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癌友出書啦
【主持人】 何教授好,歡迎參加這期節目!
【何教授】 你好!首先給大家介紹位新朋友及她的大作。
于春霞,大連優秀的處級女干部,2009年底被確診為晚期卵巢癌,術后復發,肝轉移,化療后卵巢癌的特異性指標(CA125)只升不降,只能放棄化療。2010年8月初家人陪她到上海治療。在病友榜樣力量的鼓勵下,在家人的細心關愛下,她順利接受了我們的中醫藥治療方案,并配合積極的自我調整,一步步走了出來!而在走出心身的困境過程中,努力寫自我傳記也是重要方法之一。至少,讓她的心境安寧了!
經常有患者要求我就卵巢癌講些東西,我也一直有這個想法。近期,正值于春霞女士的自傳體著作——《活著,努力地綻放》正式出版。她的親身經歷很能給人以啟示與力量。我想,我作為一個醫生,講得再多,再好,只是一個消防員的角色,畢竟不是當事人,遠遠不如經歷者來得直接、感人!一個真實的故事,勝過一打理論!故我建議各位患友,尤其是卵巢癌患友,把這書好好看看!精神糧食有時勝過藥物!
化療遭遇“綿紗掌”
【主持人】 說起卵巢癌,倒是讓我聯想起了乳腺癌,其發病往往和過大的精神生活壓力和爭強好勝的個性有關。
【何教授】 卵巢癌患者發病前的個性特征,類似于乳腺癌,卻并不那么典型。然而,一旦確診經歷了治療以后,卵巢癌患者臨床卻常常表現出比較鮮明的心理特點:焦慮、困惑與無奈,不知“路在何方”常是其癥結所在,部分患者因此滋生嚴重的抑郁。此外,化療引起脫發,這對女患者的愛美心理是一個沉重打擊。
卵巢癌,特別是漿液性、黏液性卵巢癌,在以往臨床治療中,主要依賴于手術后的化療。但本類癌細胞組織“生性”比較纏綿、黏膩。化療對它來說就像是拍皮球,掌擊海綿——打下去,球低了,海綿縮了;一松手,球即反彈,海綿復原。臨床上許多卵巢癌患者就處在這種境地:化療已做了十幾次、二十次了,每做一次Ca-125指標(一種較能反映卵巢癌細胞活性的指標)下去一些,甚至可達正常;但一停藥,不久便緩慢或快速反彈。患者身體還有本錢,化療幾次尚屬無妨,但經歷不斷化療打擊后,體質急劇惡化,白細胞、肝功能等也越來越差。許多患者因此而眼前一片漆黑、迷惘,不知下一步該怎么樣?路在何方?陷入了極度焦慮、困惑與無奈狀態,抑郁亦油然而生。這些,又反過來惡化了患者的心身狀態,使得化療效果日差,下一步治療難以為繼!
