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在回龍觀的居民很多人看到過這樣的一幕:344公交車總站,一名身著西裝,光頭,中等身材的男人站在一輛大奔前高喊:“馬甸、北太平莊有沒有走的?免費!”一旁的協管員大爺也揮動著小旗跟著喊:“有順道的快點,能坐四個,不要錢!”
他叫王永,像這樣免費搭載人的事已經做了13年。
順風車,大城市里的另一個社交平臺
“現在還免費搭人嗎?”“搭呀,不過現在我搬到世紀城住了,這邊大家去的地方比較分散,公交車也多,所以我的‘生意’沒以前好啦。”坐在位于中關村南大街的辦公室里,王永笑著回答。白色地毯,米色沙發,四處擺放的綠植、假山上的小樹長得生機盎然,桌上照片里王永和騎在他脖子上的小兒子笑得很開心,屋里的溫暖與窗外呼嘯的寒風宛如兩個世界。
王永說自己十幾年前剛開始搭人時很犯傻,總是追著問別人“你去哪里?”人家不上來他就在后面一直跟著,結果越追別人跑得越快。后來發現這樣行不通,別人會想,我去哪里關你什么事,容易產生戒備心理。后來他變聰明了,改成了問“我去××,你順不順路?要是順路可以上來,不收錢。”發現這樣的問法別人很容易接受。
王永出生在湖南的一個農村,在他的記憶里,上學時如果自行車后座上沒載人肯定是這人人緣不好,住宿舍時從家帶來的咸菜沒有同學搶肯定不是受歡迎的人。來北京以后,他覺得那么多人等公交,而自己的車又空著,怪浪費的,很自然地產生了捎別人的念頭,沒想到很多人不敢上車,還用異樣的眼神看著自己。
“剛開始的時候自己也覺得很郁悶,好歹咱也是個有點身份的人,開著自己的車免費搭人,還要求爺爺告奶奶的,個別的人上了車還不給好臉色。”但讓他感動的是,幾乎所有上了車的人下車時都很感謝自己,他們說王永你這件事做得太好了,以后我有了車也會這么做。于是每當想放棄的時候,這些人的支持和鼓勵又讓王永繼續做了下去。
上了王永的車,除了能免費搭車,還有人陪你免費聊天。每次有人上車后,王永都先遞上自己的名片,但不會主動要對方的名片。他會先介紹一下自己,再讓車上的人都作個自我介紹。王永喜歡和別人聊天,喜歡了解年輕人在北京的生活狀態,車上的幾個人在他的帶動下很快就能聊得火熱,下車時每個人又多認識了幾個朋友。有人通過搭王永的順風車互相認識結為了夫妻,還有多年未見的朋友在王永的車上碰到了一起,在車上認老鄉的,在車上談生意談合作的#8943;#8943;有一個小伙子就是通過搭順風車來到了王永的公司:那天聊天時王永覺得這年輕人不錯,就說以后如果想換工作可以去他公司看看,幾個月以后小伙子打來了電話,王永讓人事部門按工作流程對他進行了面試。小伙子在這里干得很出色,到現在已經三年了。
一個曾經搭過王永的車,后來去了深圳的女孩給王永寫了一封信。她說:“在深圳生活快兩年了,發現深圳像您這樣的人還真不多,每次在大雨中等車的時候,多么期待有一個您出現,呵呵,可惜奇跡還沒有出現。也許深圳就是這樣一個城市,每一個年輕人為了他們的夢想而拼搏著。像我們這樣沒有任何社會背景的農村孩子,生活在這樣一個大都市,每天都是在騙與被騙中度過,每一次被騙以后就小心翼翼地把自己保護起來。我想如果此時真的有一輛陌生的私家車出現在我面前,我一定不會坐。因為時間、地點,還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全變了,人的心也就隨著變了。所以北京的相遇人生也許也只有那么一次最難忘了#8943;#8943;”
王永在自己的車上看到了無數別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都與自己有關,這讓他覺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城市越來越大,人卻越來越寂寞,人與人之間有效的溝通越來越少,我始終覺得網絡上那種虛擬的溝通和這種真實的交流無法相比。順風車完全可以成為現代人的另一個社交平臺。”
十幾年來,王永搭人已經搭出了經驗,“現在我看到路邊走著的人,基本就可以判斷出他是要去坐車還是要走路。所以我常和愛人說,我要是去開出租也會是個不錯的司機。”王永說,有兩種人比較容易上車,一種是結伴而行的,比如小情侶或是一家三口,還有一種是做市場工作的人,像銷售、推廣之類的職業。對于單身女性,王永一般不主動搭,怕對方有不安全的感覺。
其實,王永和太太也是結緣于順風車。那時他們在同一個駕校上課,每天下課的時候打車的人都很多。一天,王永發現有一個女孩總是看表,一副很焦急的樣子。等他打到車后,問女孩要不要坐這個車一起走。后來兩人聯系越來越多,最終走到了一起。
讓順風車成為制度
順風車在國外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二戰時期,為了節省燃油,歐美的老百姓們紛紛拼車出行。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得順風車在美國進入了異常活躍的階段,那時歐美已經有了很多成熟的順風車社團。
