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山西太原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對會議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三加快一加強”的要求,以組織實施《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重要抓手,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毫不動搖地把文化改革發展繼續推向前進。
新聞出版業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陣地,是改革創新的排頭兵,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也是文化建設的領跑者。2011年,新聞出版總署緊緊圍繞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三加快一加強”的指示精神,根據李長春同志提出的“三改一加強”的要求,按照中央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原則,狠抓落實,穩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各項工作,新聞出版工作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方面邁出了新步伐。
三大國有出版傳媒集團公司格局初現
2011年,出版傳媒企業“三改一加強”工作取得了新進展,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聯合重組取得了新成效。根據《關于加快建設中央國有大型出版傳媒集團公司的意見》,在繼續做好進一步加強建設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和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同時,新聞出版總署積極推進組建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公司的工作。在各方努力下,2011年7月19日,以中國科學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主體,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參股共同組建的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這標志著我國出版業在國家層面上的人文、教育和科技三大國有出版傳媒集團公司的格局已經形成。
國有出版傳媒集團公司在中國出版行業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體現著文化交流、教育傳播、科技傳播這三大文化工作中的重要元素。在改革中,他們一方面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推出一系列代表國家意志和水平的出版物,撐起中國出版的大旗;另一方面勇于進取,加大企業制度建設,旨在通過改革實現下一個騰飛。
“中國出版集團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文化產業的本質是文化,不是產業。出版企業的本質不是數字增長,是內容創新。我們一定要把這個企業做大做強,但是我們的戰略眼光始終是文化貢獻。”
——譚躍(中國出版集團總裁)
在過去10年里,中國出版集團“走出去”工作成效顯著,國際傳播能力不斷增強。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出版集團版權輸出總量由2003年101項增長到498 項,同比增長393%;出版物進口由2003年9027萬美元增長到17116.16萬美元,同比增長89.61%;出口由2003年702萬美元增長到1080.94萬美元,同比增長54%;海外分支機構數量由2003年23家增加到29家,初步形成跨國、跨所有制海外出版發行網絡,為集團國際化戰略奠定良好基礎。這些工作成效恰好符合中國出版集團長期研究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區分好現代西方對于中國文化特殊需求和普遍需求;第二個做好充分的內容準備,能在普遍需求來的時候有所貢獻;第三個人才問題大于產品問題。
“我始終認為做大做強的世界出版傳媒業的力量有三種。第一種力量就是資本的力量。第二種力量是資源的力量。第三種力量是技術的應用。中國為什么沒有這種有影響力的大型出版傳媒企業?個人覺得這幾個方面都還做得不夠。”
—— 李朋義(中國教育出版集團總經理)
中國教育出版集團重組的目的在于上市融資,然后做強主業,做大主體,真正做到擁有資本的力量、資源的力量和技術的應用,這個發展的方向是按照“有利于發揮整體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有利于構建集團化管理體系,增強集團管控力;有利于企業穩定和持續發展,提升綜合效益水平”的原則,它對推進集團內部資源整合工作起著積極的意義。中國教育出版集團上市后的主要目標有:第一,開發優質教材,進一步加強建設教材國家隊的地位,主要是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打造一系列的精品教材;第二,技術改造,重點打造數字化的圖書,開發多媒體出版、網絡出版、手機出版、電子書包、資源數據庫等產業,成為利用多種媒體為教師教學、科研和學生學習提供解決方案的綜合教育服務商。
“和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相比,我們的人已經走出去了,我們的版權走出去步伐也很快,但是我們的產品走出去、服務走出去、資本走出去這些方面應該說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柳建堯(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總裁)
2011年,中國科學出版集團出版圖書超過一萬種,大概占全國圖書出版總數的3%左右。中國科學出版集團輸出的版權大概三千種,主要集中在我們國家比較擅長或達到先進水平的自然科學領域,例如數學、新材料、化學化工,這些學科大多都是我國跟國際水平差距不大,甚至在某些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但是國際科學熱點,例如納米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科學這類圖書卻很難吸引外國的出版商引進版權。從國民經濟其他領域來看,中國總是在產業達到國際水平以后,才有能力通過產品和服務實現資本走出去,實行本地化經營。由于目前中國出版業面臨西強我弱的局面,其發展蛻變的過程不是短時間能改變的,中國科學出版集團堅持著:一方面,出版企業承擔著振興中華文化,傳輸中華文化的使命;另一方面,不僅僅要把中國的作者、中國科學家所創造的知識傳輸出去,也要實現本地化經營,投資到國外企業。
從上市中做大,在上市里做強
