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的增大,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發病率呈“雙高”趨勢。此外,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還常常如影隨形,一方面,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往往容易并發精神疾病,最常見的是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另一方面,抑郁障礙也是誘發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專家提醒,出現這種情況,應看“雙心門診”。
心梗患者易得焦慮癥
心血管內科專家介紹,在心血管疾病中,有不少病人平時看起來挺健康,但突然發病暈倒,被診斷為心臟病。由于打擊來得太快,很多人心理上難以接受,加上對疾病了解不夠,容易出現恐懼、失眠癥狀,患上焦慮癥,而他們心理方面的問題又會反過來影響到心臟病的康復。
專家舉例,有一位70歲左右的阿婆,平時身體很硬朗,不料有一天突然出現心慌胸悶的情況,阿婆的子女趕緊把她送到醫院急診科,不久被確診為急性心梗,醫生為她做了介入手術,放了兩個支架。手術很成功,阿婆恢復得也很快,可身體雖然沒事了,阿婆的心病卻一天天加重。“支架掉出來怎么辦?支架會不會生銹?會不會跑到我的大腦中去?”阿婆整天纏著醫生,一會兒擔心這個,一會兒擔心那個。而不管醫生給她講了多少遍,告訴她支架材料很特殊,不會生銹也不會跑到大腦中,但阿婆始終放心不下。此外,對于醫生開的藥物,阿婆也是一百個不放心,一看到說明書上的副作用,她就害怕得不行。
“一般的病人15分鐘就看完了,她一進診室就要耗兩個小時,其他病人噓她,她都不肯出去。”專家說,每次看病,阿婆還會帶個筆記本,把醫生的話記下來,再帶回家仔細研究,比小學生都認真,漸漸地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而由于整晚睡不著,阿婆的血壓波動很大,像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弄得醫生都不知怎么給她用藥。
后來,醫生們發現,阿婆是患了焦慮癥。怎么緩解她的焦慮呢?醫生們找來幾個也做過同樣手術的病人,讓他們給阿婆現身說法。此外,在給阿婆的藥中,還專門加了抗焦慮的藥物。一個多月后,阿婆的情緒終于平靜下來,兩種“心病”都有了明顯好轉。
情緒低落或是心血管病前兆
有些心理問題的根源其實在于心血管病。專家舉例,有一位40多歲王女士近來心情很差,每次情緒低落的時候,她就會覺得好像什么都在故意和她作對,從老公、孩子甚至鐘愛的寵物狗,她都覺得看不順眼。此外,王女士是公司的部門經理,一貫落落大方,可這幾個月來,她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愿見人,有時恨不得挖個地洞把自己藏到里面。王女士的老公覺得她可能出現心理問題,就讓她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給王女士量了血壓,這才發現,原來王女士已經患上早期高血壓,只是她不知道而已。平時她的血壓還算正常,但情緒一來,血壓就會“蹭”地一下升得老高。
專家指出,王女士的情緒問題,與早期高血壓的發病也不無關系。正是因為患了早期高血壓,她才會比以前更經常地出現心慌、頭暈、頭痛、心煩等癥狀。早期高血壓雖然不嚴重,但如果不加干預,會越來越厲害,而及時治療則可防止病情加重,保護各臟器功能,也可有效避免出現心力衰竭、腎衰竭、腦血管意外等并發癥。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吳同果說,有些患者既有心理問題,又有心血管問題,但表現卻不一樣,有的以前者癥狀為主,有的以后者癥狀為主,這種時候就需要醫生小心甄別,看到底是心血管病引起了心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引發心血管病。身心同治,才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