晗 亭
清華園,有蔥蘢竹樹,岡阜荷塘。建在滿目蒼綠、生機蓬勃中的高等學府,可謂得天獨厚。而大學校園里蘊含的歷史人文素質,同樣值得人們駐足矚目。2006年春天,我女兒、女婿帶著我和老伴,還有他們的女兒,三代人一道瞻拜了清華園。這里說“拜”,不用游、逛,實在因為觀光的物象,確令人回顧歷史,肅然起敬。建筑自然是物化的可視可觸的歷史,而清華大學這座百年學府,也成為中國20世紀的微縮圖。近些年來,校方特地在校園建設了一些紀念性的名家雕像,還有幾座紀念亭。紀念學者、詩人、民主斗士聞一多的聞亭,紀念朱自清先生、被“荷塘月色”映射的自清亭,建筑時間可能較早些,形制不算很大,但雋逸清雅,誠如亭主的高尚品格。而為紀念“文革”中罹難的吳晗所建的晗亭,選址在一塊較為寬闊的平臺上,視野大些,長方形的亭體和規整的設計,方基方柱,或許更富莊重肅穆的韻味。晗亭建造的時間可能更近些。這座亭之引人矚目,大概還有一點就是亭的題額,乃出自人民敬仰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偉人鄧小平親筆。
筆者下面習作的賦,了解吳晗事跡與精神,很得益于一篇新銳學者的文章,即李輝所撰,題目為《碑石——關于吳晗的隨感》。
晗亭賦
蔚蔚水木清華,杲杲大學百年。理工科技,人才濟濟;文史哲經,群星璀璨。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厚德載物,人格垂范。昔年詩人聞一多,橫眉對獨裁,拍案爭民主,暗夜喋血;不意吳晗遭浩劫,造反派逞兇,大革文化命,慘烈蒙難。
痛哉春晗,俊才早顯;矢志探史求鑒,幸逢恩師指點:宜補短并取長,攻明史舍秦漢。精研苦讀,終獲碩果,一書驚人:《朱元璋傳》。既熱贊草莽造反,終奪天下,又痛揭大興冤獄,血腥株連。
嗚呼,豈料時移勢易,八百年后人為浩劫,導致神州板蕩,整十春秋社稷動亂。福兮譽兮,《朱元璋傳》;禍兮毀兮,《海瑞罷官》。歷史堪嘆,前車之覆,后車不鑒,悲劇惡劇,屢屢重演。為文者終陷文字獄,編劇者竟擔綱主演。
舉國沉痛,一代精英,“耳順”殞命;骨鯁在喉,瘀血在胸,滿腔忠憤,慘斃牢中。幸矣哉,天不滅我中華,浩劫終歸噩夢。吁噫嘻,欣逢鼎革歲月,舉目海宴河清。忠魂舞長空,奇冤得雪,摯友蓋棺論,可碑可銘;曰賢俊吳晗“肝膽照人,才華煥發,豪放不羈,厚篤忠誠。”
親人暨師友,悼逝者,祈恒久紀念,精神變物質;細策劃,緬懷并直觀,倡議筑一亭。址擇水木清華,天賜佳境。貼近聞亭,能聆師友談笑,鴻儒詩聲。且更近自清荷塘月色,亦可享振寧拂柳春風。命名“晗亭”,猜誰題額賜筆?眾望所歸,首選當屬鄧公。其時“小平您好!”全民音猶在耳;敬感總設計師,體貼肺腑,欣然應命。“晗亭”二字,墨如其人,親切灑脫質樸;匾額青底,綠字絢然,盡射勁健銳精。自此美麗清華園,新增一景,當忻永逝者流芳,眾庶慰情。
瑰寶亭
