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巨幕”選擇《龍門飛甲》與《金陵十三釵》正式開戰之前橫空出世,成為業內外媒體和觀眾關注的焦點
2011年賀歲大戰最后一輪較量中,年度賀歲大片《龍門飛甲》攜“巨幕”版和《金陵十三釵》正面交鋒。就在大戰正式打響的前一天,中影集團聯合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北京UME國際影城正式推出“中國巨幕”系統。業內分析指出,此舉意味著中國的巨幕電影放映系統與“IMAX”之間的較量正式拉開序幕。
幾乎與此同時,位于北京東直門的保利國際影城打著 “POLYMAX”巨幕招牌籌備開業,并號稱使用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4K雙機放映系統。而在一年半前,位于北京五棵松的耀萊國際影城便推出了自主研發的巨幕影廳,25mX17m的巨幅銀幕高懸在590多個座位前面,這在整個亞洲,甚至全世界均屈指可數。
此外,記者了解到,浙江橫店院線也已安裝了20多塊自主研發的巨幕,“大概都在20mX16m左右”。世茂影院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明也向記者透露,他們已經注冊了自主開發的巨幕品牌“世茂大視野”,并將于2014年年底之前相繼投建22塊“巨幕”。劉明還表示:“據我所知,還有好幾家影院投資公司也正在研制并籌劃推出自己的巨幕系統。”
IMAX效應
2010年初,一部風靡全球的《阿凡達》讓“巨幕”一詞走進千千萬萬個中國普通觀眾的視野。然而彼時,“巨幕”僅僅是“IMAX”的代名詞。
早在2008年,IMAX便在我國表現出了超凡的吸金能力。好萊塢動畫電影《功夫熊貓》當年在我國內地僅有的9塊IMAX銀幕上創下80.4萬美元(約合550萬元)票房,占該片票房的近3%。之后,《大戰外星人》的IMAX版本更是一舉達到了總票房的14%。2010年,《阿凡達》在全國14個IMAX影院的票房收入超過1.6億元,占該片中國內地市場總額的11%以上。北京華星UME影城IMAX單銀幕產值達到了2000多萬元,鑄就了該片國內單銀幕票房之最。《唐山大地震》和《盜夢空間》平均IMAX單銀幕產值分別是普通版本單銀幕產值的7.4倍和19倍。
一時間, IMAX成為“巨幕”以及“最佳視聽享受”的代名詞,各影院投資商也紛紛掀起了IMAX影廳投建熱潮。記者在2010年6月份采訪IMAX公司中國區代表周美惠時,對方曾表示,當時IMAX公司與中國眾多影院投資公司共簽署了52個合作項目。2011年3月,萬達作為IMAX在中國最大的合作伙伴又與對方簽署了75個合作項目,IMAX也借此宣布“希望到2016年中國大陸IMAX影廳數量能夠達到300個”。最近,IMAX又與盧米埃達成了多項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IMAX公司2011年與萬達和盧米埃采取了全新的票房分成合作方式。即影院建設以影院投資商為主,設備提供以IMAX公司為主,票房收入采取雙方分成的模式。這也許可視為IMAX公司對中國市場壓力的一種妥協。IMAX公司總裁理查德·蓋爾方德2011年2月在接受中方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將考慮降低在中國的價格”。
IMAX的主動讓步源于中國電影巨幕市場“唯IMAX馬首是瞻”格局的突變。
“巨幕”之間的較量
記者了解到,現在國內有相當一部分投資商在投建巨幕影院時選擇了自主配備相關系統而非購買IMAX設備。“耀萊影城五棵松店在投建之初也曾考慮在590多座的大廳內安裝IMAX,但他們的價格太昂貴了。我們最終選擇自己配備雙機2K放映系統,巨幕效果也很好。”北京耀萊國際影城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振華表示。
保利影業旗下影院也曾與IMAX達成過15個項目的合作意向,最終由于價格原因轉而自主研發注冊了“POLYMAX”巨幕系統。橙天嘉禾中國區副總裁周華也曾向媒體表示,未來3年,橙天嘉禾計劃在中國內地開設20座巨幕影院,“但不一定都引進IMAX設備。”據記者了解,目前多家影院投資商都自主配備了巨幕系統,保利和世茂還注冊了自己的巨幕品牌。
“關鍵是價格問題。”原上海和平影都總經理王伯政向記者表示,“一座巨幕影廳購買IMAX的數字設備要1000多萬元,而我們自己購買兩臺2K機雙機放映才100萬元左右,更高端一點用兩臺4K機也就150多萬元,還不用支付設備維護費和影片轉制費。”
