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全縣國土面積1548平方公里,轄13個鄉鎮場100個行政村,總人口14萬。是一個山多地少的山區革命老區縣,也是全省地質災害重點防范縣,地質災害易發區占全縣國土地面積的69.8%,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經國土部門調查認定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點有345處,涉及農戶13406人。
自2010年7月份啟動避災移民搬遷工作以來,該縣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避災移民工作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作為致力率先建設幸福銅鼓的重大舉措抓緊抓實,通過廣泛動員、精心組織、創新舉措、完善機制,有力地推進了避災移民工作,實現了和諧避災、幸福移民。截止目前,已建成集中安置點35個,完成避災移民2560人,占省市下達任務的100%。該縣的主要做法是抓實“五個三”。
一、在工作部署上做到“三個強化”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在全省開展地質災害避災移民搬遷工作”的要求,該縣高度重視,及時研究部署本縣的避災移民搬遷工作,已從根本上清除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的威脅。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避災移民搬遷工作,及時出臺了《銅鼓縣避災移民搬遷工作實施方案》和《銅鼓縣地質災害避災移民搬遷規劃》,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縣地質災害避災移民搬遷工作領導小組,相關鄉鎮成立了由鄉鎮長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了縣領導掛鄉鎮、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戶,三級聯動、多方配合的工作機制。將避災移民搬遷工作列為縣政府重大民生工程,納入年終目標考評,通過與各鄉鎮簽訂《避災移民搬遷工作責任狀》,落實鄉鎮為組織實施主體,實行屬地管理,明確了鄉鎮長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為具體責任人,并確定了專人具體負責,與此同時,在用地、規費、信貸、就學等方面制定了優惠政策,在人、財、地上給予大力傾斜,目前已落實配套資金29萬元,安排專項工作經費10萬元。二是強化宣傳引導。為加快推進搬遷工作,該縣開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發動工作。共發放宣傳單萬余份,懸掛橫幅50多條,錄制專題片5期,在銅鼓電視臺進行滾動播放,并分鄉鎮多次舉辦了避災搬遷政策知識培訓班。宣傳工作真正做到了“四到戶”(即:工作人員上門到戶,宣傳資料發放到戶,政策規定宣傳到戶,群眾疑慮解釋到戶),使移民搬遷政策家喻戶曉,目前,我縣避災移民積極性空前高漲。三是強化部門協作。避災移民搬遷工作涉及國土、財政、規劃、扶貧和移民辦等各個方面,各部門通力合力是做好該項工作的關鍵。該縣明確了凡涉及到的部門單位主要領導就是第一責任人,要求按照民生優先的原則,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做到把支持避災移民搬遷工作當成“分內之事”,形成上下聯動,左右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有力地推進了工作的開展。
二、在工作推進上做到“三個結合”
圍繞“整體搬得出,長期穩得住,逐步富得起”的工作目標,立足銅鼓實際,確立了“群眾自愿、整體搬遷、集中安置”的工作原則,在充分整合利用好各級扶助政策的同時,注重出臺配套政策,以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群眾實施移民搬遷。具體做到了“三個結合”:一是在搬遷方式上,做到避災移民與深山區移民搬遷相結合,始終把實施避災移民搬遷作為改善農民居住條件的重要手段,與深山區移民一樣,采取“整體搬遷、集中安置”的方式進行,對實行集中安置的地質災害區移民戶,每人可享受4000元建房補助。