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末年初,一年一度的北美電影評獎季漸入佳境,直到2月26日的奧斯卡頒獎晚會作為高潮收尾。就近些年的評獎季情況而言,懸念要么太少,要么就是像今年這樣實在很多。本屆奧斯卡大獎的爭奪恐怕是近年來最為激烈的一次。回想去年此時,《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和 《國王的演 講》(The King's Speech)雙雄鼎立的局面已經基本奠定,而今年的“沖奧”形勢目前仍呈膠著狀態,各主要種子選手之間也相對比較均勢——看來2012年的第84屆奧斯卡注定要把懸念保持到最后一刻。
大獎歸屬懸念重重
隨著今年的金球獎即將在今年1月15日正式頒出,今年奧斯卡的前哨站征程已經基本過半——每年北美的評獎季都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前期主要是各地的影評人協會公布年度評獎結果,1月中旬的金球獎之后則是沖刺階段:1月24日奧斯卡將宣布提名,此后北美電影界各工會的年度獎項陸續揭曉,為奧斯卡的競爭進行最后的演練。
目前,評獎季前半段的各路影評人協會獎結果大多已出,后半段的演員工會獎等也在陸續揭曉提名。從現有情況看,“復古”風格的黑白默片《藝術家》( The Artist)聲勢最大,其獲得奧斯卡大獎的提名幾成定局。此外,該片在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以及最佳原創劇本和配樂等項目上也都有提名乃至沖獎的能力。這部法國電影有可能成為繼2009年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后,又一部全面攻陷奧斯卡的海外制作。
美國本土電影方面,目前呼聲較高的作品是一部家庭題材的獨立制作《后裔》( The Descendants)。該片導演亞歷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 是美國電影中生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向來取材自當代美國文化現實,風格溫和而不平庸。佩恩有多次被奧斯卡提名的經歷,其上一部電影、2004年的《杯酒人生》(Sideways)還為他贏得一樽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小金人,今年如果在奧斯卡上更進一步,也是合情合理的結局。《后裔》本身的口碑相當過硬,該片也是今年票房表現最好的獨立制作之一。此外,回顧下近年來奧斯卡的歷史也不難發現:每到出現今年這樣的均勢和混亂局面時,似乎都有獨立制作出頭的機會。
從歷年奧斯卡的結果來看,大獎得主基本可以分為兩類:要么是在評獎季獲得了壓倒性的聲勢支持,要么就是作品本身特別符合奧斯卡的既有口味。不過在本屆奧斯卡的爭奪中并沒有出現一馬當先的王者,各主要競爭者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弱項。如《后裔》看上去四平八穩,但也因此缺少某種噱頭性,而自成一派的《藝術家》畢竟不是美國電影的“自己人”。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雨果》(Hugo)算是評論出眾且相對較對奧斯卡的口味,但問題在于作為一部主流商業片,該片的市場成績差強人意。再說斯科塞斯的奧斯卡冤案幾年前已憑影片《無間行者》(The Departed)平反,因此也不存在還人情的問題。
就競爭局面的激烈和混亂程度而言,今年的奧斯卡可能是自2005年的第78屆以來最突出的一屆,那一年的兩個大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最終罕見地分屬《撞車》(Crash)和《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其實在混亂的局面下,也存在一種選擇誰更安全的考量。例如種族歧視題材的《幫助》(The Help)也是沖奧熱門之一,但該片的主要競爭力其實是在表演類獎項上,只是其題材的政治正確為影片加分不少。就此而言,《幫助》的沖奧情況有點類似前兩年的《珍愛》(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 此外該片也是去年北美低靡影市中涌現出的少數幾匹票房黑馬之一,選擇其似乎也能表示某種親民的立場。
沖大獎沖大獎提名
