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認為,食品色素僅僅是改變顏色,只有“悅目”的作用,但事實并非如此。人們吃飯,“好吃”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而食物的顏色,會改變人們對味覺的體驗。對于食品來說,原料的不同會導致成品的顏色略有不同。如果是家庭自制或者餐館現做的食品,這樣的不同也不會有大問題;而在加工食品中,就難以讓人接受——同種食物昨天買的跟今天買的肉眼就能看出不同,多數消費者難免懷疑產品的質量。
如此一來,用食品色素來增加食物的吸引力、實現食品的標準化也就成了常規的操作。在大規模工業生產中,用蔬菜汁來染色那樣的“傳統智慧”難堪大用,即使是提純的“天然色素”用起來也困難不少。首先,天然色素制取成本高,自然也就價格不菲;其次,天然色素往往不夠穩定,在食品的加工和保存過程中容易褪色。
在成本和穩定性上,合成色素顯然具有巨大的優勢。但是跟任何“非天然”的食品成分一樣,這些從石油產品制造而來的東西,在安全性上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在美國,合成色素的管理比其他的食品添加劑更加嚴格。目前,美國只有9種合成色素可以用在食品中,其中一種只能用在水果皮上。這些色素的安全標準的制定,是通過喂給動物不同的量,找出沒有任何異常的最大劑量,把這個劑量的1%作為人體的安全上限。然后根據這個安全上限,以及人們每天可能攝入某種食物的最大量,來確定這種食物中允許使用的最大量。
一般而言,這樣制定的安全標準還是相當謹慎的。不過,人跟動物畢竟不同,不確定性依然存在。1970年代,有一位兒科醫生宣稱,兒童的行為與食品色素的攝入有關。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審查了當時的科學文獻,認為合成色素可能對某些兒童有不良影響,但是證據不充分。
當科學研究仍在與證據“糾纏”時,美國的一個消費者權益組織于2008年提請FDA禁止將那8種合成色素加入食品中,并提請在FDA做出最后的禁用決定之前,要求使用者加上類似歐洲的警告標注。然而,FDA拒絕了這一要求,申明按照美國的現行法律,無權僅僅因為消費者的“民意”來做決策。是否禁用或警告信息,必須建立在科學證據的基礎上。
可以說,在如何管理合成食品色素的問題上,科學證據和消費者的要求發生了沖突。在歐洲,消費者的“民意”占了上風;而在美國,主管部門認為科學證據比“民意”更重要。
在中國,這幾種色素是允許使用的。美國對于人們的合成色素攝入量進行過評估,結論是即使攝入量達到全民平均值的10倍,也還是大大低于安全上限。考慮到中國人群中食用加工食品的量大大少于美國,可能攝入量距離超標也還比較遠。但是,色素的生產是否嚴格執行了生產規范、最終產品是否合格,是中國的食品色素更加值得關注的問題。
考慮到孩子們需要比成人更高的安全系數,對于兒童食品采取更加保守、更加謹慎的態度是應該的。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享受“本色食品”,減少對加工食品的依賴,尤其是抵御各種零食的誘惑,是父母們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