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救香港電影,仍然是個大問題。
《逆戰》試映,獲一致好評,特別是剛開場的中東槍戰及接連而至的一場場緊湊激烈動作場面,絕不亞于好萊塢同類同級制作。
觀看影片的傳媒朋友一致認為:內地導演絕對拍不出這樣出彩的槍戰打斗設計和如此火爆的畫面。
如果當時有些香港電影人在場聽到這樣的評價,也許會感到安慰。因為,去年香港導演作品的表現,相當一部份確實令人失望,雖說票房上還免強有所交代,但若因此而繼續樂觀,則是盲目自大——盡管我一直看好香港導演。
隨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打破周星馳《功夫》在港保持多年的票房紀錄后,好些香港觀眾產生某些失落感——曾幾何時,港片是何等威風八面?。∪缃窬贡灰粋€第一次拍片的臺灣導演九把刀甩到后面。
盡管2011年內地十大賣座電影有過半是合拍片,且多由香港導演執導。然身在香港與身在內地,感受不一。身在香港者,大多覺得香港電影好景不再,特別是個別影片在內地票房過億元但在港卻只有區區幾百萬港元甚至更少;樂觀派則認為:香港電影人對國產片(CEPA規定,合拍片獲國產片待遇)的貢獻不但不可忽略,且相當重要。
香港電影當然還不至茍延殘喘地步,更非奄奄一息,但已危機四伏。港片年產量難以再回到頂峰時代,已成定局。2012年起香港電影人還是香餑餑嗎?2011的“成活率”雖然很高,但“含金量”呢?且像鐘繼昌那樣以小片《孤島驚魂》獲超高票房的確實也有僥幸成份。
以往香港電影市道差的時候,就會出現色情片救市現象。2011年一部《3D肉蒲團》有4000多萬港元票房,絕對只是噱頭使然,不可“繼往開來”——緊接著的另一部也以3D作噱頭的色情片《密桃成熟時》便明顯“失算”。實際上,幾年前這一招經已失靈。如何救香港電影,仍然是個大問題。
當內地市場向香港電影人開放,面對這偌大市場誘惑,無人不動心,何況是當下香港電影市道欠佳的時候??捎腥艘驗椤跋愀邸边@兩個字的招徠性而容易陷入浮躁(一些投資人亦如是),結果便出現“含金量”不足情形,即票房尚可但劣評如潮,且這種現象已非個別。出現此狀況,并不奇怪。因為經過十年電影高潮的練歷,內地觀眾見識也廣了,內地導演也有出色表現了,“老皇歷”已然過時。
當林超賢導演的這部《逆戰》出現時,仿佛人們對港片的類型動作片特別是槍戰類的信心又回來了。說穿了,是內地導演目前仍沒有拍這類動作片的經驗和信心。電影本來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是講創意的,沒有什么規定的型格或套路,但類型片的經驗仍然值得肯定。林超賢的這部電影再次證明這一點。
香港導演不一定仍是香餑餑,但至少目前還是一塊尚可填飽肚子的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