自從奧斯卡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將最佳影片的提名數量從5部增為10部以來, 近兩年沖擊最佳影片提名的難度明顯有所降低。但問題是另一個大獎、最佳導演獎的提名還是5個,而這兩個獎項的歸屬又一直是高度捆綁的。這也就是說:未能獲得最佳導演提名的影片即便被提名最佳影片,最終奪魁的幾率也幾乎為零。也許是意識到之前的“擴軍”處理使得最佳影片提名的含金量有所下降,今年主辦方又一次更改了該獎項的規則:最佳影片的最終提名數量將在5至10部之間浮動。
不過,無論提名規則怎么變,每年實際有能力爭奪最佳影片桂冠的其實只是那么兩、三部電影,其余影片的主要目標還是沖擊大獎的提名和爭取單元獎項。例如《幫助》這樣的影片主要的獲獎可能還是在局部單元——該片雖在奧斯卡各前哨中紛紛獲最佳影片提名,但在最佳導演一環卻幾乎從未染指提名,這意味著其沖擊奧斯卡大獎的可能性不大。
今年很多老牌名導的新作基本都屬于主沖提名一類。斯科塞斯的《雨果》尚還有一絲沖擊大獎的可能,但他在奧斯卡上的老對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這次就沒那么走運了,后者的新作《胡佛傳》 (J.Edgar)在北美媒體中的評論欠佳,能為其領銜明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拿到一個影帝提名就算不錯了。而職業生涯第三度一年拍兩片的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也流年不利,《丁丁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Tintin)在北美票房遇冷,而《戰馬》(War Horse)雖然反響不錯,但估計最后也就能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攝影的幾個提名。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倒是既好看又叫座,這是他個人最賣座的電影,但影片距離導演自己的藝術巔峰相去甚遠。之前北美各影評人協會在評獎中完全無視此片,倒是金球獎等幾個奧斯卡主要風向標都給了《午夜巴黎》最佳影片提名,可見該片也是個混提名的“打醬油”角色。
相比之下,同樣出自老牌成名導演之手的《生命之樹》( The Tree of Life)高開低走。跟《午夜巴黎》恰好相反,該片在沖獎季前期受到不少影評人協會的力捧,可說是最為受寵的作品之一,但到了金球獎和重量級前哨“演員工會獎”公布提名時,《生命之樹》先后交了白卷。另一個與奧斯卡重合度很高的前哨“廣播影評人協會獎”(Broadcast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該獎在北美又常被稱為“影評人選擇獎”)也只給了該片區區兩項技術類提名。
作為去年北美藝術片和作者電影的代表,《生命之樹》的問題在于曲高和寡——真正的風雅其實很難附庸。另一方面,該片雖為美國制造,但卻是在歐洲電影節上加冕成名的,而奧斯卡的大獎對于跟風戛納歷來興趣不大。同樣在戛納獲得影帝封號的《藝術家》其實也有類似問題,但該片的優勢在于其雖然是法國電影,但影片題材卻是取材自美國文化和好萊塢歷史,因此更容易被美國電影觀眾和業內所接受。因此《藝術家》確有脫穎而出成為大黑馬的可能,退一步講,即便該片沖擊最佳影片失敗,其在表演、劇本等獎項上也很可能會有所斬獲。
具體單元:種子浮現
就本屆奧斯卡各分類獎項的競爭而言,目前的形勢和大獎有些類似——表演、劇本等主要單元中基本都已有幾個種子選手領跑,但尚沒有力壓群雄者出現。例如在關注度很高的最佳男主角方面,基本是美國大明星對陣歐洲影帝——《后裔》的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和《點球成金》 (Moneyball)的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以及《藝術家》中的戛納影帝讓.杜雅爾丹(Jean Dujardin)和憑《羞恥》(Shame)拿下威尼斯最佳男主角稱號的邁克爾.法斯賓德(Michael Fassbender)都是提名的熱門人選。從幾位種子目前的情況看,克魯尼似乎稍占上風。
