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林林總總、名目繁多的奧斯卡獎項中,分量最重的無疑是最佳影片獎。而即將在2012年2月底揭曉的第84屆奧斯卡獎,目前的局勢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既沒有一直領跑的贏家,也沒有數強鼎力、黑馬競逐的金字塔格局。到現在為止,沒有哪部影片有脫穎而出、眾望所歸的趨勢。正是這種群雄并起的紛亂戰局,使今年的獎項歸屬變得趣味盎然。《好萊塢報道》從眾多角逐者中撥開云霧,挑選出最為影評人看好的五部電影,為讀者一一解讀。
按照奧斯卡獎最新規則,今年將有5至10部影片獲得最佳影片提名。在所有參選影片中,有五部已可以被歸納在第一陣營: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執導的《藝術家》、亞歷山大·佩恩導演的《后裔》、塔特·泰勒執導的《幫助》、馬丁·斯科塞斯的最新力作《雨果》和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這五部影片也全部獲得2012年美國金球獎最佳影片的提名。
《藝術家》:以經典向經典致敬
奧斯卡目標: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配樂
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執導的《藝術家》是一部黑白默片。影片完全采用了傳統的好萊塢敘事手法,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好萊塢和整個電影世界由默片走向有聲時代,很多人的命運也由此改變。影片中有很多向一些經典電影,入《一個明星的誕生》、《雨中曲》等致敬的橋段。
在2011年的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藝術家》一上映便獲得滿堂彩,繼而作為電影節競賽單元的驚喜影片在最后時刻躋身金棕櫚的競爭行列,最終,讓·杜雅爾丹憑借此片摘得戛納影帝桂冠。自此,《藝術家》一路過關斬將,把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華盛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等一系列頗具分量的獎項收入囊中。此外,影片還獲得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影片提名、美國評論家選擇獎最佳影片提名和金球獎最佳影片提名。
《后裔》:“小人物”的蓬勃野心
奧斯卡目標: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女配角
《后裔》改編自女作家凱·哈特·赫明斯(Kaui Hart Hemmings)的暢銷小說,是導演亞歷山大·佩恩在2004年的《杯酒人生》之后的又一部力作。由喬治·克魯尼飾演的主人公馬修·金是個地產商,也是一個非常不稱職的父親,但當他的妻子在夏威夷遭遇了一起意外事故之后,他被迫迎接不可預知的未來。
亞歷山大·佩恩是一個非常重視故事的導演,他之前的作品如《杯酒人生》等都是用故事驅動人物及情感的影片。他還偏愛根據小說改編電影,此前他的幾部廣受好評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是根據小說改編而來。對于《后裔》的改編,他說:“在凱·哈特·赫明斯的這本小說中,我看到了自己絞盡腦汁也想不到的故事、人物和世界,我很慶幸自己看到了這本書。故事,始終是電影的靈魂和核心,一個獨特的故事更是如此,所以我對故事非常重視。我希望能在電影中展示出與我個人經歷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這部情節并不復雜的影片中,佩恩請到喬治·克魯尼、朱迪·格雷爾、謝琳·伍德蕾等一眾實力派演員來配戲,可謂看點十足。佩恩說:“這些優秀的演員可以為影片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氣質。因為在此之前,他們都已經演過不少電影,對人生有著不同的體驗和理解,能為角色帶來不同的感覺。比如克魯尼,他扮演的的角色是一個婚姻和家庭的失敗者,這與他之前大多數的角色都不一樣,會讓觀眾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后裔》目前已斬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獎和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最佳劇本獎,并獲得美國評論家選擇獎最佳影片、金球獎最佳劇情類影片和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影片等提名。獨到的劇本、精湛的表演、犀利的視角以及不向主流審美妥協的態度,使得《后裔》的優勢與野心一目了然。
《幫助》:初生牛犢不怕虎
奧斯卡目標: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服裝
《幫助》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凱瑟琳·斯托克斯是美國文學界的新人。《幫助》是她在2009年推出的第一部小說,這部處女作一問世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直至今日。電影《幫助》的導演塔特·泰勒之所以能夠在與眾多知名導演的激烈競爭中勝出,取得小說的電影改編權,不是因為他更有名——實際上恰恰相反,塔特·泰勒在好萊塢就像凱瑟琳在美國文學圈一樣是一個新人,《幫助》正是他的電影處女作——而是因為他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和凱瑟琳是從小到大的好朋友。
《幫助》的故事發生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密西西比州,當時的密西西比靜謐安詳,風光迤邐,但在安詳的表面下隱藏著種族主義的洪流。故事主人公是三個女人——艾比、明寧和斯基特。黑人女傭艾比用了半輩子的時間照顧白人雇主的孩子,卻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明寧同樣是個黑人女傭,性格潑辣,因為使用白人雇主的衛生間而不是專供黑人使用的衛生間被解雇,這使她很難再在種族主義盛行的密西西比找到愿意接納她的白人家庭;斯基特是一個年輕的白人女性,看不慣美國社會對黑人女傭的不公平對待,為了幫助這些女傭脫離困境,她打算寫一本書,并開始了艱苦的采訪工作。
