》雜志的主編,鄧拓這個名字就成為前線人一直以來引以為豪的一面旗幟。
我們紀念這位杰出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工作者,可以學習研究他的新聞思想、總結回顧他近三十年之久的新聞宣傳實踐經驗,品讀他的獨樹一幟的雜文和散文名篇,但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對黨和人民新聞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的崇高品格,學習他兢兢業業、夙興夜寐的工作精神,學習他為事業為信仰默默奉獻的“毛驢精神”,學習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大家風范。在一次《前線》雜志編輯部會議上,他熱誠地說:人生要有精神寄托。他的精神寄托就黨的新聞宣傳事業。正如鄧拓之女鄧小嵐所言:“以父親為代表的老一代報人身上,總有一種精神值得我們追尋。”在當前新聞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我們重溫鄧拓同志的教導,學習他的品格和風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鄧拓具有共產黨人堅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黨性修養,堅持實事求是精神,敢于面對和干預現實,是政治家辦報的典范
鄧拓從主編《戰線》起參與黨的新聞事業,先后主持出版了《抗敵報》、《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前線》等報刊。在工作中,他總是認真體會黨中央的精神,堅定不移地宣傳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嚴格遵守組織原則和宣傳紀律。他曾對下屬說:“一切都要聽中央的安排和指示,不要街上鑼鼓一響就出來。”
“政治家辦報”才能高屋建瓴,將宣傳工作做好。作為黨的高級干部,鄧拓的新聞工作是和在黨內的領導工作結合在一起的,因而更能深刻領會黨在各個時期的方針、政策和決議的背景、內容、現實意義,在宣傳上更能抓住要點。鄧拓在這方面總結出了很多經驗。他總結的游擊辦報經驗,“八匹騾子”辦報精神,使報紙在軍事斗爭的艱難時刻,給邊區軍民以很大的精神支持,成為抗戰時期邊區新聞事業的一個奇跡。
鄧拓的“政治家辦報”,也體現在對于批評報道的把握上。1954年,他在全國報紙工作會議的發言《怎樣改進報紙工作》中,對報紙批評制定了指導方針,比如:發表的時機要恰當;必須對黨、對人民、對工作、對被批評者都有幫助;要在黨中央規定的原則和黨的具體方針下進行,等等。可見他對開展批評報道的重視和慎重,體現了政治家的深思熟慮和嚴謹作風,其中許多觀點可為我們當前開展建設性輿論監督提供有益的借鑒。
鄧拓的“政治家辦報”,還表現在堅持實事求是精神,對當時“左”傾思想的表現,進行了揭露和批評。《前線》雜志從1958年11月25日創刊到1966年4月停刊,共出刊154期。鄧拓作為主編費盡心血哺育了這支精神的花朵,在思想理論戰線上同教條主義、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等種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言行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彭真同志在為《前線》雜志作的《發刊詞》中,明確提出必須實事求是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不能單憑主觀的熱情,盲目地蠻干。作為杰出的政論家,鄧拓對當時流行起來的那種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危害群眾根本利益的“左”傾錯誤已經有一定的覺察,他在一篇《前線》雜志的社論中指出:“我們有的干部,自以為已經懂得了許多實際情況,就不注意隨時隨地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不肯耐心地同各方面的群眾反復商量問題,就憑自己的腦子一熱,靈機一動,就做出判斷,亂下命令。” 我們的口號是“按照客觀的可能和需要辦事,決不應該把空想當做可能性”。在另一篇社論里,鄧拓針對當時流行的高指標,特別提出一切計劃“都必須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基礎上”。從1961年到1964年,他在《前線》雜志開辟“三家村札記”專欄,與吳晗、廖沫沙合作以“吳南星”的筆名發表雜文隨筆,其中他寫了大約18篇。這些雜文借古諷今,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對當時的社會弊病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周揚曾說,“鄧拓同志作為黨員作家,他是嚴于律己、遵守黨的紀律的,但同時他對那個時期某些錯誤的政策和做法也持有自己的看法。我以為他那兩年集中寫作的大量雜文,正是他內心這種矛盾的心理的一種反映。”
鄧拓的實事求是精神還表現在對待學術批評的態度上。他在市委會議和其他場合,反復強調:應該堅持黨的優良傳統,正確區別學術問題與政治問題的界限,維護黨的思想理論斗爭的正確方針。他對《前線》雜志編輯部同志就這樣叮囑過:“要培養良好的風氣,把不好的風氣慢慢扭轉過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都有發言權,不能一批評就不得了。過火的批評要糾正,不能一棍子將人打死。” “不要把學術問題當做政治問題來搞……思想要解放,寫文章不要有所顧忌…… 不要扣帽子,要擺事實講道理”。鄧拓的這些話,表現了一位馬克思主義政治家、宣傳家的襟懷和風格。
