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乃為表達尊敬和慶賀之意而贈送錢物的行為。其歷史久遠且代代相傳,是人們婚喪嫁娶、生老病死、慶功賀壽、走親訪友的常見習俗。中國古代文獻中對“送禮”不乏大量記述,《詩經》中就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的詩句,寫男女互贈禮物以表衷情。“千里送鵝毛,禮輕仁義重”。作為正常的禮尚往來,“送禮”有助于增進親情、愛情、友情,是人們團結互助的連心橋、社會和諧的凝合劑。可惜,本是禮尚往來的“送禮”行為,如今在很大范圍內和程度上,已經變質變味了。不正常的“送禮風”可謂越刮越盛:從部分人送,幾乎變成“全國皆送”;從節假日送,發展為“全天候送”;從自愿主動、高高興興地送,到勉強被動、很不情愿地送;從光明正大、公開展示、敲鑼打鼓地送。到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提心吊膽地送;從送喜慶物件、日常用品到送外幣、金玉、文物字畫等貴重物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過來的人都記得,那時同事親友結婚,送的是熱水瓶、洗臉盆、鋼筆、筆記本等生活學習用品,送者自覺自愿,量力而行,受者心安理得,歡天喜地。而今多數改送“紅包”,每個時段都有通行“最底價”,送“紅包”成了不少人的經濟和精神負擔,有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送“紅包”開支就占了收入很大比例,欲罷不能,有苦難言,自覺自愿變為不得已而為之,量力而行變為“打腫臉充胖子”。過去在知識分子聚集的學校和醫院,為個人之事送禮十分少見,可現在學生、家長給老師送“紅包”,病人給醫生送“禮金”,幾乎成為常態,“禮品”已演變成名副其實的“貢品”。至于官場,以往下級給上級送禮,絕對被人恥笑,而今,一些人卻把往上送禮,變成特定時期的“功課”,這類“禮品”則不折不扣地變成了“賄品”。為什么現在婚禮、祝壽、給孩子辦滿月百天等活動越來越多、越辦越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權勢人物把喜慶活動當成索賄良機,借此大撈錢物。不少大案要案中,查出巨額不明來源的財產,其中很多就是以“禮品”為名而收的賄賂。而個別“衙門”,被人稱為“有‘禮’敲門就開,無‘禮’寸步難行”,“不送禮品,無事能成”,那就不僅是“送禮”行為徹底變質變味了,“收禮”行為更是腐敗不堪了。
責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