綜合干預,摸著石頭過河
【主持人】 對于卵巢癌患者臨床常見的這類心理偏差,如何積極加以干預、糾治呢?此時,通常的說服、疏導、支持,常無濟于事,因為患者陷入了現實的泥潭之中——不掙扎慢慢陷下去;無益的掙扎,陷得更快。
【何教授】 受《黃帝內經·靈樞·師傳》之啟發,我們遵循:“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開之以其所苦,導之以其所便”的原則,從綜合的角度加以心身干預。
首先,告訴她陷入困境的原因:一是分析這種癌組織的本身特點——纏綿、黏膩,生物活性不很活躍,卻很頑強;二是指出原先的失誤(告之以其敗)——原本只依賴于化療打擊一種途徑,等于沼澤地里的拼命掙扎,耗盡體力后仍是絕路一條。三是幫助分析她的出路何在(語之以其善)。我們的經驗是:換一種應對模式,不一定要死盯著Ca-125指標不放,先以中醫藥調治為主,改善全身體能,有效減停癌組織生長速度;必要時補用幾次化療——化療僅類似于高速公路車速太快,踩踩點剎車而已,而不是一腳踩到底。因為卵巢癌組織學有纏綿、頑固的特點,故大中醫、小化療(即對上述治療思路物概括)是最佳應對模式,摸著石子過河。四是采取疏導、支持、保證等心理療法和中西醫藥物治療,幫助患者改善諸如潮紅、盜汗、失眠、乏力、白細胞低下,肝功能損傷等不適或障礙。這些就是“開之以其所便,守之以其所苦”。從我們的經驗來看,如此糾治,還真的“惡有不聽者乎?”(《靈樞·師傳》)很少有患者不接受的。大多數卵巢癌患者可由此而在迷惘中找到出路,走出困境,很多人借此思路而控制了卵巢癌這一頑疾。
要有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何教授】 對于卵巢癌患者來說,治療過程常是漫長而較曲折的。
由于卵巢癌的生物學特性,因此,即便有效控制了,穩定了多年,也必須加強心理和行為教育。要讓患者知曉:控制了本病實屬不易,但誘使復發卻易如反掌。過度疲勞、重大心理及情緒應激,情感挫折,以及飲食中的過量高脂、高蛋白飲食,特別是某些富含雌激素的傳統營養品、補品的攝入,都可以是誘起復發的原因,必須慎之又慎。
心理呵護與指導干預也同樣是持久而不斷進行的。臨床上必須針對患者新出現的心理問題,采取相應的綜合措施及時加以糾治。
重拾愛好,安放好心靈
【何教授】 在克服焦慮、困惑、無奈,甚至抑郁等心理問題過程中,調整、安放好卵巢癌患者的心靈,實屬事半功倍。下面我引用于春霞女士《活著,努力地綻放》書中的一段,希望給大家以啟發:
我把自己的每日生活安排得很充實,看書、看報、聽音樂、彈鋼琴、散步,除此之外,我開始寫作……我把部分文稿發給好友,她和丈夫都在沈陽的一所大學教書,我們有近20年的交情了。她讀過文稿后,異常欣喜,即發短信給我:“寫的太棒了!我向你鞠躬學習!把它放在網上吧,使更多的人受教育,受啟發。期待著下文哦,但是別累著!”
看到大學中文老師如此贊美我的文章,自己就像一個學童受到老師表揚似的激動不已,身體增添了無窮的力量,只要身上舒服一點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腦。
聚精會神地寫作,常常使我忘記了像“課程表”一樣的喝水、吃藥、吃煮熟的果醬……。“你是不是又把你工作上的勁兒用到寫書上了。”丈夫生氣了,臉拉的老長,像訓兵一樣訓我。我總是笑嘻嘻地對付他的責怪,態度也特誠懇。等到他上班走人了,我還是我。
我有一個心思跟好友說過,“我爭取把第一稿寫出來,如果我死了,拜托你修改出版,了我心愿;如果第一稿寫出來后,我人還活著,那還是由我修改。”這個心愿,我甚至對丈夫也從未表露過,所以他怎能理解我“犯傻”呢?
從寫作中,我得到患病后從未有過的愉悅。寫作,讓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我還是個有用之人。
【何教授】 古希臘哲學家彼亞斯說:“一個不能承受不幸的人是真正不幸的!”文中主人公于春霞的實例再次印證了,自我及親人的鼓勵和關愛,是戰勝癌癥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與“纏綿”的卵巢癌病魔作斗爭,沒有正確的思路與堅韌的毅力都不行。春霞女士正是借助寫作,寫下自己的心旅路程而撫平自己的忐忑不安,堅定自己的信念,走出困境的。愿更多的患友從中獲取教益,安撫好自己,爭取活著,努力的綻放!
【主持人】 何教授說的真好,我們編輯部全體同仁為春霞的故事而感動、而高興!我們的欄目開辦兩年多了,很多患友在此受益,看到了希望,這是我們最大的愿望,最后,祝愿朋友們在新的一年峰回路轉,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