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縣積極把組建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提高農民市場化程度,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升新農村建設品質和豐富新農村建設內涵的重要工作來抓。筆者近期就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取得成效、經驗做法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調研,并引發了幾點思考。
一、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現狀
到2011年底,全縣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37家,注冊股本金共計22426.18萬元。社員2213人,其中農民社員2072人。這些合作社按行業劃分,種植業93家,養殖業36家,農機、病蟲害防治服務8家,分別占總數的67.9%、26.3%和5.84%。按主要從事的產業劃分,涉及到水稻、油茶、花卉、煙葉、生姜、臍橙、甜橙、梨、養兔、養雞、生豬、蔬菜等產業,其中果業33家,油茶13家,水稻及制種10家,煙葉6家,蔬菜類(含生姜、芋等)8家,其他作物類(茶葉、席草等)23家,生豬11家,肉兔4家,禽類(雞、鵝、鴨等)7家,其他養殖業(肉牛、水產、蜜蜂等)14家。
2011年,益民兔業專業合作社、綠寶優質稻專業合作社、山村油茶農民專業合作社、科豐雜交稻制種專業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范性合作社。
二、主要成效
1、數量持續增加。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前,我縣重點發展以產業協會形式為主新經濟組織,做到每個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縣有龍頭協會,各鄉鎮有分協會。到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后,我縣新經濟組織創建工作堅持以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按照“能人帶動,基地示范,政府引導,協會運作,群眾參與”的思路,每年組建了30個左右農業專業合作社(2011年注冊登記29家)。已注冊的13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涵蓋了全縣農業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
2、示范效果明顯。如高興綠園花卉專業合作社在獲得北京2008奧運會場館布置的200萬盆綠化定單后,主動無償分給會員,由此帶動100多戶農戶從事杜鵑花種植。綠寶優質稻專業合作社采取“一帶三”的方式培訓社員,即由一名已正確掌握新技術要領的種植大戶、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結對三名社員,進行種植新技術實際推廣應用;合作社統一負責免費為全體社員提供優質稻種以及部分其它物資。對于困難社員給予免費提供500元內的稻種;合作社指導社員單獨與大米公司簽訂收購合同,待公司加工成品后,在產品銷售產生的利潤中按適當比例給合作社社員分紅(所分紅利可以低于市場價格購買粗糠用于養殖),每公斤水稻可分紅利0.11元/公斤等措施增強社員的集聚力,該社社員從2008年4月登記注冊時的10人,發展到目前122人。益民兔業專業合作社組建以來,一直堅持無償為社員提供技術服務,每月定期舉辦養兔專業技術培訓班。2011年在重點養殖鄉、村舉辦了11期培訓班,發放技術資料1000余本,參訓人員510多人次。同時牢牢把握利益分配這根弦,建立合理的二次利益分配機制,2008年以來每年的二次分配都在10萬元以上。
3、政府服務加強。一是引導組建了興國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啟動了合作社從“小抱團”向“大抱團”的發展進程。此舉得到了省市新村辦領導的充分肯定,省新村辦副主任王志高度評價:“這是全省首創”,市委常委、農工部部長(市新村辦主任)曾新方稱贊說:“此舉值得全市推廣”。并要求有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上的鄉鎮都要成立聯合會分會。目前有13個鄉鎮成立了聯合會分會。二是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的培訓列入農民培訓的重要對象,無論是陽光培訓,還是雨露工程培訓,都有培訓合作社發展的課程。三是在項目、經費上直接支持。到目前為止,綠寶、山村、益民、科豐、綠園等合作社經過縣級有關部門的支持,得到上級的項目支持;累計有30多個合作社得到了縣新村辦(農工部)的經費扶持。四是組織專業合作社交流活動。堅持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這個平臺開展縣內各合作社交流的同時,還組織部分合作社負責人到外縣進行學習考察活動。
三、主要做法
1、加強領導,形成合力,營造良好的創建和發展氛圍。
為切實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組織領導,成立專業經濟組織協調指導小組,由分管縣領導任組長,縣委農工部主要領導任副組長,成員由農工部(農辦)、農業局、果業局、林業局、煙草局、供銷社、扶貧辦、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經貿委等單位的領導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施工作。各鄉鎮要成立相應機構,明確具體分管領導和工作人員。每年的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中都具體明確新經濟組織工作的年度目標任務和考核辦法,明確定期聯合督查,定期通報,定期培訓指導等制度,為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營造了良好的發展氛圍。