2011年,長江出版集團、鳳凰傳媒、浙報傳媒、中原出版傳媒等4家出版傳媒企業成功上市。其中,2011年11月30日,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正式掛牌,募集資金44.8億元,成為目前規模最大的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中國出版集團傳媒股份公司、中國教育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中央出版傳媒集團也正在積極進行上市的籌備工作。中國南航集團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半島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知音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掌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出版傳媒企業已經遞交了上市申請,有望于近期實現上市目標。目前,全國出版傳媒在境內外上市企業已達49家,拓展了投融資渠道,壯大企業實力。
2011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之后,國內A股市場文化傳媒產業板塊漲勢兇猛,業績喜人。其中,2011年10月,天舟文化連續4個交易日漲停,股價從13.75元飆升至20.13元。
“企業有各種類型和各種標準,在中國受到大眾普遍關注和接受的一個標準是上市。我們通過股份制改造,首先是為了把這個企業打造成一個上市企業,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它成為發展規模比較好,中國公認的知名企業。”
——龔曙光(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從中南傳媒剛剛發布的2011年度業績快報看,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8.57億元、利潤8.6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34%,總資產達108.90億元。中南傳媒的母公司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2011年營業收入與利潤總額比上年分別增長20%、37%,總資產達142億元。在過去的2011年里,中南傳媒還入圍全國文化企業30強,躋身《財富》中國最大企業集團500強,圖書、報刊、網絡、新媒體各板塊和印制、發行各環節全面發展。上市之后,中南出版傳媒集團最大的收獲主要集中有兩點:第一,把中南出版傳媒集團打造成為不僅有良好的知名度,而且還需要有美譽度的企業,把它推向了業內、業外,特別是推向廣大的讀者市場。第二,中南出版傳媒集團獲得了跟世界傳媒企業平等合作的機會和可能。
“作為上市公司,它既有拿到這些錢的快感,同時必須考慮如何把這些錢用好,包括怎樣建設一個真正有效的、高效的新的企業制度?對于鳳凰來說也是在思考當中。”
——周斌(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
2011年11月30日,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控股的鳳凰傳媒成功上市,成為六中全會后文化產業IPO第一起案例。此次IPO發行5.09億股,融資44.79億元,超募17.17億元,扣除中介費用等發行費用,實際融資43.18億元,創下業界多項紀錄。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通過成功上市,并對集團資產、業務、人員進行整合,產業鏈得到了梳理優化,戰略目標得到了進一步明確,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繼續朝著向“總量翻一番,市值五百億”的目標前進。
“我們利用資本平臺來獲得資金,獲得資源,目的不是錢,而是為了把我們企業做得更規范、更優質,為了把我們的主業,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周文(江西出版集團董事長)
2009年4月,江西出版集團在全國率先啟動“轉企、改制、上市”“三步并作一步走”工作;同年7月,集團與江西信江實業有限公司正式簽署了重組鑫新股份的戰略合作備忘錄,并在年底全部完成集團所屬企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工作。2010年4月,經過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委審核,江西出版集團重組“鑫新股份”獲得有條件通過;同年10月,江西鑫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中文天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4月,經上海證券交易所批準,“*ST鑫新”正式更名為“中文傳媒”。至此,江西出版集團轉企改制、重組上市工作全部完成。經過一年的運行,中文天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進一步挺拔主業,完善了編、印、發、供產業鏈,生產經營活動已經步入健康快速發展軌道,顯示出強大的活力和后勁。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文傳媒”總市值93.14億元,集團持股市值68.92億元,占74%,“中文傳媒”股票價值、市盈率等主要指標表現良好。
“我們看一下在世界五百強企業里,沒有一家是出版企業,世界五百強最后一家企業,它的規模要比世界出版前五十強還要大得多,但是文化是個大產業,如果要做強做大出版,一定要實現出版的產業升級,也就是說要跟整個文化產業發展聯系起來。”
——李學謙(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社長)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簡稱中少總社)是由有61年歷史的中國少年報社和有57年歷史的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合并組建的出版社。在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中,中少總社為新中國的少年兒童新聞出版事業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進入21世紀以后,中少總社的發展滯后,甚至落后于有的地方少兒出版社。中少總社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的發展需要完成兩個轉變。第一,由傳統少兒出版事業單位向現代少兒出版集團轉變,這個轉變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第二,由少兒出版傳媒集團向少兒文化產業集團來進一步轉變。中少總社在“十三五”期間會有一個自主發展目標,即以傳媒為基礎骨干的一個少兒產業集團。少兒閱讀體驗就是中少總社為“十三五”下的一步棋,其目的就是構建少兒發展的渠道和品牌。
“我們在資源整合前提下提出來走專業化出版之路。所謂的走專業化出版之路,我們把它定位成三大板塊,就是人才、勞動社會保障、安全生產。”
