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是個典型的欠發達革命老區,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歷來都關心贛南老區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脫貧致富,給予了贛州扶貧開發工作大力的傾斜和支持,各類扶貧項目、資金占全省1/3之多。于2011年11月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表彰為“全國扶貧開發先進單位”的贛州市扶貧和移民辦,及縣、鄉各級扶貧部門在不斷爭取上級扶持的同時,不斷探索和健全監管機制,用好、用足各類扶貧資金,防止資金使用上出問題,使贛州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成效顯著,貧困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
一、扶貧資金監督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典型做法
1、組織保障和領導支持是抓好項目實施的根本保證。贛州市的扶貧開發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主要得益于各級黨委、政府以及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多年來,市、縣黨政領導分別聯系了鄉(鎮)、一個貧困村,市縣鄉三級領導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省直、市直或縣(市、區)直單位定點幫扶貧困村。各級黨政領導經常深入貧困村調查研究,進村入戶訪貧問苦,結對幫扶,現場辦公,不僅直接從資金、物資、技術、信息等方面幫助扶貧,而且還間接地指導了扶貧項目的實施和資金的管理,為抓好扶貧開發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證。
2、改革創新和規范管理是發揮項目資金效益化的強大動力。近年來,贛州市扶貧和移民辦在實踐工作中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如圍繞整村推進,著力改善重點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開展了貧困村村級互助資金和小額到戶貸款以及連片開發試點等工作;圍繞產業扶貧,開展了如何解決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難的有益探索圍繞資金管理,建立了扶貧項目實施管理的民主選項、三級申報、資金項目系統錄入、項目監督、財政報賬、管理責任、項目招投標、項目驗收、檢查評比、群眾參與等“十項制度”。這些創新舉措和制度的建立,保證了項目實施的質量,確保了扶貧項目發揮最佳的效益。
3、突出重點和統籌兼顧是項目資金管理的主要措施。贛州市扶貧開發工作任務繁重,點多面廣,工作面普遍都在農村最基層,要求在抓各項工作落實的同時必須突出工作重點,把有限的力量用于關鍵環節和關鍵部位的監督管理上。但同時又要統籌兼顧、綜合治理,既重視項目申報、審批,又重視項目實施、資金撥付;既重視程序化的工作流程,又重視工作中的實際效果;既重視群體性扶持項目監督管理,又重視個體性到戶到企項目監督管理等等。通過這些措施,使項目資金監管有的放矢。
二、扶貧資金監管上容易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總結經驗、推廣做法,保證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和進步的同時,也要對照新形勢、新要求,查找項目資金監管上的薄弱環節和問題。通過“八七”扶貧攻堅和“十五”、“十一五”新階段扶貧的探索和總結,扶貧資金監管上容易出現的問題及原因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干部盡職與干部盡責存在脫節。一些基層扶貧干部工作習慣了按部就班,機械化地執行上級文件、走馬觀花式地進行項目檢查驗收、蜻蜓點水式提出意見建議,抱著大事出不了、小事管不著的心理應付式地工作,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
二是管理制度與實際操作出現分化。多年來,扶貧和移民項目資金監督管理制度已經建立起來了并逐步完善,但到了個別鄉、村一級,“原則性”的制度被“靈活性”的操作所取代,項目資金沒有做到“雪中送炭”,而是用于“錦上添花”。
三是政策原則和現實要求相互抵觸。盡管國家對扶貧項目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100%按政策落實到位。比如到戶貸款貼息,政策要求貼息對象是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1年11月前為1196元)以下的貧困戶,但實際中幾乎沒有這類貧困戶能貸到款,更何談貼息;又如重點村整村推進資金,一個村一年只有10萬左右,要解決村里群眾最盼望、最急需、最迫切的項目,只有將3年4年甚至5年的資金提前安排在一年的項目上等等。這些都與政策性的規定相違背,一些地方只有采取踩“紅線”、擦“偏球”方法來將項目實施好。
四是“管”和“要”容易產生沖突。很多貧困縣、鄉、村要改善落后面貌都要靠爭取上面的項目資金來扶持。迫使他們要經常與上級部門保持聯系、匯報工作,以及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項目下來后又要面臨一系列檢查、驗收等等。這些都要一定的工作經費作為保障,而這些地方經濟本來就落后,另外安排經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只有從項目經費中拿出一部分來作為基本的工作經費,這又與項目資金專款專用使用和管理發生矛盾。
三、加強廉能風險防控機制建設的做法
加強廉能風險防范,開展廉能風險防控機制建設工作,是減少和預防腐敗現象發生的有效手段。針對上述項目資金監管上存在的問題,贛州市扶貧和移民辦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建立了一整套廉能風險排查和防控的工作機制,從根本上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和使用上的腐敗現象的預防和治理,實現扶貧資金安全有效運行。
1、“兩確保”加強組織領導。一是確保有人辦事。成立了以辦主任為組長,紀檢組長為副組長,各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廉能風險防控機制建設領導小組,指定專人負責風險的排查、梳理、匯總和制度的建立,避免單位紀檢組監察室“單兵作戰”、“大包大攬”的局面。二是確保有規矩成事。形成了以辦主任直接領導、分管領導分工負責、各業務科室負責人具體負責的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2、“五步驟”排查潛在風險。一查職責。各科室和干部職工對照崗位職責、工作流程,對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逐一排查,著重查找容易產生履職盡責不到位等問題的環節。二清流程。進一步對各項權力運行的業務流程進行梳理,清理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完善和優化辦事規則,規范操作程序。三列分工。將班子成員、科室負責人、一般干部、職工的工作分工分門別類,組織每個干部職工對照職責分工、工作制度、業務流程,查找自身工作中存在或潛在的問題及表現形式。四匯臺賬。風險點排查出來后,根據風險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劃分等級,有針對性地制定廉政風險防控措施,形成單位、崗位(個人)專項風險防控管理臺賬,并采取有效形式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五建制度。針對查找出來的風險點,對照相關制度,查找制度體系的薄弱環節和工作漏洞,“缺什么補什么”,形成完善的長效管理機制,實現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規范權力運行的長效預防機制。
3、“三措施”加強監測預防。一是建立干部述職述廉、群眾測評制度,提高干部職工思想警覺和責任意識、效能意識;二是建立廉政監督員制度和政風評議員制度,把監測點延伸到最基層,加強廉政建設、效能建設的監測和評價系統;三是建立預警信息網絡,對各種途徑收集到的可能發生不廉潔問題的傾向性行為進行警示,及時控制和糾正輕微不廉潔問題和苗頭性問題。
4、“四機制”提升工作效能。一是工作落實機制。建立以市扶貧和移民辦為核心、各縣(市、區)扶貧和移民辦為主體,上下貫通、整體互動的抓落實工作領導體系,圍繞年度工作目標,加強管理、責任分解、監督檢查、考評考核,制定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加大在工作中的執行力度。二是工作推進機制。圍繞全市機關效能建設的總體要求,加強工作調研,創新工作機制,暢通意見建議收集渠道,不斷整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全面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三是工作協調機制。不僅要協調機關內部、協調省直部門、市直部門、縣(市、區)直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系,努力創建“大扶貧”工作格局,還要協調城鄉、貧富等各階層關系,掌握民情動態,發現和處理發生在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各類矛盾和問題。四是工作應變機制,對違法違紀案件和突發性群體事件的作出快速反應和處置。
[作者簡介]
劉新民、陳大林,江西省贛州市扶貧和移民辦。
■責任編輯:歐陽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