相比影院投資方對于價格方面的考量,“中國巨幕”的研發方中影集團和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對“中國巨幕”的未來信心滿滿。“高昂的設備費和品牌使用費,使用的排他性和節目的單一性,已形成事實上的市場壟斷和節目控制。科研所和中影作為國家隊要有擔當,有所作為。”“中國巨幕”項目領頭人、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楊雪培向記者表示。
此外,IMAX公司對于方圓5公里之內不能建第二家IMAX影廳的規定,也讓國內的影院投資方頗有微詞,“適合巨幕影廳的建筑本來就不多,如果方圓5公里內正好可以再建一塊巨幕,IMAX公司又不肯合作,投資方寧愿自己來建也不愿放棄這難得的物業條件。”劉明表示。
技術不再是“門檻”
“中國巨幕”也曾飽受“山寨”質疑。為此,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撰寫專文“揭秘”IMAX的放映原理,并指出在數字時代,IMAX的關鍵技術在于雙機放映、保證雙機圖像重合的激光校正系統,以及對2K母版進行高精度再制作。文章最后指出:數字時代的此IMAX已不是膠片時代的彼IMAX,在IMAX公司放棄了65mm/15P全膠片放映以后,已將巨幕放映系統全面升級到數字化,雖然有其獨到的技術,但主要都是對巨幅畫面放映的保障技術,已和我們影院2K數字電影放映系統沒有質的差別。
IMAX膠片時代的神話似乎就這樣被打破了。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多位業內人士一致表示,在數字放映時代,IMAX的技術并非不可替代不可逾越。國內多家IMAX公司的影院合作方指出,相較于技術優勢,他們更看重IMAX培育了多年的品牌優勢。
針對IMAX的技術優勢,楊雪培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中國巨幕”在技術方面實現的突破。首先,2K雙機放映技術幾乎在國內所有影院都能實現,關鍵在于雙機放映2D影片時像素的重合效果。“中國巨幕”的圖像優化器實現了放映圖像時時捕捉與自動校正重合,同時還擁有調整均勻度、改善金屬巨幕色彩反差等功能。此外,“中國巨幕”還針對巨型金屬幕研發了專門的制版技術。
然而人們早前對于IMAX的追捧并沒有延續到“中國巨幕”身上,反而由于數字時代技術的開放性更加清醒理性地去看待某一品牌技術。“其實雙機圖像自動調整重合功能投影機自身就具備,不是什么高科技。”有人如此質疑。楊雪培對此回應說,“中國巨幕”的圖像自動校正重合系統的優勢在于“時時”捕捉校正:“投影機自帶的校正系統只能在影片放映之前將像素對好。據我所知,時時校正功能目前沒有哪個品牌的投影機能夠做到。”
還有業內人士提出,對于母版的高精度再加工技術也是大部分能夠制作中間片的洗印廠可以做到的。“但沒有一項技術是針對金屬巨幕的,”楊雪培反駁說,“圖像優化技術很多,但從未有人去一一研究每個技術的特點和功能,并將之運用到針對金屬巨幕的母版再制作當中。”
楊雪培也承認,金屬巨幕的母版再加工是一項“應用技術”而非“原創技術”:“并不是我研發了一臺再加工的機器或者一項新技術,而是將原有的技術——可能是用作其他方面的,比如影片修復——用到了針對金屬巨幕的母版再加工當中,為其定制了一系列技術流程。”楊雪培補充說,“電影更多的還是應用技術,我們所做的就是將最先進且最適用的技術應用到‘中國巨幕’中來。”據業內人士透露,數字時代的IMAX也是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再對于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比如其放映機是科視的,服務器采用的DOREMI品牌機,音響設備也非自主生產,只不過都打上了IMAX專用的商標。就連加速IMAX商業化進程的最關鍵技術DMR,也是受到了飛利浦逐幀掃描技術的啟發。
相對于IMAX與“中國巨幕”,各影院投資商自建的巨幕系統更多采用簡單的雙機放映形式。但越來越先進的放映設備與音響設備使得簡單的雙機放映也能達到不錯的效果。“在數字化時代,技術越來越先進也越來越開放,各家技術方面的差距不會很大。即使有,這其中的微小差異也只有專家能清晰地看到,對普通觀眾來說沒什么區別。今后巨幕市場的競爭并非技術的競爭,而在于盈利模式和運營模式的競爭。”