二是在安置方法上,做到集中安置和就近安置相結合,對規模較大的地質災害易發區,且居住農戶較多的(如:該縣石橋村安置點),動員其整體搬遷,集中安置;對農戶居住較少的個別地質災害點,采取與深山區移民安置相銜接,就近擇點安置,最大限度地保障地質災害易發區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三是在安置規劃選點上,堅持與小城鎮、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堅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整合利用公共服務設施,實現脫險難題與脫貧難題并解,通過小城鎮與中心村的輻射帶動作用,為移民戶就近就業、發展生產提供更有利的平臺,全力改善移民搬遷后的生產生活條件。堅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對集中安置建房達30戶以上的安置點,優先列入下年度新農村建設點,有效地解決了集中安置點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問題。
三、在項目實施上嚴把“三道關
一是嚴把搬遷對象審核關。移民對象的認定應堅持實事求是、險中選險的原則,實行全程陽光操作,嚴格按照“戶申請、村推薦、鄉審查”程序,張榜公示兩次以上無異議后,經縣國土資源局逐戶審查、縣扶貧和移民辦審核,再上報縣領導小組審批。二是嚴把工程建設規劃關。按照小城鎮和新農村規劃要求,做到科學規劃、慎重選址,嚴禁切坡建房,杜絕二次災害;做到盡量使用非耕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嚴格禁止占用基本農田。三是嚴把工程建設質量關。按照“四統一分”的方法(即: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基礎設施、統一資金管理、統一竣工驗收和分戶自主建房),嚴格建設管理。在安置點建設管理上,采取政府主管和群眾監管相結合方式,建設資金由政府統一管理,工程進度和質量由群眾理事會把關,工程實施過程由鄉村全程監督。在工程驗收上,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為標準,由縣主管部門會同所在鄉鎮統一驗收,工程驗收后政府補助資金通過農戶“一卡通”發放到移民戶手中,整個過程公開透明,建設標準明顯提升。
四、在扶持政策上做到“三個到位”
一是幫助扶持到位,對家庭特別困難的避災移民建房,該縣采取“四個一點”的辦法(即:自己出一點、民政救濟一點、社會捐助一點、部門幫扶一點),幫助其解決建房資金不足問題,對有包村部位的村,建立包村單位黨員干部與避災搬遷移民困難戶建立聯系幫扶制度,實行“一對一”的移民幫扶。二是政策扶持到位。對搬遷到縣城、集鎮的移民戶,允許自愿保留農業戶口或轉為城鎮戶口,安置地公安機關及時辦理遷移落戶,并免收戶籍遷轉手續費,搬遷戶子女人學免收轉入費;對移民戶原承包經營的土地和落實林改政策后的山林可自愿選擇經營方式,其經營權和所有權不變。三是后期扶持到位。對在城區、集鎮的安置戶,優先安排職業技能培訓,優先提供創業資金支持。凡有經商、開店意愿的,工商、稅務等部門優先辦理證照手續,減免、優惠相關稅費;對剩余勞動力在工業園區就業的積極協調落實廠家,并提供就業免費培訓。通過以上配套政策的扶持,切實解決了安置戶的生活生計問題,解決了安置戶的后顧之憂。
五、在項目管理上注重創新“三大機制”
項目管理規范化,資金使用透明化是避災移民搬遷工作開展的關鍵所在。為了使得項目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移民戶得到真正的實惠,該縣著力在管理創新上做文章。一是探索建立了“一分、四聯、三公開”的項目管理新模式,即:“一分”,堅持項目驗審和資金管理相分離的管理原則;“四聯”,在項目驗收過程中,聯合縣財政、審計、建設、紀委監察4個部門對已完成的項目進行縣級審核驗收;“三公開”,公開政策補助標準,公開審核通過的移民戶名單,公開安置點項目建設內容項目。二是出臺了《扶貧和移民項目管理辦法》,探索實施了“153”式工作法,即:業務股室在1個工作日內審核好項目申報材料;審核通過后在5個工作日內由分管領導和綜合股組織驗收;驗收通過后在3個工作日內下撥項目資金,同時明確每周一和周四為基層服務集中工作日。三是建立了《避災移民項目庫》,項目庫里包括避災移民點的項目實施時間、項目規模、項目圖片、項目資金使用情況,使得整個項目的運行更加規范化、透明化。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該縣避災移民搬遷工作進展順利,真正實現了和諧搬遷、幸福移民。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