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媒體是一把“雙刃劍”,過度的自由同時也給大眾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自媒體在我國發展中出現的弊端主要表現為:自媒體缺乏公信力,充斥大量低俗信息,“網絡打手”盛行,自媒體相關法律法規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和弱操作性,這些問題亟須解決。
[關鍵詞]自媒體 弊端 分析
傳播學創始人扎拉斯菲爾德與莫頓認為,“大眾媒介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又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而總的來說,如果不適當的控制,它為惡的可能性更大。”自媒體作為大眾媒體的一種,同樣符合這一原則。自媒體出現之初,給大眾帶來了自由和開放,“人人都是爆料王”迎來了傳媒界的新氣象:龐大的博客群體以及形形色色的互動論壇,使網絡輿論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發揮,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溝通方式。但事實證明,自媒體是一把“雙刃劍”,過度的自由同時也給大眾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自媒體充斥大量低俗信息,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其在我國發展中出現的弊端也逐漸浮出水面。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自媒體在我國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一、自媒體真實性不足,缺乏一定的公信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即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表現在新聞報道中,就是要求新聞采訪者身份的真實性、新聞來源的真實性、新聞事實的真實性。但是在自媒體傳播環境中,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受眾身份虛擬化,信息也無需把關人審核,這就導致自媒體逐漸成為虛假新聞的“土壤”。以博客為例,新浪網副總編輯孟波2009年4月在河南開封召開的“第二屆全國知名網站博客龍亭會”上指出,有調查顯示,63%的網民不太信任博客。近年來,因通過博客、播客、論壇等發表虛假新聞而造成網絡造謠、誹謗或擾亂公共秩序被刑拘的案例屢屢發生。
2008年10月,溫州一名網民為了提高自己在網上的“人氣”,將他道聽途說的謠傳經自己的加工以“溫州老板澳門豪賭狂輸13億”為題發到網上,在他的帖子中不僅稱有的企業倒閉后老板負債外逃,還點出了這些企業的名稱。帖子發出后迅速在天涯等論壇上轉發,一時引起各種議論、猜測。在警方介入調查后,該網民承認這一信息純粹是個人炮制的謠言,最后該網民因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被處以行政拘留7天的處罰。類似的案件層出不窮,凸顯了個人通過自媒體發布虛假信息造成其公信力缺失。但這只是自媒體公信力缺失的一種個人表現。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博客網站表現出了一種“錢景”沖動,成功經營博客網的借鑒案例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騰訊博客主編于興樂道出了博客網商業化的趨勢和必然,“博客如果不能實現盈利,那么它退出歷史舞臺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在維持生存、維系發展的要求下,博客網有時不免受利益的驅使而犯錯誤,制造虛假新聞。
二、 自媒體充斥大量低俗內容
一般來說,對青少年構成毒害的、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都可以界定為低俗。自媒體擁有太多的先進文化,這是其發展的價值取向,人人都可以通過它來發表意見、敘述事件、上傳視頻等,但是自媒體并不是簡單的信息傳播工具,它也是一種價值觀、道德觀的體現。尤其是在 “娛樂至死”的時代,自媒體無疑給網民提供了豐富的娛樂資源, 為了滿足這種訴求,網民或調侃權威,或熱衷隱私流言,或誹謗他人,或傳播色情,或宣揚血腥暴力,這些都是自媒體低俗內容的表現。
三、 經濟利益下“自由表達”的
變質—— “網絡打手”的盛行
在網絡論壇、博客中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為獲取一定的報酬,受人之托在論壇或者博客中發表有針對性的言論或者虛假新聞,如果發現有攻擊性的言論則聯系版主或者管理員將其刪除,直至最終“引導”輿論。我們將其稱為“網絡打手”。這些“網絡打手”在網絡上的行為主要表現為:第一,組織性強,控制著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幾萬個論壇;第二,團隊協作性強,他們分工明確,形成了從策劃、撰稿、發帖到控貼一條龍服務;第三,網絡影響力強,將同樣的話題在不同論壇發布,形成群體效應;第四,目的性強,受人錢財,替人消災,言論多以謾罵、造謠、誹謗為主;第五,高級“網絡打手”打人不留痕跡。
隨著自媒體受關注度越來越高,一些商家開始利用其匿名性和影響力強的特點來為自己打人氣、做廣告,“網絡打手”應運而生,成為商家的御用文人。部分自媒體在商業利益的“糖衣炮彈”中逐步開始淪落,被企業利用于消除負面影響、打擊競爭對手。“網絡打手”的出現使原本前景無限的網絡營銷行業蒙上一層陰影,也致使網絡民意被少數人控制。