2、圍繞主導和特色產業,組建多類型、多元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按照“發展一個產業、組建一批合作經濟組織”的思路,組建形式多樣的農民專業產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一是依托農業龍頭企業,組建龍頭帶動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如我縣制種、烤煙、臍橙、花卉、灰鵝、肉兔、蔬菜等主導產業,形成了以贛興種業、將軍紅、綠寶米業、山村油脂、盛達兔業等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業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發展后,打出了自己的品牌,需要自己的產業基地,也就產生了與產業農民聯合發展的需求市場,因此在共同利益的目標下,形成了一批由龍頭企業牽頭,大批產業農民參與的產業專業合作社。二是相互聯合,組建能人聯動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有五名以上符合本法規定的成員可以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這一規定,我縣對區域范圍較小,而產業又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則采取能人牽頭的辦法,組成農民專業合作社。如江背席草、樟木荸薺、社富九山生姜等。合作社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收購,逐步形成基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充分發揮一戶帶一地、一村帶一片、一片帶一業的作用。這種發展模式操作較為簡單,但在合作社成長初期,由于受素質、能力等方面條件局限,要促成相對弱小,分散和缺乏合作意識的農民走向聯合,除加強政府引導、扶持之外,注重發揮農村“能人”的領頭、示范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三是技術聯姻,組建科技推動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鄉、村、組的指導幫助下,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組織動員農民對土地進行合理流轉,或者是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與有技術、有人才的企事業單位、個人進行聯姻結盟,組成科技推動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規模經營,以提高土地產出率。如興國縣綠園花卉專業合作社通過走土地與技術互相嫁接的路子,花卉生產新技術、新品種在農村得到逐步推廣并不斷發展壯大。
3、堅持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質量。
一是強化規范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程序。基本程序是:確定發起人和組織名稱一填寫發起人登記表一起草發起人倡議書一選定組織辦公地點(經營場所)一召開發起人會議一擬定組織章程一擬定組織規章制度一召開成立大會一選舉法定代表人及批準組織章程和相關管理制度一向縣工商局正式登記注冊。二是規范管理標準。我縣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邊組建邊規范的行業管理,要求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運行一年后,在生產上做到“五統一”模式,即統一協調土地統一組織農業投入品的采購、運輸、儲藏和供應;統一制定和實施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統一開展技術培訓;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在財務上做到“三健全”,即財會人員健全、賬簿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健全。三是提出合作社建設標準。一般合作社“四個一”建設標準即有一個議事場所、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一個醒目名稱牌、有一塊以上的產業基地;示范性合作社“七個一”建設標準:即有一個30m2的辦公場所、有一個醒目名稱牌、有一個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一本規范賬簿、有一個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基地、有一套生產銷售機制。目前,全縣有50家合作社達到“四個一”建設標準,其中,20個達到“七個一”建設標準。
4、加強創新服務,推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更好更快發展。
一是我縣在制定了每年設立縣級50萬元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專項基金、落實縣、鄉領導和農口部門單位主要領導聯系合作社等一系列幫扶發展政策和措施;二是2009年我縣組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在構建協作發展的公共平臺上取得突破。到目前為止,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已成為各專業合作社經驗交流、工作探討、信息發布、產品展示、業務洽談的公共場所,并定期牽頭組織合作社召開經驗交流會,使全縣合作社交流座談會已步入制度化軌道。三是規范行政服務。堅持按照興新建辦字[2009]13號文件精神,規范工商、農業、發改委、國土、財政、國稅、地稅、信用社、農機等部門服務職責和內容,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防止推諉現象的發生,提高機關部門服務效能。
四、存在問題
