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軍,中共黨史出版社社長
驀然感覺,當下潮流和歷史風塵,全都縈繞而來。當下潮流,是熱熱鬧鬧的電子商務和網絡銷售:行頭各異的快遞員,熙熙攘攘穿行于大街小巷,構織出亂如麻團的送遞路網,也是電子商務的網絡銷售路徑,一種方興未艾的營業態勢;歷史風塵,是接踵而來的民營實體書店的衰敗信息:一個又一個有品位、有格調、有文化關懷、有書緣人情的小書店,幾乎就是讀者對于書店所在城市的記憶,如今這些書店正艱難撐持或者頹然關張,原本鮮明的文化地標,逐漸在讀者的視野里模糊而去,令愛書人欷歔!
已經有媒體朋友驚呼:民營實體書店面臨著“倒閉潮”威脅,情勢嚴重!
出版人本來與民營實體書店休戚相關、心息相通,眼見這般境遇,猶如神經末梢無奈枯竭,或奇癢,或刺痛,或惋惜,那份難受……咳,不說也罷!
在商言商。從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來看,民營實體書店的今天,會不會是我們傳統出版業的明日之鑒呢?未雨綢繆,保留優勢,加速技術更新,揚棄守舊,適應讀者新需求,前面的路,是不是明朗?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民營實體書店現在的境遇,早在幾年前就顯露出來了。先是經營面積萎縮,接著嘗試易地經營,最后挺不下去的,只好被迫關張。這是民營實體書店遇到的第一波沖擊,沖擊的緣由,是地租。這很無奈,逐年上漲的地價,成為民營實體書店沉重的成本負擔,如果經營無方,必然支撐艱辛。縮小面積,尚可維持,易地經營,卻是大風險。民營實體書店所應具備的一些環境條件,比如居民狀況、人流規模,都是重要的商業因素,這些因素丟掉了,還開什么書店?
民營實體書店遭遇的第二波沖擊,來自當下繁盛的電子商務和網絡銷售。這里的關鍵,是圖書的價格。這是一件吊詭的事情:幾年前,國有書店和民營書店為打折銷售廝殺猶酣時,大概沒有想到,如今網站的打折銷售,沖擊力更為強勁。由于網站龐大的銷售量,出版社很難不心動。然而,出版社也被這種碼洋做大、利潤攤薄的大訂單,盤剝得心驚肉跳,要為民營實體書店施以援手,已是有心無力。更何況,原來高擎“渠道為王”大旗、盡逞“賣場霸權”的大型書城和連鎖店,似乎也要被大型銷售網站排擠下去,遑論獨立書店!
都是無奈。難道民營實體書店就沒有生存發展之路了嗎?
國內民營實體書店風光正好時,恰是《查令十字街84號》電影和圖書風靡全球的日子,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部電影這本書,給國內民營實體書店加了多少印象分,怎么估計都不過分。是有意默契還是確實巧合,民營實體書店的店主,或教授、或詩人、或作家、或編輯,大都有個文化人的頭銜,個個都像弗蘭克·杜爾,被愛書人推崇,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民營實體書店的商業價值,就是針對特定讀者群體,專業又敬業,因此,趣味對路的圖書遴選,容易與讀者溝通,也能引發讀者的共鳴,便成就了有品位、有格調、有文化關懷、有書緣人情的民營實體書店。這種形象,就成了愛書人心里的文化地標。而文化地標,總在愛書人心中存留著,就像《查令十字街84號》成為全球愛書人之間的一個暗號。
那么就真的無力回天了嗎?當然不是,民營實體書店的文化營銷能力,當年大賣場沒能替代,現在網站銷售也替代不了。愛書人對于民營實體書店的書緣期待,念茲在茲。當民營實體書店完成技術更新和升級,開始使用電子商務和網絡銷售這個工具,原有的生存發展優勢,就會指數增長。就說當下,網站銷售憑恃的低廉人工和地租,已經難以為繼,高新技術這個工具的神話,還會神多久?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是民營實體書店得到相應的政策扶持。與國有大賣場、網站銷售商一道,站在同一片陽光下,各顯優長,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光添彩。我們期待著:
那時候,民營實體書店作為文化地標,就會拂去歷史風塵,矗立起來,越過地域界限,輻照遠方。
前面的路,是明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