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10年全國有機食品生產企業共有1202家,生產有機食品5598種,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長。但由于有機食品生產、認證及監管等方面不規范、不完善,導致有機產業名不副實,經營產業良莠不齊,媒體頻頻曝光造假有機食品,昂貴的有機食品遭遇信任危機。安全的有機時代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有機食品處于食品安全“金字塔”的頂端
你是不是覺得現在的蔬菜沒有以前好吃了,鍋里的米飯也沒有以前那樣噴香可口了?植物的生長依賴于大自然給予的陽光、種子、土壤、水和空氣,今天的農業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在農作物產量和外形上取得很大改善和進步,如轉基因技術使農作物產量越來越高、抗病抗蟲性也越來越強、果形色澤也越來越好看,催熟劑迎合市場的品鮮需求使植物生長周期越來越短。城市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使植物賴以生存的周遭環境越來越污濁……
記者進行市場走訪,問到何為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消費者往往一知半解,得到的回答也都大同小異:“價格比普通食品高”、“綠色、環保、有營養”、“包裝上有印有‘有機’二字”……這些回答是否正確呢?
喬勇進博士介紹,我國的認證食品分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三大類,有機食品屬于安全度最高的食品,處于食品安全“金字塔”的頂端。
“無公害農產品”是最基本的食用農產品生產要求,就是滿足人類“營養衛生”的消費需求,無公害農產品應該是當前及今后的食用農產品的主導消費。
“綠色食品”是我國政府主推的農產品認證標準,分為A級和AA級兩個等級,AA級的生產標準比A級更為嚴格,基本等同于有機食品的標準。大多數消費者對綠色食品不陌生,在綠色食品的生產過程中,被嚴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不允許使用化肥、農藥、添加劑和其他有害于環境的物質。而且,從農業種植、畜禽養殖、食品加工都要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要求及規范進行,經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機構認證,外觀包裝也需要有明確的標識。
如果你認為綠色食品已是嚴格,那么“有機食品”認證標準則更為嚴苛,要求生產或種植過程中禁止使用任何農藥、化肥、激素等化學物質,不使用基因控制技術,對土壤、空氣和水源等均有嚴格的要求。
土壤、空氣、陽光、水源,一個都不能少
在普通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化學物質會融入土壤或地下水中,有些難以降解的化學物質在自然狀態下可能殘留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如有些有機磷類殺菌殺蟲劑可以殘留30~40年之久。因此,有機農作物在栽種前,必須進行嚴格的土壤、地下及灌溉用水、空氣檢測,而且還要確保連續3年未施用過違禁物質。如果以前這里種植過非有機的蔬菜,則要進行3年的轉換種植,并經過連續3年的檢測,達標后才可種植有機農產品。
在有機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要求施用的是有機肥,包括天然的枯枝落葉、人畜糞便。由于不能使用除草劑、殺蟲劑等人工合成農藥,勢必投入更多的人力來進行雜草清除和病蟲害的防治。對此,喬勇進指出,農業病蟲害防治要求“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但目前我們普通農業往往存在“重治輕防”,而有機農業由于用藥安全限制,則必須重在預防,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病蟲害帶來的減產后果。
上海中澤有機食品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施力勤介紹了他們的種植方式:“每收割一批有機農作物后,需要將土地自然晾曬3~4個月,然后翻土、施堆肥,讓土地得到休息,增加土壤肥力。陽光是最好的天然殺蟲劑,我們種植的有機作物分布密度較低,讓植物更容易獲得陽光,人也方便進去捉蟲。這樣既避免使用農藥,也能減少蟲害?!?/p>
“有機的要求是很高的?!笔┝η谡f:“除了土壤和肥料,優良的空氣和潔凈的水源也是保證有機農產品安全的必要條件。上海屬于空氣質量不是很好的城市之一,馬路上的車輛時常蒙著一層夾著油污的灰,這種環境下種出來的蔬菜肯定不是有機蔬菜。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將有機種植基地設在風景秀麗、遠離城鎮喧囂的浙江省仙居縣。
此外,我國許多城市水源都不符合二類水的標準,因此許多種植地都很難達到有機農產品的種植標準。有機農作物在原生態土壤、富含負離子的空氣、幾乎可以直接飲用的水源的環境滋養下,不僅安全性有保證,而且爽口味美、營養豐富。黑龍江五常大米之所以全國聞名,一是因為大米品種好,東北日照充足,地里的蟲比南方少,二是因為五常是全國三片黑土地之一,土壤肥沃,空氣不受污染。天時地利造就出口感香糯,顆粒晶瑩飽滿,揭鍋后滿屋飯香的五常有機大米?!?/p>
有機食品,貴得有道理
在上海久光、城市超市等高端超市,一盒200多克的有機草莓售價20多元,就連“菜花甜媽”送你的蔥,一旦打上“有機”的標記,幾根也要賣到五六元。消費者不禁會問,同樣都是蔥,為啥和“有機”搭上關系身價就暴漲呢?