我縣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建工作取得了很大進步,做出了一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目前表現比較明顯的有二方面:一是合作社發展不平衡,有的規模較小,效益差。有一些合作社(主要是鄉鎮為年度考評要求以村干部名義突擊登記的)沒有把精力落在抓實際生產經營上,而是僅保留登記合作社層面上,經營效益不理想,社員沒有得到實惠。二是還有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存在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執行不好的現象。三是扶持政策落實還不夠。如貸款政策。2009年2月銀監會和農業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但到目前為止,《意見》中的支持合作社發展的一些措施還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四是部門多頭管理,資源整合和共享方面做得還不夠。
五、幾點思考
思考一:加強培訓,切實提高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知。
從我縣的整體情況看,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僅農民或企業是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識不深,就連許多基層領導、干部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性質、作用、功能、條件也知之不多,講不出一個所以然。所以目前出現合作社魚龍混雜、分配制度概念不清等情況也屬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要從加強培訓人手,提高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知。一是要明確重點培訓對象。重點培訓對象應包括村干部、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龍頭企業負責人、鄉鎮領導、干部以及工商、稅務等相關業務人員。部是村民選舉出來的,他們對村民的影響很大,對合作社的發展也影響很大,對村干部要強化培訓提高他們對專業合作社作用的認識;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和企業負責人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領辦人,對他們的培訓重點是業務性的,使他們在領辦時少犯或不犯“不知者無罪”的錯誤;要培訓鄉鎮領導和干部,他們經常與農民打交道,無知不僅會降低政府的威信,還會讓農民認為政府對合作社不重視,誤解國家的政策。二是要制定切合實際的培訓計劃。我縣正在整合資源,組建農民培訓學院,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訓應及時納入其培訓計劃,可以根據對象不同,分別開辦以學習政策為主的村干部培訓班、鄉鎮領導培訓班、鄉鎮干部培訓班、工商稅務業務人員培訓班、政策業務兼修的合作社法人代表培訓班及以業務培訓為重點的針對已登記的合作社業務代表的培訓班。明確凡是要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領辦人都必須經過培訓,但不能增加農民負擔,培訓時不能收取培訓費。
思考二:加強核查,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程序和管理。為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從實踐的情況看,一是應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框架下,完善登記程序,縣工商部門或縣農業部門要在接到合作社領辦人的申請后,到實地或電話抽查了解設立人和社員的生產、經營情況和農民加入合作社的真實意愿,避免那些僅僅是為完成考核任務的行政干擾下組成的合作社擾亂整個專業合作社面上的數據和發展狀況。二是加強對專業合作社履行其章程及財務制度建設的指導和核查,糾正其章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符相關法律和法規的條款以及分配制度,特別要督促以龍頭企業或能人領辦的合作社真正按章程辦事,維護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體社員的利益,確保專業合作社性質不走調。
思考三:加強服務,切實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排憂解難。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我縣還處于起步期,如同襁褓中的嬰兒,需要額外的耐心和愛護。一是在政策扶持方面。各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用于初建專業合作社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標準化生產、知識培訓等,可以實行以獎代補的方式,在做到重點扶持,示范推動的同時,也應考慮到哪些的確代表農民利益且有發展潛力的初組建的合作社;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和科技推廣項目,經論證篩選后納入政府農業開發和科技開發項目,實行專項扶持;要建立合作社生產經營的用地優惠政策和執行好國家的工商稅務優惠政策。二是在信貸服務方面。各金融機構應加快落實國家的相關政策,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支持,著重解決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季節性、臨時性所需要的資金,簡化審批手續。三是在信息服務方面。著重抓好專業合作組織的橫向聯合,每個專業合作社指定專兼職信息員,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信息發布、經驗交流網站,在條件成熟時,引導從事同一類農產品的專業合作組織進行合并重組,并引導其向專業合作社轉型。
[作者簡介]
張魁,江西省興國縣委農工部。
■責任編輯:歐陽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