——張夢欣(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出版集團的總經理兼黨委書記)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和中國人事出版社兩社合并轉企成立集團后,原有資源得到充分整合、優化,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業務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兩社合并后,中國人事出版社在人事人才專業圖書領域的出版優勢,與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在勞動社會保障、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教材及安全生產圖書領域的出版優勢有機融合,使集團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領域的出版資源更為雄厚、完整和優化,產品定位更為清晰,特色更加突出。二是機構全面整合、人員配置優化。其中,綜合部門重新規劃設置,生產部門適當歸并,編輯部門合理調整,組建了4個分社,形成一套專業分工更為清晰,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組織管理更加有效的組織架構。三是品牌資源得到優化。集團成立后,仍然保留中國人事出版社和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原有品牌,在“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出版集團”這一新品牌下整合,形成母品牌與子品牌的良性互動。
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工作全面推進
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是繼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工作后黨中央交辦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是2011年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核心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600多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登記或轉制為企業;省級黨報發行機構已經全部完成轉企改制,正在整合區域報刊發行資源。
為進一步引導和推動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更好地完成體制改革任務,加強典型經驗的示范和借鑒作用,新聞出版總署認真總結并精心選編了中國科學雜志社、中國電力報社、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公司、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公司、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湖北知音期刊集團、中國汽車報社、環球時報社、體壇周報社、遼沈晚報社等10家報刊出版單位改革典型經驗,并以簡報形式集中刊發,供各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借鑒參考。同時,通過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報等中央媒體進行宣傳報道,擴大影響。
“人民日報社下屬報刊的改革確實也走了很多彎路,我們現在的編委會領導班子對社屬報刊的改革應該說毫無保留,不留死角,凡是經營性的報刊我們現在已經慢慢改口叫社屬企業,不再叫社屬報刊。”
——鄭德剛(人民日報社企業管理部主任)
人民日報作為中央機關報,它的政治意義不言而喻。這樣一張報紙走向市場,下屬的報刊市場運轉難度很大。因此,人民日報社下屬的非時政類報刊,在成立的時候,就是按照企業注冊。事業單位向企業轉變的話,絕不僅僅是到工商局登記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在轉企改制的過程中,人民日報編委會專門出臺有關文件,讓所有參與轉企改制處級以上的干部,在注銷他們編制的同時,出臺一個文件,如果將來報社內部需要調用干部的話,可以按同級職安排。這樣的做法,很好地解決了在轉企改制過程中的身份問題。
“改革不可怕,不要等,不要怕。電力報等的時間比較長,為后人就留下了很多痛苦和困難。我們經過這幾年改制,中電傳媒確確實實取得不錯的成績。”
——白儉成(《中國電力報》總編輯)
《中國電力報》在改革中屬于典型成功案例。以前《中國電力報》有電力部的背景,在電力部的扶持下生存狀況很好,但是沒有任何的固定資產,這樣的結果就是職工收入比較高,改革前職工年收入平均十萬。2002年,隨著電力體制改革,電力報社所依托的行業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時,新媒體、新技術對傳統紙媒產生巨大的沖擊,電力報社面臨著創刊以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經過幾年改制,《中國電力報》的利潤從改革前的10萬,到2011年已達3500萬;改革前固定資產約三千多萬,現已達三個億;職工也從70多人發展到400人。《中國電力報》在改制過程量兩個特點尤為突出:一是,改革不要在職工身上算賬。二是,改革最核心的是管理。
“知音始終吃的是改革飯,走的是創新路。知音從創辦時起就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是湖北省最早實行這一經營體制的文化事業單位。”
——胡勛璧(湖北知音傳媒集團總經理)
早在1992年,知音就建立了將主要負責人的收入與雜志社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直接掛鉤的目標責任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知音管理模式”,推動了集團經濟效益的迅猛增長。面對市場生存的巨大壓力,知音的改革力度一直走在全國期刊界的前列,如實行全員聘用制,建立工資獎金與業績掛鉤的分配激勵機制、有利于人才發展的考核競爭機制和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知音產業的每一次騰飛都伴隨著一次管理體制或制度、機制的改革創新。2011年1月18日,湖北知音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并向證監會上報在國內A股主板IPO上市的材料。現今,知音的目標已不再是做大做強,他們渴望能在期刊界的大改革中再一次走在前列。
2012年是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新聞出版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推動新聞出版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一年。新聞出版改革發展工作將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按照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確定的工作重點及責任分工,按照新聞出版總署黨組的要求和部署,認真抓好新聞出版改革發展各項重點任務、重大項目和重要工作的落實,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