鄧拓把對黨忠誠和對人民負責完美結合起來,求真務實,走群眾路線,用一生的新聞實踐詮釋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作為黨報黨刊的總編輯,如何處理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的關系,是鄧拓一直思考并著力解決的問題。1962年,鄧拓為一戰友寫了一副對聯:“深入實際兼讀史,立定腳跟做圣人”。他解釋說,“我所說的圣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圣人,就是要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意思。要做圣人,就必須立定腳跟,要敢于堅持原則,堅持真理,不做人云亦云、隨風飄蕩的氫氣球。而要做到立定腳跟,必須深入實際,認真讀書,只有植根于實際之中,人民之中,才能夠不動搖。”鄧拓同志不是一個脫離實際、脫離群眾、高高在上的指揮者,而是一個親自動手主持編輯、寫作和采訪工作的實干家。他畢生從事黨的新聞宣傳領導工作,但從沒當過一天“新聞官”,而是始終戰斗在新聞事業的第一線。可以說,鄧拓就是深入實際、立定腳跟,把對黨忠誠與對人民負責完美結合的新聞工作大家。
鄧拓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得出“決戰于社門之外“、“決戰于編輯部之外”的重要思想。他主張想盡一切辦法,把千萬根線索伸展到群眾中去。早在《晉察冀日報》時期,他在《論黨報和黨的工作》中就指出,報刊除了是政黨的喉舌之外,也應該是人民的喉舌,應該反映老百姓的呼聲和痛苦。《前線》雜志創刊后前10期的10篇社論中有3篇談論群眾路線,第2期社論的題目就是《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他在主編《前線》雜志期間提出:“關門辦刊物,一定會脫離群眾,脫離實際。”記者工作,“應該走出報社的大門,深入群眾,廣泛交朋友。”他提出做學問和做好編輯工作需要“三勤”,即腦勤,手勤,腿勤。鄧拓不僅身體力行下基層,而且經常采取各種方式將編輯、記者派到實際生活中進行深入的采訪、調查與研究工作,從實地采訪中得到最真實的素材。這些對于現在新聞工作者搞好“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加強“三貼近”,杜絕虛假新聞等等,都有直接的借鑒意義。
鄧拓主張新聞必須講實話,倡導樹立“一種簡明的、科學的、生動的文風”
鄧拓對文風要求很高,他自己撰寫的文章很具生動性、可讀性,引人入勝,他的一些學術文章讀起來也不枯燥。他的《燕山夜話》,他與吳晗、廖沫沙共同主筆的《三家村札記》,以深刻的思想、豐富的知識和特有的文采博得了群眾的喜愛。鄧拓一貫主張,新聞必須講實話,靠事實說服人,不能空論、泛論。針對報紙和新聞存在的空洞、乏味、冗長的不良現象,鄧拓提出必須選擇人民群眾有共同興趣的新鮮事實來加以報道,必須采寫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人的活動。他主張辦報辦刊要做到“四少四多”,即少發表上層機關的報告指示,多發表下層實際生動的事例;少寫冗長的瑣碎一般化的通訊,多寫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有中心有價值的精練的新聞;少寫以至于不寫羅列現象鋪陳條文的華而不實甚至不華不實的總結文字,要寫結結實實的從實際經驗提高到理論、指出運動規律能夠指導運動的文字;少寫或不寫到處已經常見過的重復雷同的事情,多寫一時一地某人某事的新特點、新經驗與新方法。他主張“要樹立一種簡明的、科學的、生動的文風”,呼吁改掉生硬、枯燥、冗長、空洞、武斷的黨八股,力求做到有條理、有興味、議論風生、文情并茂,萬不可讓讀者看了只想打瞌睡。他關于文風的精辟論述及卓越實踐,對我們當前“走、轉、改”中如何改變文風,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學習資源。
鄧拓具有高風亮節的君子之風,嚴己寬人的大家風范,是年輕編輯親切而夠格的師長,文格高,人格更高
鄧拓雖然位居高位,但他從不以領導人自居,而是時時處處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顯示了他的高風亮節。鄧拓時常告誡他的同事們,一要勤奮工作,二要廉潔奉公。鄧拓訪問四川省的一所佛教寺院,堅決個人支付方丈招待費用。他曾自己掏錢買紙、筆和墨,為一位朋友題寫條幅。這兩件“小事”,顯示了他從不占公家一點便宜的一貫作風。“常將心力護春華”是鄧拓贈友人的詩句,也是他悉心培養年輕編輯的生動寫照。他平易近人,坦誠懇切,毫無領導架子,對于青年人來說是一個親切而夠格的、循循善誘、如沐春風的好師長。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只要對黨對革命事業有利,我個人無論經受任何痛苦和犧牲,我都甘心情愿。”他的品格和風范為許多接觸過他的人所贊美,為許多新聞工作者所敬仰。著名新聞家范敬宜說過,在建國以后的報人中,他最佩服鄧拓,佩服他的人格、文格。
“平生贏得豪情在,舉國高潮望接天。”鄧拓離開我們已經46年了,但他追求真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為黨為民的精神,永遠銘刻在我們心里。
責任編輯:邢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