目前,歐美的順風車已經有了非常細化的服務模式。例如,順風車社團會向注冊用戶提供一些固定的搭乘順風車的地方,停車指南和方向指南。同時,一些順風車機構也會為付費用戶提供如互聯網、車載移動電話等服務。目前還出現了“即時順風車”概念,即有一套獨立的順風車通訊系統,可以把車和順風車需求者迅速配對,方便出行。
“而在中國,我每天觀察路上的車,發現70%都是私家車,其中70%又只是一個人開,這樣實在太浪費了。如果能達成搭乘雙方的信任和安全問題,我覺得順風車是解決交通問題的一個好方法。”在單打獨斗堅持了順風車行動幾年之后,王永將目光轉向了在城市中推廣順風車理念。
節能、減排、緩解交通壓力、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信任、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王永打心眼里認為順風車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王永認為,要想把順風車這件事長久地做下去,僅僅靠道德層面是不行的,只有讓提供順風車的人得到切實的利益,并形成制度,才能在全社會開展起來。
王永的建議是:規定在高峰時段,一個人駕駛的車輛不允許上高速或需要加倍收取高速費用,2~3個人的可以正常上高速行駛,而4個人以上的則可以免收高速費用。這樣一來,順風車就會馬上被很多人所接受。為此他也征求過高速路收費站的意見,對方表示從技術層面來講,他們可以做到。此外,他還提出了有車族拼車方案、為愿意提供順風車的車主安裝具有IC識別卡的順風車證,政府進行統一管理、監控、獎勵的方案,以及在相對偏遠的小區專門設立順風車站等提議。
從2007年起,王永連續四年在兩會上提交了順風車提案,終于在今年收到了交通委的一封感謝信。王永有不服輸的性格,他覺得這么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事,自己又做了這么多年,沒有一個結果自己肯定是不甘心的,“我已經做了13年,大不了再做30年,我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成。我相信隨著我自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的話語權可能也會越來越強。”
杭州深圳的順風車行動
2011年兩會現場,休息時,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蔡奇找到王永,笑稱自己久聞其大名,今天終于看到真人了。原來蔡奇任杭州市市長期間,看到過關于王永順風車的報道,對他的理念非常贊同,并由此將西湖邊上單雙號限行的政策改為了滿載車輛不限行,取得了市民的一致擁護,特此來對王永表示感謝。王永這才想起有次去杭州出差,吃飯時本來安排了兩輛車,結果老板說大家坐一輛車吧,可以不限行,原來這事還和自己有關。
除了杭州,深圳也在大運會期間參考了王永的順風車提案。大運會期間進出深圳的車輛較多,為解決好交通問題,深圳市政府討論了多種方案,還特地征求了王永的意見,并最終在大運會期間實施了順風車方案。
王永現在是品牌中國聯盟的秘書長,平時他經常應邀到大學和一些公司去演講。在演講中,他總要留出幾分鐘的時間說一下自己的順風車理念,為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它。2011年底,王永成為“2011年度綠色中國人物” 和北京廣播電臺“北京榜樣”的候選人。其中“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是我國首個由政府頒發的環保人物大獎,得到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特別支持,到現在為止已經舉辦了五屆。
現在,媒體的關注讓王永幾乎成了順風車的代名詞。通常不用作過多的解釋就能搭到人,上車的人會告訴王永自己看到過關于他的報道,或者看過中央臺有關他的公益廣告。有一次有個人一上車就興奮地對王永說:“哥們兒,我聽說回龍觀也有個人讓別人搭順風車,好像也是光頭。”王永說那人就是我,我現在搬家了。還有一次他沒有開奔馳,上車的人倒有些疑惑,“你是王永嗎?我聽說他開大奔呀!”
搭人支招:
如果你也想為別人提供免費順風車,王永給出幾條建議:搭載別人時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安全,時間太晚最好不要搭人;在偏僻的地方如果遇到的是幾個彪形大漢要小心;不要問別人去哪兒,要告訴別人你去哪兒;可以在車前窗放一個牌子,寫上自己的目的地。最后,王永還想告訴大家,做順風車這件事貴在堅持,剛開始的時候可能不好意思喊,或者喊了幾次都沒有人搭理你,但是當你搭了一次,別人非常感謝你時,就會感受到快樂和一種成就感。
編輯/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