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是江西省贛州市的俗稱。那里有一方山水,青山嵯峨,麗水旖旎;那里有一片熱土,民風淳樸,風情獨特。那里的人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犧牲與貢獻。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對贛南老區經濟發展歷來十分重視,從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特別是“十一五”扶貧開發以來,贛州有8個國定扶貧開發重點縣、1047個扶貧重點村列入了重點扶持,全市貧困面貌得到了較大改善。贛州市扶貧開發如強勁的東風,吹進千萬戶貧困百姓家中。
隨著贛南蘇區發展振興拉開序幕,贛州市扶貧和移民工作再一次引起廣泛矚目,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該市新一輪扶貧開發的更多期待。贛州市扶貧和移民辦主任洪明稱:
“機遇前所未有,使命無上光榮。我們倍加珍惜機遇的歷史性惠顧。”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時節,本刊記者奔赴贛州,感受贛南扶貧和移民工作大開放、大發展的春天。
高位推動落實政策促贛南加快發展
贛州市是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之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8個占全省的38%,連片特困地區縣市11個占全省的65%;國定貧困村465個占全省的38.8%,省級扶持貧困村1119個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35%。重點縣、片區縣、貧困村數量之多,就地級市而言,在全國來講也不多見。
初入贛州市扶貧和移民辦樓,別致的專題宣傳欄映入記者眼簾,細看下來,宣傳欄里每一個文字、每一幅圖片都彰顯出贛州市濃郁的扶貧工作氛圍。
洪明告訴記者,贛州市領導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當前正舉全市之力推進贛南蘇區發展振興。今年2月16日,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史文清,贛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冷新生等一行赴國務院扶貧辦就贛南蘇區發展振興進行座談對接。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范小建召集了國務院扶貧辦行政人事司、國際合作和社會扶貧司、開發指導司、規劃財務司等4個司長召開座談聽取匯報。范小建對贛州扶貧開發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和積累的經驗予以充分肯定,他并稱,進一步加大對老區的扶持力度是黨中央的要求,也是每一個扶貧人的責任。對于國家發改委牽頭編制的中央蘇區發展振興規劃和中央支持贛南蘇區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國務院扶貧辦將采取積極態度,堅決支持。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僅去年底至今年初,短短3個月內,在省市領導的帶領下,洪明六次赴國務院扶貧辦匯報工作,多次到省扶貧和移民辦匯報工作,及時反映贛南蘇區發展狀況和蘇區人民的真切愿望,爭取上級支持,成效明顯。在確保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保留的基礎上,贛縣、上猶、安遠、寧都、于都、興國、會昌、尋烏、石城、瑞金、南康等11個縣(市)被確定為羅霄山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對象,約占全省17個縣(市)總數的65%。全市15個縣(市)被納入全省重點幫扶縣(市),占全省總數的近40%。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項目試點縣首次落戶贛州市,興國縣10個貧困村獲得1500萬元資金支持。全省僅有的2個國家科技扶貧綜合試點項目分別落戶興國縣、寧都縣。三峽自主外遷移民遺留問題處置工作引起上級高度重視,多項扶持政策得到落實。
洪明說,下一步的關鍵是如何把這些好的政策落到實處,不走樣,不變形。身為扶貧人,就是要抓住歷史機遇,積極作為、主動作為,要拿出“日行千里不言其路之遙,夜躍八百不語其道之艱”的精神,讓貧困地區老百姓過上好的生活。
扶貧先扶智讓農民沐浴“雨露”“陽光”
扶貧先扶智,在贛州市扶貧和移民辦副主任羅開蓮的介紹下,南康市成為記者此行第一站。南康是羅霄山連片特困地區縣(市)之一。2011年,南康全面實施“雨露計劃”,不斷加強以提高勞動者技能為中心的各類培訓,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農民工進行培訓,對培訓的農民工采取“外輸內轉”的辦法,最大限度內讓農民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或自主創業。
“想學有去處、自由選工種,培訓不要錢、生活有補貼,合格發證書、保障薦就業,人人長技能、家家增收入。”這是南康市農民學院辦學實踐的真實寫照。
“不用花一分錢就能學到技術找到工作,還給生活補貼,這樣的好事哪兒也不多見啊,我們真是有福氣!”在南康市農民學院,許多前來參加培訓的村民們樂呵呵地對記者說。據介紹,這個充滿活力的農民學院圍繞本市主導產業,開設了29個培訓工種,每年將有近10萬名農民在農民學院,受到免費的技術技能培訓和就業推薦等“一站式服務”。
同樣,坐落在山區的安遠縣是一個不通國道、鐵路、水路等“三不通”的山區農業縣,經濟基礎薄弱,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多,農民沒有穩定的生活來源,生活水平較低。為了改變貧困面貌,該縣圍繞“轉移一人,脫貧一家,致富一方”的工作目標,認真抓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一些貧困農民通過轉移就業,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通過培訓轉移4400多戶貧困戶勞動力走上了就業之路。安遠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是省級勞動力培訓基地。2005年以來,舉辦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班80多期,免費培訓貧困勞動力4500多人,轉移就業4400多人,轉移就業率達98%,
