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認為,近年來我國科普圖書的零售市場份額一直維持在0.4%左右,許多出版社對科普圖書的市場和前景并不看好。常舉的例證是:2010年,浙江省新華書店舉辦了“紅色風暴——新世紀10年暢銷書回顧展”,在根據近10年來的銷售數據精選出的6000種暢銷書目中,竟然沒有一本是科普讀物。在我看來,近十年來,科普出版的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隱藏著并日益顯現出重大的發展機遇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值得認真梳理,好好把握。
首先,黨和國家對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視,為科普出版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2006年,國務院又發布施行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這使得科普工作上升為國家意志,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強制力;科普工作的目標、措施、途徑、方法更為具體,更具操作性。科普出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以立法的形式和制訂發展規劃的措施關心、支持和重視科普工作,使科普出版迎來了大繁榮大發展的春天和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
其次,科普事業日益蓬勃發展,科普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為科普出版營造了極為良好的氛圍。“十一五”期間,我國科普事業全面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加快科普出版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和重要支撐。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新政策,促進科研與科普緊密結合,促進科普創作和出版繁榮:科普圖書已列入國家科技進步獎評選序列;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已開始增加科普任務并開始推進科普創作試點;科普工作已作為國家科技創新任務的有機組成部分;承擔政府科技項目的單位和個人確定了從事科普的責任和義務;設立各類基金支持科普創作和科普出版……這些都為科普創作營造了極好的氛圍,為科普出版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再則,社會和公眾對包括科普閱讀在內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為科普出版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按照《綱要》要求,到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要達到5%,即在2010年3.27%的基礎上再提高1.73個百分點,任務十分艱巨。完成這一目標,科普閱讀將發揮重要作用,科普出版的社會需求由此顯得極為迫切。近十年來,結合“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周”和“學會會員日”等重要活動日,中國科協及其所屬地方科協和全國學會開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普活動,為科普出版提供了大量精彩的選題和極為豐富的內容。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公眾對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技知識和科學方法的需求不斷增長,科普出版事業發展可謂正逢其時,市場廣闊,前景光明。
此外,傳媒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科普出版提供了更為強大的表現手段和更為精彩的傳播效果。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圖書出版業正發生著深刻的革命,科普出版也不例外:在出版內容上,由以普及科技知識為主轉向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傳授科學方法……強調科學與人文結合;在出版形式上,由紙質出版轉向音像出版、數字出版、網絡出版……強調多媒體出版并舉;在表現方法上,由科普圖書出版轉向科普書刊掛圖、科普展具教具、玩具書書玩具、裸眼3D技術開發……強調知識與情趣交融;在傳播手段上,由單純書本閱讀體驗轉向手持移動閱讀、科普活動參與、網絡微博發布……強調傳播的快捷舒適互動。科普出版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其表現形式更為強大,傳播效果更為精彩。
當然,當前科普出版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同樣很多,如科普創作動力不足,科普原創作品偏少,科普產品研發能力不強,科普資源整合力度不夠,與發達國家差距仍然較大……有一則寓言可以表達樂觀者和悲觀者的不同心態:費盡千辛萬苦從沙漠中走出來的旅者,看到眼前半杯水,樂觀者高興地喊道:“太好了,竟然還有半杯水喝。”悲觀者卻嘆道:“嗨!怎么只有半杯水呢?”
就當前科普出版所面臨的形勢,作為專事科普出版的文化工作者,我相信,樂觀、積極的心態將使我們捕捉到更多的機遇,贏得更多的商機。科普出版,任重道遠;科普出版,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