相比之下,最佳女主角的局面似乎要明朗不少:目前《我與瑪麗蓮的一周》(My Week with Marilyn)中出演夢露一角的米歇爾.威廉姆斯(Michelle Williams)顯示出了某種脫穎而出之勢,其主要競爭者是在《鐵娘子》(The Iron Lady)中出演撒切爾夫人的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不過《鐵娘子》的反響著實欠佳,再說時至今日,斯特里普早已不需要更多獎項的肯定。“影后”其余的提名位置似乎也沒剩下多少懸念,《幫助》中的維奧拉.戴維斯(Viola Davis)、《雌雄莫辨》(Albert Nobbs)的格倫.克洛斯(Glenn Close)和《兒子出事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的蒂爾達.斯溫頓(Tilda Swinton)目前都有較高的入圍呼聲。
對于一些有望拿到最佳影片提名,但無望沖擊大獎的影片來說,其主要的獲獎可能集中在各技術獎項。例如《幫助》和《點球成金》在表演和編劇項目上就都有一定競爭力,后者雖然在題材上不如前者討巧,但這部風格含蓄的體育電影其實很有技術含量。最佳改編劇本獎將是這兩部影片與《后裔》的近身交鋒。此外,《幫助》在最佳女配角方面也呈現出明顯優勢——在之前的多個奧斯卡前哨中,該片在女配角單元都占據了兩個提名位置,尤其是演員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其在《生命之樹》中的表演同樣可能獲得女配角提名。后者目前還是本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最大熱門。而《雨果》在視覺效果、美術指導等技術環節也應能獲得半打提名,其最終在這些單元獲得獎項安慰的可能性較大。
此外,除了最佳影片的有力爭奪者《后裔》,獨立制作這邊還有不少潛在的選手,比如在戛納摘得最佳導演獎的《亡命駕駛》(Drive),在剪輯、配樂等領域也具備一定實力。這些作品或許整體的分量不足,且在宣傳上聲勢較弱,但其在單項獎上仍有沖擊提名甚至拿獎的能力。例如最佳男配角的兩位主要競爭者:一向以喜劇形象示人的演員、導演艾爾伯特.布魯克斯(Albert Brooks)在《亡命駕駛》中出演了一個猶太黑幫老大,獲得了很高肯定;而老牌明星克里斯托弗.普盧默(Christopher Plummer)在《初學者》(Beginners)中演繹的同性戀老爹同樣好評如潮,一向敬老的奧斯卡不排除會將最佳男配角當成終身成就獎頒給這位憑《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成名的宿將。此外,《脫線女王》(Young Adult)的女主角查理茲.塞隆(Charlize Theron)也還有爭取影后提名的可能。
最后是在美國以外最受關心的項目:最佳外語片。今年由于《金陵十三釵》的出現,華人電影界尤其關注該項目的走勢,尤其是在該片成功入圍金球獎外語片提名的情況下。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金陵十三釵》的奧斯卡提名機會命懸一線。北美媒體對影片的評論實在太差,加之電影以外的負面事件也會有不小影響。客觀地說,《金陵十三釵》這樣沉重歷史題材的大制作其實不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特別偏好的種類。且相比之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肯定的大屠殺題材影片《偽鈔制造者》(Die Fauml;lscher),該片缺少一種更有新意的角度。此外 《金陵十三釵》在故事、情節上的處理有些過于戲劇化,其實從《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到《鋼琴家》(The Pianist),這類影片的發展越來越趨向理性化而不是停留在簡單煽情。
就近幾年最佳外語片的爭奪而言,海外著名導演獲得提名的可能性大于實際獲獎的機會。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阿爾莫多瓦(Pedro Almodovar)的《吾棲之膚》(The Skin I Live In)和阿基.考里斯馬基(Aki Kaurismaki)的《勒阿弗爾》(Le Havre)都是可能的提名候選。而目前提名、奪獎呼聲最高的外語片當屬去年的柏林金熊獎得主、伊朗電影《一次別離》(A Separation)。該片品質優異,另外目前美伊之間的微妙關系或許也將會成為其潛在的加分點。不過談到最終的獎項歸屬,近幾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都有大熱倒灶的前例,最終獲獎的都是之前相對不那么知名的作品——以此來看,本屆奧斯卡最終的最佳外語片得主或許目前還隱藏在水面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