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寒方舟子之戰已似乎隨著韓氏父子的撤訴而告一段落了,雖然方舟子并不是這么認為。這場由2011年“跨界”到2012年的爭論,引起了太多人的關注,就連大陸跟香港網民之間的罵戰也不能分散公眾的注意力。
焦點在發生變化
這場泥濘中的對峙進行到最后,已經不僅僅是打假者與申辯者的爭執,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加入,這個問題已經翻天入地般折騰到各個領域。有人挺韓,有人挺方,有人說這事情真的很無聊,也有人說今天天氣真不錯。這個爭論的漩渦已經發展得越來越大,最終的結果會是怎樣,我們不妨拭目以待,但讓人覺得欣慰的應該是公共空間的這種爆炸性討論,不得不說是一種進步,盡管這里面仍有太多粗糙的地方。
方舟子 —— 質疑還是誹謗?
從于建嶸到李一、從唐駿到李開復,方舟子一直與公眾人物作戰。有支持者亦有反對者,雙方也各有各的理由。
有人說他“對真相有潔癖,為了科學不要哥們”,從不“得饒人處且饒人”,由此樹敵眾多,甚至還遭到襲擊;也有人對他“圣人式”的打假不屑一顧,質疑他是持雙重標準、選擇性打假。不管怎樣,方舟子一直就像孤獨的斗士,始終站在“造假者”的對面。
方舟子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如果這些名人想提高自己威信的話,也要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增加自己的識別能力,免得被人利用。名人話語權的影響力很大,一定要珍惜,不要輕易去推崇或者吹捧某一個人,因為這人也許就是一個騙子,這樣的話,就相當于為虎作倀、推波助瀾。而且他們也不能在事情水落石出后只是急于撇清關系——已經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了,至少應該道個歉吧?”
而對于韓寒,方舟子表示,自己最開始只是一個看戲的旁觀者,是韓寒把他拉上了擂臺,特別是那2000萬的懸賞“刺激”了他。而之所以一直緊抓韓寒不放,也有一個很“宏大”的目的,“目的很簡單,如果韓寒是包裝出來的,他在十幾年前根本不是少年天才,東西是別人替他寫的。那就把神話給打破了,是大騙局,愚弄全國人民十幾年,毒害了那么多青少年。很多人覺得他是天才,可以過很好,覺得沒必要好好讀書,好好讀書沒有用,包括很多粉絲去我微博上,不看內容張口就罵。我要把人造偶像給打破,因為假的根本不要維護。”
韓寒 —— 無辜還是無力?
關于韓寒的溢美之詞有很多,從他出現在大眾視野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是一個焦點人物。人們習慣于稱他為“壞孩子”,韓寒的“壞”,他的刻薄,他的直言,無不出于本真,在一個充滿“魔幻現實主義”的社會,卻頻遭誤讀。對此,他一笑置之,“其實,我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好孩子”。人大教授張鳴口中,全國所有教授加起來都不如他一人的韓寒,媒體多年來不吝辭藻盛贊的公民韓寒,博客寫作無可爭議的第一人,韓寒。
韓寒當年因為新概念作文大賽《杯中窺人》一文為人所知,隨后以高中生的身份出版小說《三重門》而名滿天下。此后在與白燁等人的文壇論爭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近年來針砭時弊,膾炙人口的博客寫作,使得韓寒成為最炙手可熱的青年偶像、公共知識分子。博文點擊突破百萬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盡管韓寒本人沒有使用微博,但是微博的青紗帳里,到處是他的忠實讀者。僅將與他站在一起的父親韓仁均,盟友路金波二人粉絲相加,就超過250萬,甚至他還得到微博人氣第一人,1千600萬級粉絲的超級大V姚晨助拳。
面對方舟子的組合拳,韓寒這一仗并不如以前打得那么漂亮。韓寒已經宣布退出這次的論戰,他說“從新年開始到現在一直吵這個事情,相信很多人也都煩了,我也不想再說了。現在回想,作為公眾人物,最初我的回應不夠心平氣和。 一個寫作者的文章必須是自己親筆寫的,這是我在寫作中最在乎的部分,但是我有寫作團隊這個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被人毫無證據的質疑和傳播,當時我的確情緒很差。我將不再回應此事,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關心,這樣的口水戰毫無意義。雙方的支持者也陷入焦躁和對罵,互相弄得不愉快。我的回應和我的證據已經在前幾篇文章里說得很清楚,就此事,我現在收筆。”
瘋狂攪動的第二戰場
從麥田年前發文章質疑韓寒才華,稱韓寒的文章很可能由路金波代筆至今。網上沸沸揚揚就沒有停歇下來。雖然麥田之后不久道歉退出論戰,但方舟子“路見不平”接棒質疑,與韓寒隔空“罵戰”,從去年吵到今年沒有停止的跡象。而微博上兩方的粉絲也是擺開了大旗戰鼓喧天。而無處不在的各路微博公知,連日來更是幾乎無一例外悉數卷入,觀點各有不同,但卻無人可以逃避。整個話題持續時間之長,攪動之深,卷入者之多,都是空前的。這個第二戰場比方舟子和韓寒的第一戰場來得更為廣闊與激烈。
人物:王志安
央視特約評論員
韓寒所反對的,正在成為他自己
人物:孫海峰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惡猜公權,善待公民
鳳凰生活:韓寒給您的印象是怎樣的?在這個事件里您是怎么看待韓寒的反應?
