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內外因素導致了我國經濟增長呈下行趨勢,預計今年會降至8.5%到9%之間,但這依然屬于平穩較快發展,經濟增速降低有利于調結構、轉方式、控物價:控制物價仍然是今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物價預計會進一步回落到4%左右:惠民生是2012年繼續強調的一項重要工作部署,要著力擴大內需,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抓好三農工作。要把握2012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穩中求進。
2011年,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我國有效應對復雜嚴峻、多變不定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取得了穩增長、控物價、惠民生的顯著成效。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9.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全年上漲5.4%。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總體上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1.4%。全國城鎮就業人數超過預定900萬人的目標。這個成績來之不易。
2012年的經濟走勢如何?經濟工作取向怎樣應對新的要求和形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2012年經濟社會發展,要突出把握好經濟工作總基調。簡括地說,就是“穩中求進”。這里所講的“穩”,既包括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還包括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是改革與發展的保證。“穩中求進”的“進”是指什么?一是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二是在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2012年經濟工作的多方面的內容,可概括為十八個字:“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我們要把這六個方面的內容很好地結合起來。重點需要從老百姓最關心的三件大事,即保持經濟穩定較快發展,控制物價上漲,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經濟文化生活水平抓起。以下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與評述。
保持經濟穩定較快發展
研究2012年的經濟走勢和經濟工作取向,需要放到國際經濟形勢大背景下來考慮。由于我國已融入經濟全球化過程,經濟快速發展會對世界經濟產生拉動作用,而國際經濟形勢發展狀況又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各類風險明顯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經濟形勢總體上仍將十分嚴峻與復雜。”嚴峻與復雜的經濟形勢會使我國的出口增速減緩,并導致我國經濟增速下行。
我們看到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還沒有擺脫羈絆,美國等國家經濟復蘇乏力,歐美主權債務危機,困擾著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與發展。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秋季報告對世界主要經濟體2012年經濟增長的預測,發達經濟體為1.9%,美國為1.8%,歐元區為1.1%,日本為2.3%,實際經濟增長率可能更低。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也在放慢。這種國際經濟形勢導致我國經濟增長下行的趨勢,由去年顯現,并會延續到2012年和今后幾年。
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已呈下行趨勢。一是受世界經濟低迷不振影響,二是受我國為控制物價加強宏觀調控措施的制約,經濟增速逐季下行:第一季度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7%,第二季度為9.5%,第三季度為9.1%,第四季度為8.9%,全年為9.2%。低于改革開放30多年來年均增長9.8%的水平。這一下行的趨勢無疑會延續到2012年,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會低于2011年。《世界經濟展望》2011年秋季報告預測中國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為9%,可能稍有高估。
怎樣看待我國經濟增速下行趨勢?有人對此心懷憂慮,擔心我國經濟從此走向下滑,告別快速增長。也有中外學者提出中國經濟會出現硬著陸問題。其實,只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經濟增長下行趨勢是緩慢平穩的,是在國家宏觀調控目標范圍之內的。
我國經濟增長減速緩慢平穩,2011年降到9.2%,2012年即使降至9.0%以下,也并不是壞事。需要說明幾點:第一,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是根本任務,需要經濟快速發展。但快速的“度”是什么?不要追求超高速增長。因為那會引起經濟過熱、通貨膨脹,也不利于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不利于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國在現有條件下,年均增長9%以上的高速增長,已經持續了30多年,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日本二戰后的高速增長奇跡,也只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20年時間。即使我國2012年經濟增速在9%以下、8%以上,依然處于世界前列。根據去年《世界經濟發展》秋季報告預測,2012年,俄羅斯的經濟增長為4.1%,巴西為3.6%,印度為7.5%,均低于8%。我國近兩年經濟增速下行,依然屬于“平穩較快發展”范圍,不存在硬著陸的擔憂。
第二,考察經濟增長速度,需與經濟總量的規模相聯系。我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比如:30年前我國人均GDP為200美元時,如果年均增長10%,增長數量只有20美元。目前,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年均增長9%,可增加450美元。美日等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遠低于我國,但人均GDP遠高于我國,差不多是我國的10倍。近兩年和以后一段時間內,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雖降低了一些,但由于經濟底盤擴大了,所得到的實惠會更多。
