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國家博物館工作,與諸多國寶和珍貴歷史文物朝夕相處,多次在館內陳列有關辛亥革命和孫中山文物的展柜前留連忘返,對偉人的事跡如數家珍。我還多次親耳聆聽包括郭沫若、沈從文、史樹青、李學勤等文博大家對館藏珍品的深刻剖析,對歷史文物有著非同尋常的情愫,也漸漸對收藏著了迷,尤其喜歡收藏與孫中山有關的藏品。
我自幼就十分景仰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小時候,常聽父母親為我講述孫中山的故事。母親說,孫中山是個很了不起的偉人,他出生在廣東省中山縣一個叫翠享村的小村子,從小便認真讀書,立志救國,為鬧革命四處奔波。清朝政府四處派官兵抓捕他,他非但不害怕,反而不畏風險,更加勇敢地帶領老百姓鬧革命,日夜辛勞,為咱們國家操碎了心。孫先生晚年來北京的時候,老百姓高興得就像過年一樣,家家戶戶奔走相告,歡呼雀躍。我雖是小孩子,也知道孫中山是打倒腐敗透頂的滿清王朝的領路人,是建立民國的開國元勛,對他敬佩得五體投地。但當聽說他病重住院,大伙兒的心要碎了。不久便傳來他逝世的消息,全北京的老百姓都哭紅了眼睛。我那時雖然才十多歲,也哭得像個淚人似的,還同家人一起參加了在德勝門外一個廣場召開的群眾追悼大會。當時正趕上刮沙塵暴,風沙彌漫、寒風徹骨,大家默哀時痛哭流涕,雖然冷得渾身發抖,但都一動不動。爾后,悼念的人們安靜地坐在地上聽發言人講述孫中山的革命事跡,一個個眼睛都哭得紅紅的。父親也常常為我講述1912年9月15日(農歷八月廿四日),北京市500多位回族父老兒童,特地在崇文門外三里河織云公所大禮堂組織隆重集會,歡迎孫中山先生光臨的動人情景,并回憶孫中山、黃興講話受到全市乃至全國回族群眾一致稱贊和擁護的往事。
后來,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孫中山的事跡,更加留心有關他的一切藏品,如孫中山的著作、傳記、圖片、影像、雕像、紀念品和墨跡,以及有關回憶和悼念孫中山先生的文章、書籍、美術作品,還幾次參觀宋慶齡故居,用心觀看孫中山和宋慶齡的遺物,兩次去南京拜謁了孫中山先生陵墓。
一次,看到有位要好的藏友手中有一幅孫中山“天下為公”的墨寶,上方題寫“效魯兄正”幾個字,我雖一時弄不清此人究竟是誰,但心想,既然上面寫有受贈人的題款,想必他同孫中山先生的關系非比尋常,很想收藏它。藏友也十分珍惜,見我愛不釋手,有點為難,因礙于朋友情面,不愿提價錢,只稱,等我考慮考慮再說吧……
事情雖然擱了一陣子,但“天下為公”墨寶的影像幾乎天天在我眼前晃來晃去,使我更加思之戀之,最后已經達到夜不能寐的程度。我思來想去,既然藏友不愿提錢的事,可否用交換的方法去試一試呢?但我的藏品里精品不多,拿什么換呢?我衡量再三,便提出用我珍藏的一方石質細膩、做工精致、雕刻著精巧花紋且在正反兩面分別銘刻著幾條楷書和隸書款額的大塊清代端硯與之交換。藏友平時喜歡收藏石硯,見我如此對癥下藥地下血本,便慨然應允對換,這使我喜出望外。
后來,得知那位藏友又得到一幅孫中山題寫的“風動四方”橫幅,品相更好一些,我看到之后怦然心動,但藏友也倍加珍惜,舍不得轉讓。我反復講述了我對孫中山的敬愛和在藏品收集上的專注,希望藏友有償轉讓,藏友一時沒有答應。但我多次登門拜訪,屢屢委婉地表達我對涉及孫中山先生藏品的傾慕之情和歷史淵源,并且講明彼此之間雖然交往多年,但不必礙于朋友情面,如有意轉讓,該出多少錢雙方可以坐下來協商。藏友見我真心想收藏孫中山先生這幅墨寶,只好忍痛割愛,以合適的價格轉讓給我。從此,我便對兩幅墨寶視若拱璧,一有時間便拿出來品味鑒賞,還請來訪的朋友共同欣賞揣摩,看得愈久,愛之愈深,總覺得自己仿佛就站在偉人身旁,親耳聆聽他的教誨,親身感受到他慷慨陳述革命精神的宏偉氣魄。