王志安:對韓寒的印象不深,在此之前只覺得他是一個大眾偶像。在這次事件之后我重新看了一下韓寒的作品。他沒有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文章中過于抖機靈,這讓年輕的讀者很受用,但在有閱歷和專業訓練的人看來就顯得太淺薄。
韓寒這次的表現可以說是大失水準,不排除韓寒平時有過分的包裝。首先,看不見平時韓寒在鏡頭前的從容,發言缺乏章法。沒有尊重其反對者的權利,顯得很不成熟。無論告不告方舟子,其公眾形象已經受損,商業價值也已經降低。其次,在這次事件中,在我看來方舟子所作出的質疑都是在言論自由之內的,都是對韓寒出版的作品的疑問,這是屬于公眾話題,不是什么私權。最后,關于打官司,現在韓寒已把方舟子告上了法庭,這是不明智的,這樣顯得他對論戰沒有信心。
孫海峰:韓寒自證清白,法理上是不需要的。但輿論逼迫使然,否則對品牌傷害太大。
鳳凰生活:方舟子不是第一次掐架了,您對他作為一個打假者的表現有什么評價?你怎么看待這種方舟子式的質疑精神?
王志安:就像我以前說的那樣,方舟子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人物。目前中國作假成風,包裝過度的現象泛濫,方舟子就像一個牛虻。如果沒有他,像唐駿之流還是會依然在扮演著年輕人的精神導師。他當然也有他自身的一些問題,但有他在,至少會讓很多人不敢吹牛。
孫海峰:質疑是一種內在的批判精神,作為個體腹誹可以。一旦外化為輿論傳播,就帶有審判性質,沒有鐵證的話就是誹謗。
鳳凰生活:現在普遍的有一種中庸地觀點就是,質疑無錯,但不能沒有邊界,方舟子在做有罪推斷。您怎么看?
王志安:與其說我支持方舟子質疑,不如說是支持方舟子質疑的權利。我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結論說支持方舟子,他當然也有他的問題。但是從麥田質疑方舟子開始,韓寒的反應就過于激烈。韓寒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公眾人物不是普通人,他們有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那么就應該在私權上做出讓步,接受大眾的質疑。
孫海峰:對公權,必須做有罪推定,質疑不需要證據,因為公權是我們私權部分讓渡的產物。對個體,要做無罪推定,因為私權(包括著作權)并非他人讓渡而來,公開質疑必須有強證據,否則可能造成對方無法承受的誤傷。方舟子迄今羅列的證據都是弱證據,無論如何推理也得不出強結論。用一萬種或然性來證明一種必然性,在考據學上稱這“丐辭”,屬于羅織構陷。
鳳凰生活:這一次的事件與以往不同,大量的明星及公知都參與到了其中,聲勢浩大。有一種言論說今日中國有公共空間無公共討論。沒有形成一個理性的或者健康的一個討論,對這個您怎么看?
王志安: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公共討論是存在的。當然公共討論是需要一系列的事件慢慢建立起來。比如這一次的事件,其中對于言論自由的邊界,討論的方式都是很有積極意義的。而這一次我對于公共知識分子的反應是很失望的。韓寒作為一個大眾偶像,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十分受寵。但是不能因此而受到這種過度保護,他應該站出來接受質疑。韓寒一向是反對霸權的代表,這一次他卻最后成為了這樣的人。
孫海峰:許多公知的表現讓人失望。比如最基本的一個問題:什么叫言論自由,暴露出驚人的無知和混亂。他們居然認為方舟子這種定罪在先的誹謗構陷也是一種言論自由,贊同他對私權毫無敬畏地任意踐踏。相反,對于方舟子在公權作惡時表現的噤若寒蟬甚至公關辯護,卻表現出驚人的寬容。這種批評公權的不自由和踐踏私權的自由,不僅是今日中國言論空間的倒錯,也是這個時代仍然充滿愚蠢和野蠻的體現。借用蕭瀚教授的一句話:惡猜公權,善待公民。
鏘鏘觀點
許子東:
這是兩股正直力量的沖突
我覺得這件事情其實背后沒有大的政治道德的原則之爭,沒有大的大是大非,但是為什么大家這么注意呢?