二百多年前的明珠府第,一百多年前的攝政(醇)王府,近50年來先為宋慶齡寓所,現在是宋慶齡同志故居。我曾數次來這里瞻仰,也帶過后輩兩代人觀光。在向他們解釋為什么門額上有“同志”兩個字的時候,我只說,這位被尊為“國家名譽主席”的偉大女性,在逝世前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要求,得到黨中央批準,履行程序,追悼會上人們看到她身上覆蓋鮮紅的黨旗。直到前不久讀到一篇文章,我才感到有些歷史真相,需要“時間老人”憑適當的時空條件來揭示的。原來宋慶齡副主席很早就以特殊方式加入共產黨,成為起到極特殊極重大作用的秘密中共黨員。怎么特殊呢?原來批準她加入共產黨的機構是共產國際,當時也叫“第三國際”,而中國共產黨是它領導下的“東方局”的一個“支部”。當時“國際”的負責人是季來特洛夫。宋慶齡利用她的特殊身份與影響,為中國共產黨作出重大貢獻,包括把史沫特萊、斯諾和馬海德等人送往延安,使全世界了解共產黨進行的偉大事業。由于畢竟是在特殊年代,以特殊方式秘密加入共產黨的,從章程和手續上應該有正常的確認,所以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這位偉人,在臨終前的1981年5月14日,被正式接納為中共黨員。
我是從2011年第5期《縱橫》雜志的文章《秘密黨員宋慶齡》,第一次知道這項重大歷史軼事的。文章作者署名周幼馬。周幼馬是誰?馬海德的兒子。馬海德是美國共產黨員,醫生。1936年3月,宋慶齡應毛澤東的請求,設法將他秘密送到延安的。
知道了這樣的史實,我自然聯想到宋慶齡故居中的瑰寶亭,更知道“瑰寶”二字有多么重的分量。
瑰寶亭賦
京都后海,碧波瀅瀅,射映北岸,靜雅門庭。信步院內,石山曲徑。有松楠櫟楝,賞古木蔥蘢。綠蔭密掩,現主體建筑,風格構制,乃中西通融。當年故居寓室,辟作展覽大廳。
曾經侯門深似海,來歷且莫看輕:曾見證皇朝換代易姓,更目睹滿清興衰歷程。鼎盛時,御賜尚書府第;孕育詞壇巨擘,納蘭性德。衰敗際,偶做攝政王宅;抱出三歲溥儀,末代皇帝。此孩童為帝制畫上句號,終結滿清。
時移世易,乃普世之鐵律;滄海桑田,必舊棄而新生。二十世紀后篇,華堂易主,庭院有幸迎迓,偉大女性。
而今游者,步展廳仰瞻文物;影像實物,盡顯現歲月崢嶸。
主人出身南海名族,品格優異,負笈渡洋,勵志求知,術業專攻。胸襟高遠,幸遇革命先行者;東瀛結縭,獻身偉業矢終生。曾臨大險,冒炮火,挺身營救領袖。毅然鎮定,沖硝煙,安全抵達“永豐”。并肩十載,同仇敵愾,鞠躬盡瘁;承繼遺志,“天下為公”,身體力行。橫眉冷對,痛責專制誤國者;國難當頭,組建自由大同盟。敵寇入侵,仁人受害,曾發起“入獄運動”, 宣言鐵骨錚錚:“愛國若無罪,立即釋放‘七君子’;愛國倘有罪,我等愿入獄服刑!”助記者斯諾,沖破封鎖,首訪“圣地”;刊《西行漫記》,舉世驚悉,照耀紅星。
天翻地覆,萬家樂奏,曾親蒞開國大典;心系未來,傾情建設,更關愛少年兒童。晚歲不期,罹神州浩劫;人神束手,極力撫護孤幼。天助中華,撥云見日,終睹法懲“四兇”,與民同慶。居京一十八載,丹心可鑒,青史彪炳。大師羅曼·羅蘭,贊嘆有語,堪鐫堪銘:曰:“有秀慧之氣,香滿全球,稱鮮艷花朵;更雄獅剛毅,沖破羅網,乃巾幗英雄!”
一生品格,光風霽月;偉人周恩來一語論定,稱“國之瑰寶”。百歲誕辰,筑亭紀念,大師趙樸初揮筆題額,恒存瑰寶亭。秀亭圓頂雙層,故居西阜矗立,氣韻生動,端麗雍容。倘問:亭者何可擬?答曰:大呂黃鐘。凌霄震響,舉世聆聽:瑰寶亭主,名宋慶齡。
編輯/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