對此,喬勇進解釋,有機食品,貴有貴的道理。
首先是產量低。少了化學肥料、農藥、生長激素、轉基因技術這些“先進武器”的幫助,有機作物產量勢必低于普通栽培模式,物以稀為貴,有機農產品有限的產量自然需要高的市場價格。
其次是投入高。有機農產品生產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上都遠遠高于普通栽培。施力勤認為,要讓農產品符合“有機”二字,就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種植流程,精挑細選出品質優良的種子,經過自然的耕種,生產周期勢必更長。而且,有機作物的種植依賴于純凈的環境,要保證對環境資源的保護,不能因利而無限擴張,要注重可持續發展。
在有機食品這個大家族里,有機農產品只是一部分,這些有機農產品原料更進一步加工得到的多種有機食品,比如有機大米、有機果汁、有機茶葉、有機咖啡等,這些都是在達到一定標準的情況下按規范生產出的。這些標準極為嚴格,甚至苛刻。因此,在全球農業工業化和生物工程化的大浪潮下,想要找到在純凈有機條件下生產出來的產品難之又難,其成本之高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有機食品是否比普通食品營養更豐富呢?很多消費者都認為“價高則質優,有機的食品營養肯定更豐富了?!眴逃逻M指出,有機農產品給消費者的核心理念就是“安全”,營養價值高低并不是它的認證目標。關于有機食品是否比普通更有營養的爭論由來已久。英國倫敦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回顧了過去50多年發表的50 000多篇食品營養學論文,仔細對照有機方式與普通方式生產的食品中的營養成分后發現,兩者在營養素方面的區別微小。但是,該研究并沒有考慮有機食品中無農藥殘留等安全性指標。
雖然有機果蔬在營養價值上沒有比普通果蔬高出多少,但目前市場上有機果蔬的口感、香氣或許更佳,這是因為目前我們消費的多數農產品都存在化學肥料過量使用問題,再加上反季節蔬菜的設施栽培,往往存在旺長而營養不足,這些農產品采后也容易腐爛變質。
總體來講,在真正純凈的種植環境下出產的有機農產品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對人體健康也更加有利。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有機耕種方式對土壤及整個環境也會起到保護作用,是一種可持續資源利用。
有機食品認證間的迷霧繚繞
正因為有機食品高價有理,普通人肉眼很難分辨真假,再加上我國的有機認證制度不完善,讓不法商人鉆了空子,擾亂了有機食品市場。最終,消費者對所有有機食品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導致有機食品發展受阻。
企業要想將自己的產品作為有機食品銷售,必須通過有機認證。
然而有機食品認證的高標準使得有機食品數量并不多。然而,龐大的市場需求與小規模供給之間存在矛盾,使得一時間“李鬼”層出不窮。有的企業繞過認證干脆自己偽造證書;有的企業取得認證后,超期或超范圍使用。
截至2011年11月,我國有機認證機構有24家之多,他們既是生產企業能否通過的監督者,又是向其收取費用的利益共同體,導致認證缺乏可信度。
對于有機監管上的缺陷,喬勇進認為,“我國的有機食品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難免存在漏洞。現有的認證情況基本上是前期認證比較嚴格,后期監管則相對較弱,這些都為假貨泛濫埋下禍根。誰來監管這些認證機構,保證其各司其職,也是有機食品認證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在工作中經常碰到一些有實力的農業企業老板,張口就是要生產有機食品,綠色和無公害更是不在話下,其實有機食品不是想生產就能生產的,更不是豪言壯語就能“有機”的,這說明有機食品發展存在誤區。
有機食品屬于奢侈品
有機食品似乎可以滿足消費者對安全的需求,但其昂貴的價格首先使一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另一部分消費者也不愿在真假難辨的有機食品市場中花高價買張假標簽。
那么,消費者和高品質的有機食品之間真的隔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嗎?
