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圖書是科普資源傳統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科普圖書創作各方面的情況加以調查分析,一方面可以影響科普作家的創作方向,甚至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影響和引導大眾閱讀的取向,培養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從而提升公民的科學素養。科普圖書從創作產生到進入閱讀消費的整個過程包括相關政策的制定、科普創作、科普出版和科普閱讀等若干環節,其中的參與者包括決策者、科普創作人員、科普編輯出版人員、大眾讀者等等。對科普圖書出版狀況進行分析考察,能夠反映出科普創作中的許多問題。
一、關于我國科普圖書發展的數據分析
1.出版規模顯著提升
2009年,中國科協科普部與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管理司聯合進行了2002~2008年科普圖書出版狀況調查。本次調查課題組共采集了全國135家出版社出版科普圖書的有關數據。結果顯示,從2002年到2008年7年間共出版科普圖書11772種(圖1),其中,2008年科普圖書出版種數為2192種,較2002年種數總量增長1.83倍,年增長率11.86%;發行量為18439千冊(圖2),較2002年增長1.02倍。
從發行量方面來看,根據2009年科普圖書調查的不完全統計結果顯示,2008年科普圖書發行量約為18349千冊(實際數字應更多),按我國人口13億計,人均占有科普圖書量約為0.014冊,也就是說平均100個人擁有1.4本科普書。
從科普圖書發行量的分段統計來看,發行3000冊以下的最多,占29.44%,而發行10萬冊以上的只有2.17%。可見科普圖書中,少量發行的還是多數,暢銷書的份額很小。如圖3所示。
上述統計數據基于新聞出版總署開展的全國性科普圖書出版情況調研,是在全國出版系統內開展的,其數據由全國各出版社提供。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從2002年開始在中央、國務院所屬各部門開展了全國科普情況調查,編制的《中國科普統計》對2002年以來科普圖書的出版情況進行了統計。調查顯示,2009年全國共出版科普圖書6787種,發行量達到68685.3千冊,平均每百人擁有科普圖書5.15冊;2010年共出版科普圖書7043種,發行量達到65200.6千冊,平均每百人擁有科普圖書4.86冊。如圖4所示。
2.出版結構
2009年科普圖書調查的結果顯示,2002~2008年出版的科普圖書中,本版圖書9720種;引進版2052種;重印4628種;再版435種(表1)。歷年的變化如圖5所示。
另外,2009年統計本版圖書和新版圖書所占的比例如圖6所示,其中2002年統計顯示,1990~2001年,重版重印圖書占33%,本版圖書占75%,可見重版重印圖書及本版圖書所占比例逐漸增大。
3.科普圖書主題分布
2007年,自然科學類圖書中,農業科學類圖書品種增長17.55%;航空、航天類圖書定價總金額增長40.19%,軍事類增長31.16%;環境科學類圖書總印數增長45.17%,航空、航天類增長27.18%。由于以上類別的圖書中包含有部分普及性讀物,因此,上述題材也可以被視為科普類圖書的熱點題材。此外,綜合全國科普圖書銷量排行的情況發現,銷量居前的科普圖書集中在醫藥、保健、生活類、少兒類以及國外經典科普讀物翻譯類等板塊當中。
從2009年全國科普圖書調查結果來看,醫藥衛生、工業技術以及農業科學是公眾比較關心的話題,占據科普圖書所有主題中的前三位(圖7)。
4.市場狀況
據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就中國圖書零售市場而言,科普圖書市場份額較小,其中成人科普類圖書市場僅有不到0.5%的碼洋比重,少兒科普類圖書市場能夠保持1.3%左右的碼洋比重。2007年兩類圖書動銷品種數量分別為3502種和6140種。2007年成人科普類及少兒科普類新書品種分別為382種和672種(僅指圖書零售市場而言,不包含其他銷售渠道,如批發、直銷、系統發行等等)。
2002年全國科普圖書調查顯示,2001年科普圖書的品種數量雖有所增加,發行量和利潤卻開始下降。2001年發行量為2785.192萬冊,利潤為2947.5萬元,相對2000年發行量和利潤下降幅度分別為8.12%和10.25%。而2009年所做的調查表明,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圖書平均盈利約占61%,持平與虧損約占39%。如圖8所示。
5.創作及編輯隊伍
出版規模、出版結構和市場狀況是就科普創作的產品層面,也就是對科普圖書的創作情況進行剖析。下面再看看科普創作的主體,即科普圖書創作者和科普圖書編輯的情況。
圖9是從事科普圖書創作的作者的基本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從事科普創作的人以中青年男性教師和科研人員為主,大部分在本科以上,具備高級職稱的作者幾乎占一半,另外還有大量沒有參加職稱評定的作者。這說明從事科普創作的作者們大都是高素質、高水平的創作人才。
