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今年經濟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這是中央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運行情況新變化作出的戰略部署。實體經濟是一國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礎,是大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穩增長的重要根基,是避免和應對金融危機的根本舉措??梢灶A計,實體經濟在未來較長時期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經濟不能“脫實”
所謂實體經濟,是指實物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以及與之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以及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生產和服務部門。而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的交易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主要涉及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交易活動等。虛擬經濟的產生以貨幣信用發展為前提。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虛擬經濟的支撐,虛擬經濟必須服務于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在提供融資支持、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產權重組、分散經營風險等方面對實體經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虛擬經濟的過度投機會扭曲消費行為,影響實體經濟的運行安全,虛擬經濟過度膨脹會加大實體經濟動蕩的可能性,可能掩蓋經濟過熱,甚至導致泡沫經濟形成。
在這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已經給我們提供了深刻警示。從美國的經驗教訓看來,經濟“脫實”后果嚴重。過去30年美國基本是靠“透支”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形成了所謂“債務經濟發展模式”,當金融危機發生后,“債務經濟發展模式”處于難以為繼又必須繼續的兩難境地,恢復實體經濟活力的難度非常大。冰島、希臘、西班牙等歐元區國家也或多或少存在“去工業化”現象,工業地位不斷下降,產業競爭力十分脆弱,歐債危機全面爆發充分暴露了其實體經濟不足從而抗危機能力差的弱點。
從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直至當下的歐債危機,以高端制造業為主的德國實體經濟始終保持了較好增長勢頭,成為受影響最小的國家之一。德國的經驗表明,發展實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穩健發展的根基所在。在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凡是實體經濟厚實、堅固的國家,受沖擊和影響的程度相對比較輕,這也充分說明了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才是避免和化解危機沖擊的關鍵之所在。
穩增長的重要根基
實踐證明,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炒作資產不僅嚴重影響實體經濟發展,而且還會加大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
近年來,我國經濟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以后,低端、粗放、高消耗的發展方式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房地產、股市等過快過度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經濟泡沫,出現了某些領域的暴利現象,大量實體資本轉到房地產和股市等領域進行投機交易。特別是2011年以來,隨著貨幣政策不斷收緊,企業資金嚴重緊缺,為追逐房地產和金融服務業過高的利潤,我國有不少實體企業放棄主業,熱衷于炒房炒地甚至轉而放貸,投資者安心發展實體經濟的意愿不足。這也表明,只要市場還存在房地產、股市以及金融市場等大量暴利的投機空間,資本就很難真正回歸到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就很難步入正常發展軌道。可以說,打擊暴利和遏制投機是資本回歸實體經濟的基本前提。
我國虛擬經濟處于初級階段,發展中存在不穩定和不健全的因素。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積極發揮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若虛擬經濟過度背離實體經濟,產生的經濟泡沫最終將傳導至實體經濟,甚至引起實體經濟衰退。所以,我國的虛擬經濟發展必須以實體經濟為基礎,其階段特征也要與實體經濟相適應。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要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只有努力壯大實體經濟,筑牢根基,才有可能實現“穩”的目標;只有不斷做強實體經濟,提升經濟質量,才有可能為“進”創造條件。我國具有較強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有效的需求市場可以不斷刺激國內經濟發展,穩定的政治環境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支撐。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快速增長時期,實現穩定增長必須依靠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可以說,實體經濟發展水平是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未來實體經濟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多措并舉發展實體經濟
加快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確保資金、人才等要素資源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部門,收入分配也要更多地向勞動力要素傾斜。與此同時,還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進一步規范虛擬經濟部門發展,有效防范和及時化解潛在金融風險。
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要進一步強化制造業的發展地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中期,未來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也必將來自制造業。因此,我國應提高工業企業的發展水平,依靠先進制造技術,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堅決反對“去工業化”。二是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三是要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建立完善市場準入標準,營造有利于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政策體制環境,尤其要注重現代物流等為制造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積極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四是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繼續深入實施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大對革命老區、邊疆民族地區、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增加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為培育實體經濟新的區域增長點做出貢獻。
規范虛擬經濟部門發展。要加強對虛擬經濟的監督約束。國際金融危機告訴我們,經濟泡沫破滅會對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造成不利影響,從而對整個實體經濟造成比較嚴重的破壞。我國虛擬經濟的運行相對還不太穩定,因此就更應該注重加強監管,保障其穩定協調發展。首先,要進一步規范金融市場。大量實體資本進入金融市場,不僅直接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而且反過來對實體經濟形成沖擊。要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促進實體資本回歸實業。第二,要加快證券市場改革步伐。要防止大量實體資本轉向股市從事投機交易,牟取暴利,破壞證券市場的正常秩序,更要防范上市公司直接扮演股市的投機者,將股市融得的資金在股市和樓市中進行投機。第三,要采取切實措施使房價回歸理性。只有消除暴利,資本才不會聚集在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要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運行機制,對土地出讓(包括土地出讓收入分配和使用)、保障房建設、住宅銷售等行為作出更為規范的制度規定。
引導金融機構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溫家寶總理在中央金融工作會上強調,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采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當前我國的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民間借貸等問題,實際上都和金融體制改革步伐緩慢有較大關系。為了讓金融有效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當務之急是深化金融改革。在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金融機構準入門檻、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等方面邁出切實可行的步伐。要適度放寬市場準入,通過試點逐步允許民間資金設立各類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機構。加強競爭,使一些地方的違規高利貸現象自然消失,大大改善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生存狀況。
責任編輯: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