《幫助》2011年8月上映之后,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好評如潮,口碑極佳,而且在票房上也斬獲甚豐,全球票房收入已經逼近2億美元大關。這部影片被評為黑色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同時還把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以及最佳集體表演獎四個獎項收入囊中。此外,《幫助》也獲得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集體演出、美國評論家選擇獎最佳影片和金球獎最佳劇情類影片等提名。
《雨果》:老馬丁聊發少年狂
奧斯卡目標: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剪輯、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配樂
《雨果》是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力作,是他近7年以來首部不是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影片,也是他近18年以來拍攝的第一部PG級影片。
這部影片改編自布萊恩·瑟茲尼克的同名暢銷書《雨果》,原著于2007年獲得鵝毛筆大獎,并一度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版上名列前茅,被業內視為《哈里·波特》之后最好的兒童魔幻作品。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末巴黎一個繁忙的火車站,12歲的孤兒雨果藏匿于墻壁后的暗窄通道里,在每個夜晚的燭光下給火車站的27座時鐘上油校準;死去的父親給他留下的唯一遺產便是一本神秘筆記和一臺在旁人眼中完全是垃圾的機器人。某天,雨果無意中得知這個機器人可以寫字作畫,于是希望有天自己能把它修好#8943;#8943;
和很多文藝片導演不同,斯科塞斯不僅不反對3D電影,還很想親自做一次嘗試。“我們就生活在一個3D的世界里,看到的、使用的、接觸到的都是3D。那么為什么不拍攝一部3D電影呢?”他說,“瑟茲尼克的這部作品,既不是小說也不是繪本,更不是什么配圖童話之類,而是一部綜合了很多元素的故事書。在這個故事里,老巴黎的調調和質感非常重要,營造了影片的主氛圍。我想在電影中展示出一種真實感,那種像是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觸摸的3D的感受,所以我覺得現在的3D是一種最好的表達手段。”
然而拍攝3D電影,對于斯科塞斯這樣的老導演來說并非一件易事,除了技術上的難題需要克服之外,最重要的是拍攝習慣的改變。“拍攝3D電影并不像我之前想象得那么容易,每一環節都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但最重要的是,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是在拍攝3D電影。在拍攝過程中,我每拍一個鏡頭,都要重新審視一番。我覺得這是必要的,因為3D不僅僅是一個噱頭,更是一個講故事的維度。在這樣的拍攝前提下,我們必須重新設計機位、設計鏡頭,重新考慮電影拍攝中的一切元素。”斯科塞斯這樣回憶整個拍攝過程。
在參加2011年美國紐約電影節時,這部兼具懷舊與童心的3D作品還沒有制作完成,是以半成品的身份參展的。這是紐約電影節歷史上的第二部半成品,第一部是1991年的《美女與野獸》。然而,遲到的亮相反而促成了《雨果》的異軍突起,來自媒體的盛贊證明3D在杰出的文藝片導演手中成了一種締造視覺盛宴的表達手法,而不僅僅是商業噱頭。目前,《雨果》已經獲得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影片獎、奧斯汀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和華盛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并被提名為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
《午夜巴黎》:寫給巴黎的情書
奧斯卡目標: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服裝獎
憑借在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網上93%的支持口碑和已經突破1.39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午夜巴黎》可以說是導演伍迪·艾倫最叫好又叫座的文藝影片。
這部愛情喜劇講述的是一家人去巴黎旅行、生活卻在旅行中發生巨大變化的故事。影片既展現了一對年輕人對巴黎的熱愛,同時也闡釋了一種夸張卻真實的幻覺:別人的生活總是好過自己的。
《午夜巴黎》繼續了伍迪·艾倫的全明星陣容,歐文·威爾遜、瑞秋·麥克亞當斯、瑪麗昂·歌迪亞、阿德里安·布洛迪以及在法國本土很有號召力的喜劇演員加德·艾爾馬萊和馬努·派耶都悉數在片中亮相,而法國第一夫人卡拉·布呂尼的客串參演更是影片的最大亮點,使影片在拍攝時期就賺足了各大媒體的關注。
目前,《午夜巴黎》僅斬獲美國圣地亞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劇本獎,但已獲得金球獎喜劇類最佳影片、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集體演出和美國評論家選擇獎最佳影片等提名。
除了以上五部電影,由貝尼特·米勒執導、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體育傳記影片《點球成金》(Moneyball)、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戰爭史詩片《戰馬》和奧斯卡獲獎影片《生死朗讀》的幕后擔綱者史蒂芬·戴德利攜手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和影后桑德拉·布洛克為911十周年所奉獻的《特別響,非常近》也都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影片提名,坐望奧斯卡。
此外,泰倫斯·馬力克執導、布拉德·皮特領銜主演的《生命之樹》、喬治·克魯尼自導自編自演的政治驚悚片《三月十五日》、奧斯卡獎常客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政治傳記片《胡佛傳》和獲得金球獎喜劇類最佳影片提名的《伴娘》(Bridesmaids)也極具“沖奧”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