圖10、圖11是從事科普圖書編輯工作的人員在2002~2008年的數量及學歷和職稱情況。圖中顯示科普編輯的數量近年來穩步增長,研究生和中等職稱科普編輯數量越來越多,這些人是科普圖書出版發行顯著增長的強力支撐,但根據各地科普作協的發展情況來看,結果也不盡相同。普遍存在人員老齡化嚴重(60歲以上人員基本占半數以上)、活動形式較為單一等問題,而社會上已經存在著大批文化程度較高的中青年創作群體,科普作協應該把這些力量吸收進來,充分調動大家創作的積極性,提升科普作協的整體創作能力。
二、科普圖書現實發展中的挑戰依然嚴峻
就以上分析數據以及其他資料反映的情況而言,我國科普圖書創作在數量、質量、創作人員、出版渠道等方面依然有許多地方有待改進。
1.人員方面
人員問題主要表現在創作隊伍老齡化;雖然創作隊伍文化程度較高,但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各自為戰,缺乏聯系。據《中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專職從事科普創作的人員共計10981人,只占全國科普人員總數的0.63%。此外,根據2008年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調查的數據顯示,除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以外,我國29個省市自治區均設有地方科普作家協會(西藏和內蒙古除外),共有會員近26000人。這其中既有專職創作人員,也有兼職創作人員。科普作協和各出版社普遍反映當前科普編輯和作家“青黃不接”。科普作家和編輯是科普圖書創作出版的主體,但是科普創作工作量偏大,勞動回報低,導致優秀的科普作者和科普編輯隊伍人才較為稀缺。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等群體受到精力和寫作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直接創作出高水平的科普作品。
2.作品方面
普遍而言,以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為目的的科普作品占很大部分,實用性科普圖書品種較多,銷量較大;農村、少兒、環保及醫藥、保健、生活等品種為市場主流,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或反映時代科技發展變化的題材板塊受到市場歡迎。而創作傳播先進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讀物鳳毛麟角;提倡科學素養、加強人文思考的讀物也很少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計財司發布的《2007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統計數據對2007年出版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總體描述。報告顯示:航空航天類、環境科學類等是增長較為突出的圖書類別,文化、科學、教育、體育類、數理科學、化學類雖出現種數增長,但總印數、總印張和總定價均在下降。由此可以看出,2007年科普圖書僅在某些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或反映時代發展變化的板塊上有所增長,其他類別則有所萎縮,尤其是有關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內容的普及讀物。
3.出版及市場
總的來說,科普圖書出版規模及市場不大,增速較緩。科普類圖書占有整體圖書市場份額偏小,科普圖書普及率低,不能滿足青少年和社會公眾的科普需求。由于科普圖書選題面窄、低水平重復、質量不高等原因,再加上受經營利潤制約,科普圖書出版存在資金不足、發行渠道不暢等問題,造成近年來科普圖書品種有所增長,但發行量和利潤增勢有所下滑。據 “2002~2008年我國科普圖書出版狀況調研”的結果顯示,發行量在3000冊以下的科普圖書所占比例最大,占29.4%;發行量達到10萬冊的科普圖書僅有2.17%。然而即便是這些圖書,相比于一些首印就突破上百萬冊的暢銷圖書,其所能覆蓋的公眾和產生的影響就顯得很小。
其實,公眾對于科普圖書還是有一定閱讀興趣和購買需求的。據調查顯示(《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報告》2006),2005年,科技類圖書中最缺的兩個品種依次為農業科技類圖書和科普類圖書,但科普圖書的營銷和宣傳推廣卻不盡如人意。除了如《十萬個為什么》《時間簡史》等少數知名科普圖書為大眾所熟悉,人們對于科普圖書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接觸機會也較少。在一些大型書店內,除少兒科普圖書辟有專區外,成人科普圖書往往在科技類圖書的區域內占有一兩排書架,且無明顯標識,優秀的科普圖書很難與公眾見面。
另外,國內的原創圖書數量龐大,精品卻屈指可數,能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影響力的圖書則更少。而從國外引進的科普圖書卻頗受國內讀者歡迎,其中很多還成為暢銷作品。可以說,無論是在創作觀念、作者水平、圖書質量方面,還是在管理水平、資金實力和市場的運作方面,國內當前的科普出版都無法與國際同行相抗衡,二者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
4.新媒體的挑戰
