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出品方與電影院,是電影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可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
2011年年底,《金陵十三釵》出品方北京新畫面突然知會國內影院,因為影片“投資大,時間長”,要提高最低票價和分賬比。此事在業內外掀起軒然大波。
盡管最后以雙方的相互妥協而解決,但這兩個理由實在勉強,甚至可笑。所謂“家有家法,行有行規”,片方愿意出多少“賭本”是片方的事,并沒人強迫。難不成片方自己說投資10億元,別人就必須為這10億元買單?
再說片長加價,這個理由也站不住腳。最近在香港熱映的《作死不離三兄弟》(內地譯為《三傻大鬧寶萊塢》)片長達三個小時,比《金陵十三釵》片長長多了,但發行商并沒因此就加價。而且同樣在內地影院上映,也沒有聽說發行方或者片方據此加價或者提高分賬比的事。做生意最重要的是遵守行規和“一諾千金”,這才能夠有行業信譽,才會有長遠的發展。
其實,在香港做電影這一行的都知道,影片出品方投資一部影片,一般靠當地票房只能收回約三分一的成本,其余收入要靠本土以外的市場、DVD版權、電視版權、網絡版權以及電影后產品(如果有的話)。同樣,發行方和影院方的收入也大致如此,電影院也要靠賣品部等來彌補票房收益的不足。
近幾年,國內電影院投建速度很快,很多行外人以為電影放映成為旱澇保收的“收錢柜”,更有人大放厥詞,指責電影院“躺著收錢”。
但作為行內人士都清楚,電影院一般要在確保22%以上的上座率,刨去所有成本(員工薪資、影院用地租金、電費、設備折舊等)后才能保本。而在內地,新開業影院必須達到30%以上的上座率才能實現盈利。
問題在于,一年中有多少部影片能確保上座率可超過22%,或達到30%以上?很多時候,比如非周末的白天場次,電影院的上座率低得可憐。為此,電影院一般都設有市場部,專門負責市場開發,比如發展會員、團體場等。有些影院還有專門的團隊和部門,負責影院陣地的布置,聯系片方做觀眾見面會等,吸引觀眾觀影。因此,說電影院“躺”著就可賺大錢,實在冤煞影院。
即便如此,電影院還要考賣品部作為維持其生存的另一保障。如今,所有影院投資商或經營商都極重視賣品部的經營和管理。在韓國和歐美,影院賣品部的收入可以占到整體收入的20%左右,國內目前也可達到10%-15%。如今香港的電影院,有條件的(影院大堂夠大的話)都引入一些較為著名的但又適合大眾消費的餐廳、咖啡廳等進行合作,以增加非放映業務的收入,確保影院的有效經營。還有些電影院甚至可以做到將觀眾需要的飲品送至座位。聽說,位于北京藍色港灣的傳奇時代影城已有這樣的服務了。
由此可見,電影院非但不是“躺著”賺錢,而且還為維持經營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影片出品方與電影院,是電影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可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進一步規范行業規范,并加強行業自律,多為對方著想,才可能使中國電影市場日益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