我們要仔細想想是誰支持方舟子,是誰支持韓寒這兩批粉絲,在我看來,他代表的今天中國網絡上的兩股非常正直,非常青春,非常青年的一些熱情的力量。方舟子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我不太清楚,大家對于他的想象是一個打假的英雄,他是一個個人行為,他不是代表官方或者一個組織,他也有打過幾次是有點效果的。他的支持者會覺得,不管這個人前面是怎么樣,怎么有名,他還能堅持原則去偷一些道理去做。
那韓寒的諷刺更是如此,韓寒在目前中國的文壇上網絡上都代表了一種青春朝氣的力量,甚至可以說是革命的力量。這兩批青年人照理說是應該是一起的,他們對社會來說,我覺得他們的向往都是很正直的,都是很好的,可是偏偏他們因為不知道發生什么事情而產生沖突了。
現在的指控是說他有人代筆,從我們學院的角度來講,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指控。這個指控的后果可以很嚴重的,可以說上法庭的。在學校可以開除學籍,或者你是教授可以被解除職務。但是你這個指控必須要有非常硬的直接的證據,現在我看了一下方舟子分析韓寒那篇文章,好像叫《書店》,他這樣的分析我就仔細的看了這一篇,他用的是一些考證、推理比較文字的,這個構不成直接證據。
所以如果他上法庭去告韓寒剽竊,如果我是學生紀律監察委員會,你來說這個人剽竊,目前這個證據是不成立的,這個在法律層面上已經很簡單了。問題是韓寒其實不用做什么回應,我覺得韓寒回應太激烈,據說是王朔說的一句話,因為比較帶色,翻譯成可以通行的話,就是說“××,人家說你的小弟弟是假的,你就給他脫褲子嗎?”大概就這么個意思。
其實韓寒是不必要做這些回應的,因為他(方舟子)要打,要盡他的道德義務由他去,現在的事情倒過來了,現在的事情是指控你的人不上法庭,你卻要去上法庭證明自己無罪。這很糟糕,這個情況中國青年中國知識分子在過去幾十年面臨過無數次了。
而且作為一個作家,人的最重要的東西都在作品里,我們主要是看作品。韓寒的可貴是因為魯迅的傳統,多少年來都沒人繼承,我不是說他能夠變成魯迅,但魯迅的傳統被中斷了,好不容易臺灣有個李敖,香港有個陶杰等等人,大陸韓寒就是某一種跡象。當然他承受不起是另外一回事,但那是一個方向。
梁文道:
這事已經變成一場泥漿摔跤
我很喜歡他,我一直不大愿意談他跟方舟子的事,我反而覺得他早在跟方舟子掐架之前,惹起的爭論那個比較有意思,就是所謂的韓三篇,他談革命、談民主、談自由,那里面大部分很多觀點,我是不能夠贊成的,但是我又不喜歡今天中國討論問題的一些方式。
我覺得我認識的韓寒是一個沒有大家說的那么老謀深算這一類的人。我覺得很明顯就是他觀點上有一些新的想法,這些觀點我們可就觀點來討論觀點,我會說為什么我不同意,我同意什么。但是現在我們談問題很快就會談到韓寒這個人怎么樣,他是什么背景,他是什么居心,他原來就潛伏的如何如何。再說下去就挖掘,他這個人是不是過去一貫的弄虛造假還是怎么樣。我不太喜歡這樣談問題的方法。終于到了跟方舟子掐架這事之后,我就覺得有點看不下去了,這事已經變成一場泥漿摔跤一樣的東西了。
竇文濤:
韓寒希望自己不負重望
我這個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覺得很多事情在今天的社會里,變得很復雜很說不清。比方說,這個不負重望這件事是好事,可我覺得也是一種毒藥,干這行十幾年,見過很多人從無名到有名,我沒見過一個人從無名到有人關注的時候他不起變化的,全都要起變化,看來人誰都不能免俗。
這么多人關注你,而且問題不這么簡單,你韓寒這個回應,我認為他也有希望自己不負重望,這么多的粉絲,這么多的人曾經支持我或者喜歡我,甚至說點庸俗的,這個還有金錢的利益,書的銷售廣告都是有很大的金錢,如果這個東西被顛覆……
泥濘中的藍天
在中國,尤其是在網絡上,于于真相總是有著巨大的猜疑,方舟子的打假滿足了這種大眾的求知欲。而另一方面,對于現狀的不滿,也是許多網民的態度,而韓寒則是其中的喉舌之一。當這兩股力量碰撞在一起,更是引來了第三方公知們的熱切關注。
這次方韓之戰帶給我們的意義不只在于一個大眾偶像所受的質疑,而更在于關于事實,關于言論,關于自由的探討。事件塵埃漸漸落下之際,我們再來看這次的爭論,刨去其爭論本身,或許其有關言論界限、公共人物和法治精神層面的意義,才是這次事件的結晶。在這次泥濘般的摔跤當中,我們能看到泥濘中的一片藍天。
挺質疑派
彭曉蕓(媒體人)
媒體再有報道代筆門的,建議不要簡化成方韓大戰,然后基于對方舟子的刻板印象和妖魔化,把一樁嚴肅的事件解構成無聊鬧劇,要知道麥田是點火,方舟子是引擎,而文學教授、出版人、翻譯家、教育專家、政治經濟法律等等多學科學者的加入,網民自發的智慧貢獻,這些更是事件得以發酵的因素。
王志安(央視特約評論員)
目前方舟子質疑指向的是韓寒代筆,我認為,他的質疑還都屬于一般懷疑范圍。但是,韓方的回應,以及網友沿著類似思路的進一步挖掘,浮現的(至少)很可能是一個左手名人名言,右手就手寫文章的年輕人。對韓寒而言,偶像的神話性已經被解構。誰說這無價值?今后韓寒再說讀書無用,信的人少了。不是嗎?