所謂新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興媒體形態,是以電腦、電視、手機等設備為終端的媒體形態。中國目前手機用戶的數量已經達到4.2億,計算機顯示器、閱讀器有1.3億,新媒體的終端設備已經相當普及,其龐大用戶群是新媒體科普的潛在受眾,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公眾的閱讀習慣。在新聞出版總署進行的閱讀調查中,閱讀傳統出版物的人數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閱讀新媒體的人數則以30%的速度在增長。由此可見,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圖書市場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然而,目前我國的數字化出版剛剛起步,市場上流通的電子書僅有30多萬種,數字化的科普資源就更少。因此,在科普出版資源數字化和利用新媒體對科普資源進行傳播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建立促進科普圖書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科普圖書創作是一個集創作、出版、發行、銷售、閱讀各環節為一體的整體過程。因此,這個領域內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都不是孤立的,往往一個方面的癥結會影響到其他方面的運作,產生非良性循環的效果。針對此種狀況,僅就某一方面加大投入或進行改善對繁榮科普創作還遠遠不夠,關鍵是要建立一套能夠促進科普創作良性循環的可持續性發展機制。
1.建立調動多方力量加入科普創作事業的共同參與機制
(1)政策導向。國家政府部門或科研、科普機構可以通過制定有利于科普創作發展的政策發揮其引導職能。如將科研機構和團體從事科普創作活動列為其應盡義務,并對成效顯著者予以表彰;大力加強科普圖書管理的宏觀指導和出版規劃;制定規章將高新科技企業進行產品的科普推廣活動作為其申請國家免稅等優惠政策的必要條件等。
(2)資金支持。國家政府部門或科研、科普機構應加大對科普創作的資助力度。某些時候遵循費用分擔原則。對于要支持的科普創作項目,資助機構只提供項目所需經費的一部分,其余經費由執行機構從企業、民間基金會等其他渠道獲取。如:設立各種獎項,褒獎并鼓勵優秀的科普圖書、科技新聞、科普節目和從事科普創作的個人;依托科研、科普機構以及基金組織資助團體或個人參加科技和科普活動,如科學會議、科學報道、科學考察等。
(3)聯合建設。聯合有關政府部門和其他機構開展各種與科普創作有關的配套活動,并形成一定常規性。如:聯合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開展科普閱讀活動,可在每年“全民閱讀日”外增設“科普閱讀日”;聯合教育部進入中、小學、高校開展活動,配合新的科技事件進行科普圖書捐贈、售賣,開辦科普講座與論壇等。
(4)重視科普圖書的宣傳和推廣,擴大普惠面。以往科普圖書出版后的宣傳推廣和營銷完全交由出版社來承擔。許多優秀科普圖書面臨市場發行難的局面。加強資助出版科普圖書的宣傳和推廣,以便整合資源,提高其使用效率。應提倡以閱讀推廣來推動科普創作,抓住國家政策,利用好各類書屋,如農家書屋、社區書屋等,打開科普圖書的傳播渠道和影響范圍。
2.推動建立科普創作的產業化發展機制
(1)整合資源。科普是公益性事業,但不妨礙使用某些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手段促進科普創作的繁榮,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整合有效資源。如:對于好的科普作品,應跟進開發其連帶的系列資源,如形象產品、概念設計、相關電視、電影、動漫、游戲、展覽的開發等;科普圖書的營銷應向其他暢銷類圖書看齊;重視媒體宣傳,讓科普的理念深入人心。
(2)關注與新媒體的結合發展。隨著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合作日趨緊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媒介融合是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已經有一些出版社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積極推出科普圖書、漫畫的配套電子產品,豐富了資源形式,拓寬了受眾范圍。推動科普創作繁榮也應當順應時代發展,在兼顧傳統紙介質圖書出版的基礎上,考慮向有利于電子出版、電子閱讀的方向傾斜。
(3)促進形成科普創作成果的資源共享機制。為科普創作的供需方搭建平臺,便于溝通。平臺應具備以下功能:信息共享,如電子科普圖書上傳;國外相關信息資源及時發布等;人才資源共享,如建立科普創作人才資源庫,溝通創作者與出版者之間的需求信息等;優秀經驗共享,介紹分享好的科普創作實踐經驗等。
(4)建立科普創作調研評估機制。建立科普創作各方面情況(如科普圖書出版市場、科普創作人員等)的常規性調研體系,密切跟蹤科普創作的發展變化,加強評估機制,以便如實反映最新變化,及時查找不足,總結經驗,以求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