這兩幅墨寶都是以榜書形式書成。作為書法家的孫中山,其藝術亦自成體格。從“天下為公”、“風動四方”榜書及“賣報館”行書手札等作品看,他對顏真卿、蘇東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頗具造詣的。兩幅墨寶無度運用濃墨重筆,中鋒揮運中融以魏碑寬博雄渾之神采,氣度軒昂中可窺作者之博大胸懷。從結構看,博寬,大度,氣勢恢宏。從用筆看,同樣是濃墨重筆,有風檣陣馬之勢;既有顏字的圓潤厚重,又有魏碑的雄健豪邁,“氣韻”與“氣勢”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統一。這正如郭沫若在《魯迅詩稿序》中所說:“所遺手跡自成風格,融冶篆隸于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樸實而不拘擎,灑脫而有法度,遠逾宋唐,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因人而寶也。”
從榜書“天下為公”看,孫中山始終不渝大力提倡“一心為公”和以解救普天之下的勞苦大眾為己任的思想,不僅將它作為終生為之奮斗的崇高理想,還以書法形式展示給眾人,以倡導心懷天下的革命理想和“以效勞天下大眾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其右上方題有“效魯兄正”四字款額,大有來頭。“效魯”是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時期的好友秦毓鎏的號。秦毓鎏(1880~1937)又名念萱,字晃甫,號效魯,晚號天徒、坐忘,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江蘇無錫人,早年曾入東林書院,光緒二十四年考取上海南洋公學,后入南京水師學堂,次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科,在日本加入興中會,與張繼、蘇曼殊等組織“青年會”,提出以“民族主義”為宗旨,以“破壞主義”為目的,宣傳革命思想。1904年2月15日,秘密革命團體華興會在長沙正式成立。會上推黃興為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秦毓鎏為副會長,會員500余人。口號是“驅除韃虜,復興中華 ”,和“同心撲滿,當面算清”,后又至安徽、廣西等地從事革命活動。國民黨發起反袁二次革命,秦毓鎏被黃興任命為江蘇籌餉處處長。他帶人回無錫逐走縣知事嚴偉,自任縣知事。辛亥革命,光復無錫,他任錫金軍政分府總理,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兼南京總統府秘書,與孫中山先生過從甚密。
二次革命失敗后,因反對袁世凱被捕,以“附和內亂”罪判刑9年,關押于蘇州陸軍監獄。在獄中他研讀《莊子》,著成《讀莊窮年錄》兩卷。民國五年10月,經孫中山等救助出獄。民國二年(1913年)、民國十六年(1927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多次出任無錫縣長,民國七年任無錫路橋工程局局長,主持通惠路的修筑。民國十一年又出任無錫商端口工程局局長。民國十三年國民黨改組,出任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執行委員。民國十四年4月5日,他發起舉行孫中山逝世追悼大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月5日病故。
孫中山的另一幅榜書“風動四方”,讀之亦讓人怦然心動。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告捷,革命火種迅即以燎原之勢燃遍全國。孫中山曾書寫行書斗方“四方風動”及榜書“風動四方”,以志紀念。兩幅墨寶盡管內容和意義大體相同,但從語勢的動感分析,“四方風動”雖然氣勢磅礴,卻有主觀感受、客觀描述的含意。而“風動四方”不僅有磅礴的氣勢,更增強了偉大的革命家竭力鼓動革命,揮斥方遒,誓將革命洪波推向全國的雄渾氣魄。“風動四方”這一題詞世代傳承,從蔣介石在于右任逝世時的褒揚令上所說的“德行醇厚,器量宏深。早與同盟,鼓吹革命。危身奮筆,風動四方……”可見一斑。
編輯/韓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