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帶著省委、省政府對老區的關懷,省委副書記、省長鹿心社輕車簡從深入瑞金市調研。他指出,要牢牢抓住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切實增強扶貧開發、加快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把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扶貧開發的各項決策部署轉化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大力弘揚偉大的蘇區精神,發揚蘇區干部好傳統好作風,振奮精神,扎實工作,盡快改變革命老區發展滯后的狀況,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瑞金是聞名中外的紅色故都、人民共和國的搖籃和蘇區精神的發源地,也是鹿心社的扶貧聯系點。鹿心社十分牽掛瑞金的發展,在到江西工作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這是他第四次來到瑞金考察調研。
4月的紅都瑞金,春意盎然,生機勃勃。12日上午,鹿心社來到沙洲壩鎮潔源村實地考察調研。村里有多少人口?黨組織活動開展如何?村里基礎設施怎樣?老百姓吃得怎樣、穿得怎樣,最期盼什么?帶著一連串問題,鹿心社走村入戶,與群眾促膝交談,詳細了解潔源村的村情風貌、基礎設施建設、貧困現狀、群眾收入和產業發展等情況。
被譽為“紅色鄉村”的瑞金市沙洲壩鎮潔源村,現有26戶烈屬全是貧困戶,家庭人均年純收入低于2300元的困難家庭113戶,土坯房住戶255戶,孤寡老人39名。在潔源村八工排小組一區,鹿心社來到困難群眾黃甫發、烈屬劉愛蘭家中走訪慰問。他進廚房、看伙食、問困難,關切之情溢于言表。得知他們和村中部分村民因病致貧或返貧,生活十分困難的情況后,鹿心社神情凝重地說,經過多年的努力,老區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群眾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總體上老區人民生活生產仍面臨很多困難,發展任務依然十分艱巨。每次看到部分老區人民的困難生活,心情都十分沉重,加快老區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油然而生。我們各級黨委、政府有義務、有責任加大對瑞金等革命老區的扶貧開發力度,迅速改變老區的貧困落后狀況,讓老區人民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生活。他特別叮囑隨行的省有關部門領導和當地負責人,一定要下決心調查清楚村民患病的原因,整治致病源頭,確保村民身體健康、安居樂業。當地要在生產生活上給予困難群眾更多的關心支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在潔源村鹽田希望小學,鹿心社來到老師辦公室、學生教室和學校食堂等地,認真查看學校的基本情況。如今學校教師辦公房已成危房,師生日常用水還靠壓水井供應,學生課桌板凳殘缺嚴重,沒有實驗室、圖書室、籃球場等教學配套設施。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鹿心社指出,改變老區的落后面貌,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快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基礎教育水平,確保貧困群眾孩子不失學、不輟學,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多途徑、多渠道改善貧困地區學校的教學條件,努力為孩子們創造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學好知識、健康成長。
潔源村郭屋小組2007年實施了新農村示范點建設,村里環境干凈整潔、面貌一新。在社區活動中心,村民們或看書下棋,或吹拉彈唱,其樂融融。鹿心社與村民們親切交談,詢問他們的生活狀況、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激動地告訴省長,如今我們農民和城里人一樣,也有了養老和醫療保險,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現在最期盼政府幫助我們修好路和農田水利設施,建好學校和敬老院。鹿心社接過話題說道,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的發展,十分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我們一定加倍努力,早日實現你們的愿望。祝愿大家身體健康,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話音未落,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來到潔源村村委會的“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活動室,鹿心社認真了解該村開展“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活動和基層黨建、創先爭優工作情況。村委會負責人和市里的駐點干部介紹說,全村712戶劃分為24個網格單元區,在每個單元區設立1名黨員中心戶,當好村支部的政策宣傳員、民情聯絡員、矛盾調解員、發展服務員,構建起了支部聯系服務群眾的全覆蓋網絡,取得了群眾滿意、干部放心的效果。鹿心社點頭表示贊許,他說,群眾滿意,就是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干部放心,就是將矛盾化解在了基層。扶貧開發能否真正取得實效,干部是關鍵,作風是保障。各級黨組織要在創先爭優活動中為群眾多辦實事、多解難題,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調研中,鹿心社與市、縣、鄉、村干部群眾一起座談,認真聽取瑞金市關于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基層黨建、創先爭優工作的匯報,以及潔源村黨員代表和基層群眾的發言。鹿心社指出,每次踏上瑞金這塊紅色的土地,瞻仰革命舊居舊址,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都是一次心靈的凈化,深受教育。瑞金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但由于種種原因,瑞金的發展相對滯后,群眾的生產生活還面臨不少困難。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鹿心社指出,要切實增強扶貧開發、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難得而重要的歷史機遇,盡快改變革命老區發展滯后的狀況,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要把握扶貧開發的重點,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鐵路、高速公路、水利基礎設施、城市防洪工程、電網等重大項目建設。要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堅持民生優先的原則,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農村電網、飲用水工程、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建設,提高對“兩紅”人員(在鄉退伍紅軍戰士和紅軍失散人員)及其遺屬的補助,不斷改善他們的生活。要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特色效益農業,著力培育和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紅色旅游產業。要加快推進社會事業,優先發展教育,積極促進就業,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大力開展基層文化建設。要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把創先爭優活動與扶貧開發工作有機結合,建設一個有凝聚力、戰斗力的好支部、好班子,找準一條加快發展的好路子,咬定目標,鍥而不舍,團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