土摩托(媒體人)
韓寒是個挺好的賽車手,但他通過博客發表的那些文章多爛啊!一個勁兒抖機靈,發感慨,卻鮮有真材實料。不過“韓寒現象”倒確實值得關注,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荒謬。每次我看到那么多中老年人知識分子狂熱地表達對韓寒的喜愛就覺得很可憐,這些人沒有獨立思考,只有教徒式的盲目崇拜,以及自我標榜。
趙曉(北科大教授)
因轉方舟子質疑韓寒的文字,一些朋友取消或威脅要取消對在下的關注。呵呵,我當然巴不得有更多人關注我,但更堅守求實的精神。相信這也是我們的國家最需要的。吾國的造假作假之風從古到今,不僅政府,民間亦如此,己深入骨髓,且商業化使此風越來越盛。我呼求中華民族的誠信、唯實,從每一件小事開始!
十年砍柴(歷史作家)
1、韓寒是否天才是否獨立不同的人見仁見智,既使如此亦不能免于被質疑。2、質疑他的人不論多么討厭不論動機如何,對其質疑只能從邏輯與事實層面反駁。3、是合理質疑還是誹謗不同人理解有差別,所以交給法庭、4、超越個人情感利益看待公共事件很難,我此說有站著說話不腰痛之嫌,但應努力追求這個狀態。
挺反誹派
路金波(出版商)
方韓戰屬鬧劇。但知識討論有意思:1法律:言論自由和造謠誹謗的邊界?2科學:事實的完整性可能嗎?3邏輯:它不該那么柔軟。4數學:韓代筆和韓三篇是“獨立事件”。5自由:方舟子的自由如果侵犯韓寒的私權怎么辦?6社會:為什么韓寒和方舟子那么火?7權利:公共人物應被如何消費和如何保護?
韓仁均叔叔(韓寒父親)
最近很多人說我神通廣大,幫韓寒寫《三重門》、《杯中窺人》,操縱全國新概念作文比賽,甚至還是上海市的宣傳部長,那么我就寫了一篇文章,說說我自己,有點長和啰嗦,對不住大家。最后還附了我1999年發表的故事,供大家圍觀和對比。文章里已經把一切說得很清楚了,歡迎各種欲加之罪。
慕容雪村(作家)
我和韓寒接觸不多,還算不上朋友,我欣賞他,但絕對談不上崇拜。這次之所以出來說話,就是因為方舟子的戰法讓我也感覺危險,讓每個作者都置身于“韓寒困境”:你怎么證明文章是你寫的?我有證人。證人沒用,可能跟你串通好了。我有手稿。手稿沒用,可能是你抄的。我有……有什么都沒用,我就是懷疑你。
姚晨(演員)
服了,從年前吵到年尾,吵得樂此不疲。換作是我,真沒這耐心,早走法律程序,自證清白。法律上叫啥來著?好像是“ 誹謗罪 ”。
寧財神(編劇)
在韓寒的事上,我一直沒表明過態度,這次一并說明白吧,韓少其人,在現實生活中,嬉笑怒罵出口成章,脫口秀比文章精彩許多,如果把他聊天語錄整理出來,每篇都是動人文章。雖然他后來不幸因為腦殘而變成了五毛,但所有字,我毫不懷疑是他自己寫的。為此,我愿意為他背書,找到槍手者,我一年稿費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