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美育漸遠的時代,不一定就是離真實和生活本相更近的時代。多元和刻意的“自由”,有時不過是假相而已,而且比“大一統趣味”對人更帶欺騙性。
每逢考慮與熒屏有關的話題,我都會有意無意跟老媽聊上幾句。她老人家平時愛看那些瓊瑤劇(無論新版還是老版),愛看央視老版《西游記》,愛看央視引進的韓劇(那些戲跟其他頻道播出的韓劇,類型似乎還不太一樣),愛看《步步驚心》和《上書房》,愛信電視購物廣告(不管手里有沒有錢,都控制不住要去打訂購電話)……總是體現出與我明顯不同的趣味。有時我想:或許我關注的東西,可能還是包含了一定小眾性的個人趣味,而像老媽這個年齡段的觀眾,她/他們的趣味,她/他們趣味背后所流露的“群體無意識”,才真正是支撐時下電視頻道乃至電視業生存下去的堅強后盾。
老媽對高清普及后的熒屏,持一種先贊賞后懷疑的態度。起先贊賞,是因為液晶電視屬新生事物。開始懷疑則是由于親戚家的國產液晶電視買了三年,修了兩三次;接著她在我顯示效果頗佳的合資液晶電視上,發現了更多的、演員臉上的小疙瘩。老媽很不滿地抱怨,“比原來在純平上看到的毛病還多#8943;#8943;”大約在她的理解里:高清電視的“顯示效果好”,不包括呈現屏中人臉上的瑕疵。當然——還有比這些更不能讓持她這類審美的觀眾所接受的:越多越多的“禿瓢兒”主持人;廣告和綜藝里層出不窮的猥瑣笑臉;一些頻道為顯示親民所刻意推出的、對方言和民俗不無夸大和丑化之嫌的地域欄目……
如果我現在仍處于23歲,我肯定會對我老媽這類觀眾的趣味不屑一顧,認為這些都來自于滯后、守舊的生活觀念。但今天我不會這么看——難道我們的電視、文藝、乃至文化整天不得不面對的,不是包括她/他們在內的廣大受眾嗎?技術進步帶來了臉上的瑕疵;趣味多元帶來了“削發”盛行#8943;#8943;但皰疹和沒頭發,卻不能反過來證明技術與多元的價值,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就像電視劇集的制作工期再短,字幕上的白字錯字連篇,依然不會受到收看者默許一樣。
有人把影像工業的本質,看作是對資訊的傳輸。這當然也對,可多多少少又忽略了過去人類對視覺傳輸中美育因素的一貫強調。體育運動為什么受到喜愛?是因為它向人們展示了健美與意志的美感;歌手為什么會停留在記憶?因為旋律和詞句觸動了我們內心深處隱秘的悲歡;老年間的明星為什么會那么持久地被人愛戴?因為他們縱然和今天的后輩一樣,同樣在媒體上花邊纏身,但他們在觀眾眼前執意奉獻的,依然是形體之美與氣質上的回味……
離美育漸遠的時代,不一定就是離真實和生活本相更近的時代。多元和刻意的“自由”,有時不過是假相而已,而且比“大一統趣味”對人更帶欺騙性。影視業、娛樂業要警惕,娛樂人和看娛樂的人,也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