正如安遠縣扶貧和移民辦主任黃鏡明所說,對參加培訓的農民來說,參加培訓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通過培訓,使參加培訓的農民掌握一兩門求生的技能,才能給他們兜底式的保障。
發展產業變“輸血”為“造血”
一個對大多數農民來說顯得親切的術語——“產業扶貧”,近年來在贛州各地迅速躥紅,牽動各方神經。
2011年,贛州市圍繞扶貧產業發展,扎實開展扶貧貸款貼息試點、貧困村村級互助資金試點等工作。全市共投入扶貧貼息資金719萬元、村級互助資金375萬元,有力促進了扶貧龍頭企業和貧困農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
贛縣江口樟木移民新村立足村有制作蠟芯的傳統工藝,引進現代工藝,以機器代替手工,組建蠟芯產業協會,采取“統一進購原料、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組織收購、統一銷售、統一拓展市場、分戶安排生產”的模式發展蠟芯產業。目前,樟木移民新村有蠟芯協會成員150人,僅生產蠟芯戶均年收入達3萬余元。該村逐步成為實施配套、功能完善、社區服務、民主管理、產業發展、環境優美、鄰里和睦的移民新村。
上猶縣社溪鎮沙煅村,曾經是一個一提起就讓人搖頭嘆息的地方,是上猶縣三大片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區之一。過去,這里每到五六月份就水災頻發,嚴重影響農民收成;到了七八月份又缺水干旱,導致晚稻無法按時栽種。當地干部戲稱該村為貧困村里的“戰斗機”。
該縣扶貧和移民辦主任伍煒東介紹,為了改變貧困面貌,縣扶貧和移民辦采購了10萬株桂花苗木,發放給貧困戶以及有條件、有意愿種植的老黨員,讓他們在門前屋后、田間地頭、撂荒地、山林地種植。讓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走出一條科學、持久的產業致富之路。同時該辦還把這項活動與“三送”工作相結合,讓“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全覆蓋常態化。
采訪中,沙煅村村民開心地告訴記者,自實施萬畝桂花苗木基地建設以來,村里旱澇由天的局面不復存在,村民們不用出去打工,可以在家門口做事,收入還比以前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場春雨過后,記者在沙圾萬畝桂花苗木基地,只見村道兩旁、農家房前屋后、山上處處栽滿了桂花樹,與漂亮的小洋樓、金黃的稻穗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幅令人賞心悅目的山水田園畫卷。一顆顆樹木,無不寄寓著百姓沉甸甸的希望。
新村新貌勾勒移民新生活
土石,是南康市朱坊鄉一個并不起眼的村莊。然而,此次土石之行,不禁讓記者對她刮目相看:好一個“洋氣”的土石!行走在土石移民新村,不時有覓食的鳥兒飛來飛去,清新的空氣在這不算奢侈,只要愿意,就能感受到大山的養分,泥土的芬芳,還有花草中蘊涵的那得天獨厚的香氣。
羅開蓮說,在贛州,和土石一樣的移民新村不勝枚數。五年來,贛州市圍繞“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把搬遷扶貧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創新工作機制,破解工作難題,搬遷扶貧各項工作得到全面落實。各級財政五年共投入搬遷扶貧資金31680.52萬元,從根本上改觀了這些貧困群眾的生存環境,增強了貧困群眾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脫貧致富的步伐明顯加快。“十一五”期間,全市已有88859人實施了移民搬遷,新建移民集中安置點571個。搬遷后移民群眾的收入普遍增加30%以上,相當一部分集中安置點都成了新農村建設的亮點和示范工程,搬遷扶貧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移民群眾的普遍認可。
曾家堰移民新村是會昌縣移民扶貧新村。這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一排排干凈整潔的洋房掩映在坡邊、路旁,成為一道亮麗風景。在這里,移民扶貧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干部踴躍爭當引領致富“開路先鋒”,積極引導廣大村民改善人居環境,發展壯大支柱產業,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村容、村貌、村民素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穿梭在石城縣琴江鎮怡然居、客家源移民新村,記者發現這里的移民戶們臉上掛滿了笑容。家家戶戶用上了液化灶、沼汽池。說到如今的生活,村民們充滿了感激之情。他們熱情地邀請記者參觀了新建的籃球場、文化長廊等。石城縣扶貧和移民辦主任陳小柱稱,這只是該縣落實移民扶貧政策,幫助移民戶發展生產,使移民戶在新環境穩定生活,逐步脫貧致富的一縮影。近年來,石城縣以宣傳為人口,以政策為推動,選擇近路、近電、近學校、近醫院、近城鎮的地方集中建立移民安置點。對安置點基礎設施采取資金補助與政策優惠相結合的方法,實行“三通一平”,并按照統一征地、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基礎建設,分戶建房的“四統一分”原則對深山移民進行妥善安置,使移民點達到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和路面硬化、社區綠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及沼氣建設“五通四化一氣”的標準。該縣還捆綁各項政策資金,出臺以獎代補政策,并為移民優先提供小額貸款,在土地審批、戶口遷移、木材審批、水電網建設等方面全程開通“綠燈”。據悉,該縣已經完成59個移民點的建設,使5400多人從深山區搬進現代化社區。
人們常說,贛南的春天,格外溫暖。的確,在贛州采訪的幾天時間里,記者一行翻山越嶺,走了很多路,在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扶貧開發帶來的縷縷暖陽,貧困山區的老百姓正在一步步接近幸福。
洪明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扶貧工作依然任重道遠,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讓貧困人口盡快脫貧致富,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我們每個扶貧人的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
目標已經擬就,機遇時不我待。我們有理由相信,獨具優勢的贛南扶貧和移民工作正迎來又一個科學發展的春天。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