第三,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下行,并不意味著不再有上行趨向。相反,我國未來還會有高速增長的機遇,不過,當經濟總量的規模達到一定高度時,經濟增長速度有一定減緩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十二五”規劃年均增長7%,就是考慮到這種規律性。然而,7%是留有余地的。實際上會達到8%以上。
我國經濟發展不能不重視增長速度。這是因為:首先,經濟增長率與就業率密切相關,經濟增長率高低直接影響到就業率高低。其次,經濟增長越快,生產的財富越多,分配與消費的份額才會越多。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2年的任務中,首先就是繼續加強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既要“平穩”又要“較快”。所謂平穩,就是沒有大起大落。呈緩慢下行;也沒有違反經濟規律的人為干擾。所謂較快,可以理解為不能低于8%,但也不追求9%以上的高速和超高速。為此,就需要繼續加強宏觀調控。
實現2012年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依靠什么?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出口和消費。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對出口依存度偏高。在國內消費需求不旺的情況下,擴大出口貿易對拉動我國經濟增長起了重要作用。近幾年來,外需縮減,到2011年第三季度,我國的凈出口比重,由2007年的8.8%,下降到2.2%。因此,保持經濟穩定快速發展,需要更多地依靠國內需求,即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重在提高消費需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而擴大內需的重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控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穩定
從2010年10月起,由于通脹顯現,政府將調控的重點放在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實施了貨幣緊縮政策。到2011年,通脹率在不斷提高。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4.9%,3月達5.4%,7月達到6.5%的高峰,為多年來最高。在政府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下,從8月份緩慢逐月回落。10月下降到6%以下,為5.5%,11月降幅較多,為4.2%;12月為4.1%。全年上漲5.4%,超過原來上漲4%的預期。
2012年,通脹的壓力依然存在。控制物價依然是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不過不再把控制物價作為宏觀調整的首要任務,因為物價回落的趨勢會延續到2012年。但又不能忽視物價上漲的壓力。這種壓力既來自于國際因素,也來自國內因素。國際因素是國際大宗物品及原材料價格上漲會輸入國內,國內因素是勞動力成本在顯著提高,其他生產要素的成本也在提高。由于宏觀調控措施的見效,出現了影響物價下行的新情況。貨幣政策收緊了流動性,廣義貨幣(M2)與狹義貨幣(M1)的增長率都在下降。另外,國際貨幣資本出現凈流出現象,有利于物價下行。總之,既有影響物價上行的因素,也有影響物價下行的因素。應更重視影響物價上行的因素。
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決不能放松對物價的有效調控。正因如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作為2012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的著力點的一項內容。我們知道,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是緊密相聯和相互促進的。經濟過熱會引發通貨膨脹,經濟過冷,會引發通貨緊縮,都不利于物價總水平穩定。反過來,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有利于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之間的關系。這三者之間,也是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關系。
2012年的物價走勢如何?人們預測有異。一般可以肯定,會低于2011年,低于5%。但也不會太低,約在4%左右。在今后多年內,我認為,我國增長率與通脹度的最佳結合點是:經濟增長9%左右,通貨膨脹被調控在3%以下。
惠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一個很高的地位,從不同的角度多次強調這一重要問題。會議指出:必須抓住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為此,提出四個“牢牢把握”作為其具體內容。而首要的就是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而擴大內需的重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所謂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是通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的收入分配格局。會議也將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擴大內需的內容,服務業分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這里主要是指生活服務。會議指出:要“拓寬和開發消費領域,促進居民文化、旅游、健身、養老、家政等服務消費。”將消費需求的概念拓寬了,在物質消費需求之外,加入文化、精神、養生等方面服務需求,并將其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內容。為保證廣大居民消費需求的拓寬與提升,就需要堅決打擊商業欺詐、制假售假行為。會議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容拓寬到多個方面,除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外,還強調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住房、醫療、安全等內容。會議將抓好“三農”工作,作為惠民生的重要內容,提出要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努力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上,黨和政府已經做了很多工作,2012年和今后多年中,它依然是經濟工作的重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既要大力快速發展生產力,又要消除兩極分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責任編輯: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