據劉明透露,“世茂大視野”更傾向于對現有先進技術的利用和整合,并在經營理念上加以創新。“比如我們會為巨幕影廳打出‘影院頭等艙’的概念,并提供‘尊享VIP定制服務’。”于此同時, POLYMAX打出了國際領先的4K雙機招牌,保利影業還為不同的巨幕影廳量身定做不同的POLYMAX巨幕系統。可見,在先進設備的支持下,各影院對于巨幕的經營已經從技術層面逐漸轉向運營層面。IMAX與萬達和盧米埃的分成模式也可視為向這方面轉變的表現。
中國巨幕市場的未來
目前中國巨幕市場可以分為三大陣營,一是IMAX,二是“中國巨幕”,此兩者扮演的都是技術和設備提供方的角色。第三便是以“POLYMAX”和“世茂大視野”為代表的影院投資方自主配備的巨幕系統,有很多可能尚未注冊自己的品牌,且此類巨幕品牌或者巨幕系統僅限于自己的影院使用,并不對外出售。
“我認為中國巨幕市場未來的格局是多元化的,提供商和院線自主品牌并存,不會再出現一兩家壟斷的情況。并且在技術差異不是很大的情況下,會以院線自主品牌為主。”保利影業運營技術總監胡哲人向記者表示。
當IMAX技術上的不可替代性逐漸減弱,各影院投資商選擇IMAX更多出于其品牌優勢考慮的時候,對比IMAX高昂的價格,以“高性價比”為最大優勢出現的“中國巨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但同時也由于數字時代技術門檻的降低面臨著與IMAX同樣的挑戰。
記者采訪了多家影院投資企業,目前大多商家對“中國巨幕”還持觀望態度。“主要看效果究竟如何,還有其品牌經營。我們自己做巨幕雖然可以實現,但還要進行品牌推廣,如果其品牌做的好,觀影效果好,價格也合理的話,不妨引進。”
據楊雪培介紹,“中國巨幕”已經和相關投資方達成了十幾個項目的合作,將于2012年投入安裝使用。“IMAX的品牌培育經過了幾十年,‘中國巨幕’的品牌也需要慢慢打響。”此外,在片源方面,楊雪培透露,已經和好萊塢片商接觸,希望能夠將一些優秀影片做成專門的“中國巨幕”版本。“但我們不會像IMAX那樣壟斷片源,我們的版本在國內其他巨幕上也可以上映。”
關于“巨幕”
“巨幕”標準
國內目前還尚未出臺對于巨幕各項指標的規定。即便是已擁有40多年歷史的IMAX,雖然規定了標準IMAX巨幕的寬、高為22mX16m,但在建設過程中由于物業條件的限制,很多巨幕并未達到其標準,故其并不能視為一個硬性規定。在國內,多數業內人士的共識是寬度20m以上的銀幕可以稱作巨幕,也有投建方規定寬大于15m,各家標準不一。楊雪培向記者透露,在中國電影科研所的配合下,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不久將出臺一套標準規定,除了銀幕大小,還包括音效、色彩、對比度等各項指標。不過規定并非強制標準,“但最起碼大家在新建巨幕影廳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參照。”此外,估計此標準的出臺會使很多不符合“標準”的“巨幕”被迫另覓頭銜。
“巨幕”并非越大越好
近年來,隨著電影拍攝技術與放映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熱衷于追求極致的視聽享受,這也是IMAX風靡一時的原因。但電影銀幕真的是越大越好嗎?對此,胡哲人認為,巨幕并非越大越好:首先物業條件不允許。即使真的有一個建筑可以建一塊寬50m的巨幕,也需要有財大氣粗的公司去投資。即便建成這樣的巨幕,觀眾離得近,其視野肯定裝不下整塊銀幕;離得遠,又會有距離感,失去觀賞巨幕影片時身臨其境的快感。從視覺方面考慮,銀幕不是越大越好。
技術與利益的博弈
很多專業人士表示,IMAX在膠片時代不可復制的關鍵因素并非技術,而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膠片時代,IMAX商業化程度較低,盈利模式也不十分明朗,生存舉步維艱,股價曾一度大跌。在此情況下,即使其提供的產品讓人嘆服,又有誰會有動力去復制這個“失敗”的商業模式?大家更多的還是一邊嘆服一邊圍觀而已。
反過來,如果當時的IMAX在中國市場能有現在的吸金能力,國產的膠片巨幕可能早已出現,畢竟技術并非不可逾越,關鍵在于當時沒有經濟上的動力罷了。無論膠片時代還是數字時代,人們是否能夠研發巨幕、復制IMAX均源自利益驅動,技術只是想不想抬腿邁過的一道門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