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亮劍》在年關之際亮出了一把雙刃劍,七分有把握,三分是賭博。
按照收視習慣,觀眾對《亮劍》主人公李云龍命運的關注視線,應該轉移到后續——一個充滿尚武精神、英雄主義氣息的軍人如何應對后世那個政治風云復雜多變的時代。從劇作角度看,一個戰場上狡黠善戰所向披靡的人在和平年代陡然命運多舛,構成了強烈的悲情式沖突。然而劇本不能完全照搬小說,于是電視劇再次戛然而止。
《新亮劍》在“老亮”渲染了五六年后急火火出爐,不作“續”而選擇“翻”,一來是后續中不少亮點操作上“棘手”,政策面不易把握;二來是翻拍有所謂“市盈率”規律可循,駕輕就熟。縱觀國內翻拍電視劇,大都口碑遜于市場效益,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與速度,必然犧牲掉一部分質量,特別是創作質量。
《新亮劍》按照“老子英雄兒好漢”的慣性模式翻拍“老亮”,是賴于對老《亮劍》在觀眾中的高認知度,是個收視保障。我對“經典”翻拍劇有比喻:即使是只猴子,只要騎在駿馬身上,照樣一日千里,收視率錯不了。同時,《新亮劍》的播出檔期有策劃,年末檔期,各家都在備戰開年大戲,新亮劍的一枝獨秀并不意外,無論出于懷舊、比較、乃至挑錯的心態,都能聚攏各色人等圍觀。收視狀況是投資方面的一個評估維度,花錢要找個借口,年末的《新亮劍》給了投資方、廣告方一個不錯的概念。
三個月時間匆匆完工的《新亮劍》,難免被觀眾看出瑕疵。細致的軍迷觀眾可以指摘槍械使用上的疏漏;看鮮的觀眾埋怨語言的雷同(本來兩劇同是都梁的本子);更多的觀眾以老《亮劍》做標桿,以“老亮”鑒“新亮”。無論怎樣,這個效果對于出品方與播出方來說都是滿意的——那個“老亮”的收視群體還在呢!
有著《亮劍》那樣一個活脫脫的精品立著,《新亮劍》的創作其實是在嘗試一種有膽有識的賭博,賭的就是能否過得了劇本、導演和演員三道關。以都梁對軍事題材的把握能力,劇本本身內容不會出差,但結構不盡如人意。《新亮劍》把主人公李云龍的革命生涯向前延伸,前傳卻仍然看不到主角的性格形成起點,對觀眾來說就是種失落,劇本在三四集之后就匆忙與老亮劇情銜接上了,后面則亦步亦趨按照“老亮”走下去了。女導演楊陽對軍旅戰爭題材戲的把握也讓人捏了一把汗,有言道:戰爭讓女人走開。對于人物把握游刃有余,對于戰爭場面中諸如戰術隊形的軍隊細節看不到——姑且可以用土八路本身戰術素養不高加以調侃,但對于打仗時舞臺亮相式鏡頭語言的運用還是顯得多了——李云龍與楚云飛背靠背舉機槍打鬼子飛機時超過360度以上的鏡頭環繞,表達寓意太過矯情。《新亮劍》的演員陣容年輕,黃志忠很努力,演得很成功,然而人們還是覺得《新亮劍》人物力度不夠,演員表演接不上“地氣”。時間緊,任務重,無暇細細打磨,是該劇人物力度欠缺的硬傷。《新亮劍》過此三關,方可成為一把亮出的“花劍”,雖不及老亮的這把“重劍”。但《新亮劍》這把花劍畢竟是雙刃,只有制作方深知它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