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一件猝不及防又不可避免的事情。孩提的時光,總是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從指縫間飛走,似乎只是和伙伴們放了一場風箏,在院子里玩了一次丟手絹兒,在老師眼皮底下偷偷打了個盹兒,綠了楊柳的春風便悄然拂去這無憂無慮的歲月。所以,每當情不自禁戴起耳機,沉浸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長大的童年”的旋律中時,總有一種縈繞不去的別樣酸楚。
如是,我們懵懂著、惶恐著、懷念著,卻又不得不和成長妥協,讓流逝的歲月掩蓋那些童年的純真,給自己披上厚厚的保護色。張倩怡的《再見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以下簡稱《再見童年》),恰在不經意的瞬間,觸動了塵封已久的心弦。或者,只是一種無謂的懷念,很隨意地,從書架上抽走了這本書。
《再見童年》一書的獨特之處就在于,里面記錄的是各種傳記回憶童年時所建立起來的有血有肉的歷史生活畫面。作者利用一百五十余位名家的自傳,通過他們對童年的回憶,捕捉他們童年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之微,條分縷析,串聯組合。這也是它最有趣、最值得回味的部分。大年初一外出討飯的彭德懷、長期逃學的沈從文、屁股挨板子的郭沫若、滿腦子地獄慘象的胡適……輾轉在枕邊,一頁頁地翻閱《再見童年》時,我感到自己仿佛從一座歲月的畫廊中走過,蜿蜒的走廊兩側排列開一幅幅關于童年記憶的圖畫。我像是一位時光的參觀者,手中的文字就是我的入場券,與過往時空中的民國大師彼此凝視。那些影響了近代中國的大人物既單純又不平凡的童年情景,在這些文字的縫隙之間慢慢舒展開來,周遭的喧嘩和浮躁變得安靜,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注入體內。即使時空相隔,文中濃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帶給我豐富的想象,那些諸多再也無緣得見的童年掌故風物,被我們召回心中,成為手心里可以牢牢握緊的憑證,在黑夜里,照亮我們和所有那些拒絕遺忘童年的人們。
《再見童年》,主題在“中國童年”,童年所經,自然以受教為主,從作者所舉于教育篇者多達二十三題,可窺一斑。在作者筆下,除了描寫傳統中國童年生活及其變遷而使之成為趣味盎然的知識外,文字間另有深意——“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它讓我們看見了一個消逝的時代,和消逝時代的傳統。這是一個很尷尬的話題,現在越重視教育的家庭中的孩子可能越不快樂,因為我們把考上大學作為讀書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事實上孩子的快樂或孩子的成長,有很多方面我們都忽略了,丟了教育的核心價值,那些所謂的才能訓練班、才藝訓練班,都是為了考試而不是為了成長。
“歷史總喜歡給我們開玩笑,今日放棄的,將來我們會緬懷或者搶救。”作者在《自序》里如是說。如果將舊時如何教育孩子和兒童如何受教的方法總結起來并與今日相比,我們會發現這不但有趣,也很有必要。在今天看來,私塾教育與科舉制度盡管有頗多落后可笑之處,然其小班制的學習方式,由默背至解題的強制教學過程卻在某種程度上使兒童在壓力并不太大的情況下強制性地打下了文史基礎。這不是開玩笑,難道打板子的一時肉疼會嚴重過為爭過高考之一橋二十年間的心力交瘁?還是那搖頭晃腦間念誦的四書五經更難于那書包里永遠也做不完的沉重作業?而學童們雖然作的終究是八股文字,倒不見得不比當下學幾冊支離破碎的“指定篇目”高明,這或許也是為何今日罕見可以超越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的原因之一吧。
魯迅曾說:“倘有人作一部歷史,將中國歷來教育兒童的方法,用書,做一個明確的記錄,給人明白我們的古人以至我們是怎樣被熏陶出來的,則其功德,當不在禹下。” 那個印象中永遠是一頭根根直立的短發和刀子般犀利眼神的斗士,都有著不曾忘卻的天真爛漫、妙趣橫生的“百草園”,而屬于我們的童年,屬于我們的快樂,是否真的無可挽回,只能留待在那些后人的文字與記憶中尋找人文世界最后的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