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營銷工作委員會網站在2009年9月8號發表了一篇關于“網絡打手”的文章《“網絡打手”身后隱現億元黑金交易》,該文寫到傳說中的“1024”,其真名為1024互動營銷顧問(北京)有限公司,該公司業務除了在各大論壇維護客戶的正面形象,還參與攻擊競爭對手,并稱其在過去發生的殺毒企業之間口水戰中充當了很不光彩的角色,這家一直流傳在IT圈的神秘公司成了各大“網絡打手”發跡的楷模。面對這種糟糕情況,杜駿飛學者關于“百度屏蔽三鹿”事件的一句話將其危害性說得非常確切和深刻: “由技術權力的合理追求轉向經濟權力的貪婪追求,繼而轉向社會控制力的越界追求”。
四、 自媒體相關法律法規表現出
一定的滯后性和弱操作性
新聞法制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過政權機關建立起來的、用以調節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各種關系的法律制度。我國目前在《憲法》《刑法》《民法》中均有對新聞傳播的規定。比如《憲法》第三十五條關于公民言論、出版自由;在現行《刑法》中有二十多種罪名與新聞傳播活動相關,如第二百四十六條關于侮辱罪和誹謗罪、第三百六十四條關于傳播淫穢物品罪;《民法》中第一百零一條和第一百二十條中都有關公民的名譽權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的規定。其他法律諸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報紙管理暫行規定》《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嚴禁淫穢物品的規定》等,對新聞傳播也有相關規定。從法律條文和法規類型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國的新聞法律法規已經相當豐富,對許多傳播問題都已經有了明確的法律規范。
但我們也清晰地看到,這些法律法規制定的時間尚早,與網絡不斷更新的速度不能同步,即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如1987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頒布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2001年12月修訂的《出版管理條例》、2000年9月20日國務院第31次常務會議通過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2年8月頒布的《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等。而自媒體平臺——網絡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進入21世紀后,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等技術的發展,為互聯網應用的豐富和拓展創造了條件,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將成為以后的主導。如2004年9月,北京大學“一塌糊涂”BBS因刊載不良政治信息被突然關閉,法學教授賀衛方在試圖尋找司法救濟時,居然找不出下令關閉的“上級”是誰。
另一方面,現行的這些法律法規在內容上具有難操作性,具體表現為框架條文多,執行細則少,缺乏可操作細則。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錢曉文在《網絡傳播》中寫道:“傳統法律有時較難確定網絡媒體的一些通過虛擬化的觀念或符號影響他人非理性表達(如在博客、BBS、手機短信等上發表批判的、諷刺性的、惡搞類的言論)是否是社會行為,還是僅僅表達自己的某種利益,也很難判斷這種表達和交流是私人性的還是公眾性的。”同時,由于自媒體中許多言論并不“明顯屬于”《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所規定的“第十六條: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于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并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因此,有時很難從表面上分辨其是否有違法性質。而對有害信息的認定,如何把握追究時的分寸,這對于監管部門來說也是很大的難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他們只能依靠個人理解或權力意志來判斷,對情節不惡劣的經常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李欲曉在接受《網絡傳播》采訪時說過,網絡上現行的行為規則主要是國家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規,還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規則體系。因此,像自媒體這些新媒體的發展,最需要關注的是信息社會的法律和規則。全國人大代表秦希燕委員也認為,網絡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立法滯后,比如關于自媒體中的網絡誹謗事件,有時就很難固定證據。所以,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公民在虛擬空間的合法權益,是輿論監督的有效法律保證。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1]東鳥.網絡戰爭:互聯網改變世界簡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2]李國訓.“網絡打手”身后隱現億元黑金[J].財經時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