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的那些經典圖書,總會帶有混沌初開的“初民”氣質,如《紅樓夢》的“開辟鴻蒙,誰為情種”;《美的歷程》開頭寫的那些“猙獰的美”;《百年孤獨》開頭寫的,“河床里卵石潔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的時候尚需用手指指點點。”
這套8卷本的《美國學生文學讀本》,也具有這樣的氣質,編這套書之前,美國并沒有可借鑒的教材,編者幾乎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之上,開始編寫教材。書的開篇即是:I see a Robin,“我看見了知更鳥”。因為這藍色的鳥在美國是最為常見的。打開眼看見什么,就記錄下來,這就是初民的想法。
這套書是繼《美國語文》系列之后的又一套原版引進的美國學生當年使用的語文教材。作為責任編輯,之所以要擴大這個系列的產品,并敝帚自珍地推薦,是因為第一本《美國語文》(天津社科版,精選雙語本)的面世,獲得了極大的市場認可。其中,一位讀者的反饋深深打動并鼓舞了我們,她以“黑暗并不可怕”作為標題來推薦這本書,她這么說的:
“我以我全部的熱情,和我作為一個人,一個讀者,一個母親的真誠,向所有讀者推薦這套書。
迄今為止,這是我讀到的最讓我感動并且振奮不已的教育類書籍。我為其中的道德感所感動。
我在這套書里讀到最多的是愛,誠實,奉獻,這就是一本宣揚宗教倫理的道德啟蒙讀物。 ”
這位讀者準確地道出了這套書最核心的特點。
其一是通過真實的道德故事達到教化的效果。它不是用童話或寓言那樣顯得虛假的故事來說服人,而是用真實的點滴小事、尋常話語來打動人,很多篇目讀來讓人過目不忘,如:“洛蒂是怎么做到自控的”(每十分鐘自控一次)、“最出色的工具”(即每個人的手)、“我正要去做”(關于拖沓的危害)、“安妮的百寶箱”(孩子要是從小就學會積攢“沒用”的東西,就會形成許多優良的品質)、“厭煩自己”(因為不愿意幫助別人,而自己厭煩自己)等,幾乎每一篇都是具體的教育孩子的妙招,因此也非常適合家長帶著孩子閱讀。
其二是務實、實用。大凡教育,自然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往往會流于空洞道理的說教,和大而化之的嘮叨。美國人卻有務實的傳統,從其教材中可見一斑,如書中有一篇竟然是教孩子怎么賺錢的:那孩子想給媽媽買一臺縫紉機,就去給村里的“大戶”收集果子,一美分一美分地掙。
這樣的故事在當下中國的教材中是罕見的。8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批評過中國教育:“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造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他教富的變窮,窮的變得格外窮;他教強的變弱,弱的變得更弱。”
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現象,在當下教育中依然存在。記得我上小學時候,有一門課叫“自然”,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知識:星空的知識、森林的知識等。還有很多實用的知識:如何辨認植物,如何測量,如何結繩,如何在野外辨別方向等。可后來這門課被取消了,只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而這門“副課”被老師認為沒有用。
我很欣喜地在這套書里又讀到了這些植物、動物和星空的知識。對孩子來說,它們是入世之初的知識儲備和精神家園。
其三是原汁原味。這套美國語文課本,為1900年原版再現,為影響幾代美國人的傳世經典。在看稿子的過程中,我對照著看美國寄來的原版書,上面還留有百年前的讀者隨手留下的筆跡。這些讀者中,說不定就有羅斯福、卡特等總統,有馬丁·路德·金這樣的圣人,有約翰·丹佛這樣的歌手……本書很有可能就是他們小時候的語文課本。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套書是培育美國精神的種子。在看稿過程中,我也強烈感到了編者——這位芝加哥大學創辦者之一,第二任校長,是深懷強烈使命感的,他一定知道,他是在為未來的美國奠定精神的支柱,為孩子種下最初的種子。
在《新約·約翰福音》里,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掉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我視本套《美國學生文學讀本》的出版,也能為中國孩子種下一些善良的種子,我期待種子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