“我們的有機農產品生產周期長、產量有限,這決定了產品不能送往超市、賣場,消費者只能通過電話、網絡訂購?!笔┝η谡f,“我們的有機五常大米每斤25元,富貴桃花雞每只120元,目前只能定位于高端人群。如果這一人群數量大于產量,可能就要通過漲價的方式來控制了?!?/p>
每個人都希望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但相對于龐大的消費人群,無論從價格上還是數量上,真正的有機食品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目前仍是奢侈品。
關于有機食品的消費提示
有機雞、有機雞蛋都是“大忽悠”
上海中澤有機食品有限公司在浙江仙居桃樹林中放養的“富貴桃花雞”是三黃雞中的上等雞種,每只雞的生長周期為一年。施力勤夸贊這些桃花雞“聰明、有活力”?!懊刻煸缟?點多雞就跑出雞舍覓食,有些甚至飛上低矮的樹枝,比普通飼養的雞多了許多運動量,因而肉質緊實,難怪品嘗過的消費者都難忘其美味,尤其是鮮美的湯汁。唯一讓飼養員感到頭痛的是桃花雞到處下蛋的習慣,必須仔細查看才不會遺漏。”
那么,這些桃花雞能稱得上“有機雞”嗎?
“世界上并不存在‘有機雞’,更不會有‘有機雞蛋’,因為原生態放養的雞四處覓食,每只雞吃的食物都不會相同,當然也不能保證所吃的食物都是有機的,消費者千萬不要掉入圈套?!笔┝η谡f到,“不少消費者認為蛋黃越黃,營養價值越高。其實不然,蛋黃的顏色與雞種、飼料有關,而不是營養價值高低的判斷標準?!?/p>
好看的蔬菜并不一定好
如果你還認為賣相好的蔬菜一定是好蔬菜,那就錯了。記者走訪了一個農場發現,一根枝條上長出來的番茄都是一樣大小,整整齊齊地排列在枝條兩端。如此的高科技產物令人望而生畏,已不是一個滋味平平的問題。
喬勇進談到,單從農作物的外觀上很難辨別有機農產品,但不建議消費者選擇表面太光鮮、完美的“有機”蔬菜。
對于消費者“以貌取菜”的心態,施力勤也感到無奈:“有的消費者說我們送上門的有機蔬菜看上去是蔫蔫的,來電詢問是不是不新鮮。事實正好相反,只有新鮮的蔬菜才會如此。農家有‘地氣’之說,植物離開土壤就斷了‘地氣’,得不到水分滋養很快就會發蔫。一些商家會在果蔬上噴灑色素、激素,令蔬菜碧綠挺括,其實是誤導消費者,損害了消費者的健康?!?如何選擇有機食品
目前市場上經過認證的有機食品主要為有機農作物產品(糧食、水果、蔬菜等)、有機茶產品、有機食用菌產品等。
喬勇進指出,如果想購買有機食品,盡可能選擇規模大而有影響力的有機食品生產企業,因為大型名牌企業更加注重品牌價值,管理更加規范,而不會為一點小利而去冒險。小企業處于競爭環境則往往自我約束力弱,急功近利在所難免。同時,有機認證機構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小型認證機構也存在為眼前利潤而監管不嚴,有些甚至拿錢放魚,最后是欺騙消費者,危害社會。
因此,作為消費者還是需要一些基本的選擇常識,選擇大農業生產企業生產和大型認證機構認證的有機食品,這些有機產品可靠性高,也避免花冤枉錢。此外,盡量選擇當季的有機蔬菜,也就是時令蔬菜,反季節栽培或設施栽培的蔬菜則安全性容易存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