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幕阜山脈,孕育了一條流淌千年的修河,日夜奔流的修河養育了兩岸的一代又一代的勤勞、善良、樸實的百姓,見證了歷史滄桑、斗轉星移和時代變遷。近年來,在這條母親河的上游,迅速崛起了一個富裕、秀美、和諧的好村莊——黃溪村!
修水縣馬坳填黃溪村位于東津電站下游,緊鄰省道柯龍線,距縣城20公里,轄15個村民小組、612戶、2712人。該村三面環水、一面傍山,過去一直是個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的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村。近年來,黃溪村在以徐萬年為“班長”的村黨支部帶領下,牢牢抓住科學發展主題,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堅持產業富村、和諧興村,走出了一條科學規劃、整體推進,協調發展、富有特色的新路子,黃溪從全鎮“散、亂、窮”的后進村,轉變為全縣村級經濟社會發展的排頭兵。如今,該村蠶桑、蔬菜等主導產業日益壯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村容村貌發生顯著變化,文明和諧蔚然成風,村民收入大幅提高。2011年,黃溪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1300元增加到4000元,今年將達6000元以上。
黃溪村的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注,多次受到省市縣表彰。省委書記蘇榮稱贊村支部書記徐萬年是帶領群眾致富的好榜樣;省政協副主席、九江市委書記鐘利貴對黃溪村踐行科學發展、推進富民強村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肯定;修水縣委書記黃斌曾多次到黃溪村調研,要求進一步總結并在全縣學習推廣黃溪經驗,促進全縣趕超發展再上新臺階。農民日報、江西日報等媒體先后聚焦這個贛西北的小山村。村黨支書記徐萬年被推選為省、市黨代表,2011年當選省勞動模范。
好支部帶出好隊伍
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黃溪村一直處于“兩委”班子軟弱渙散、經濟發展緩慢、集體經濟薄弱、村級負債嚴重、公益事業無人問津的局面,鎮干部曾經6年無法進村開展計劃生育,村民上訪、打架鬧事不斷,2008年之前的15年間,有60多個人違法犯罪被判刑。“好事沒有、壞事不斷,多年沒有變點樣。”是大家對黃溪村的普遍印像。
2008年底,在鎮黨委和老黨員的一致推薦下,在全體村民的一致呼聲中,民營企業家、萬年綜合養殖公司董事長徐萬年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之初,他就把“加快發展、為民造福,五年把黃溪建成全縣一流的小康村”作為履職諾言,從深入分析村情、逐戶走訪問計人手,很快提出了一系列符合黃溪實際的發展思路。
作為身家千萬的企業老板,徐萬年不僅發展思路清、經營能力強,而且工作魄力大、奉獻精神好。3年來,他積極發揮擔任過省、市人大代表的優勢,用好用活黨的政策,善于把握發展機遇,帶領群眾走在產業發展、富民強村的最前沿。在省、市、縣三級扶貧部門的幫助下,他大膽地啟動建設全縣規模最大、標準最高、配套最全、環境最優的移民中心村,使600多村民過上了城鎮化生活。此外,徐萬年利用多年在商場摸爬滾打積累的創業經驗,積極尋找致富項目,多方搭建發展平臺,帶領全村走上了持續發展的快車道。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襲來,大批農民工返回。他墊資創辦了黃溪創業小區,2009年就引進了4家企業落戶,直接解決了100余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通過興水利、修公路、建新村,間接拉動了近100村民回鄉創業就業;他用市場經濟的思維發展蠶桑和蔬菜產業,大力推廣規模種養,費盡心血引進省蠶種場到黃溪建設制種基地,使養蠶產值三年翻三番。
徐萬年把公司扔給兒子,全身心撲在村里事務中,承諾“不領一分錢工資,不拿一分錢補貼,不報銷一分錢差旅費”,每天騎摩托車奔波在村里,始終把農民的呼聲作為工作第一信號,及時掌握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在徐萬年的影響帶動下,黃溪村“兩委”班子成員講團結、講奉獻,村支部成為一個富有凝聚力、創造力、戰斗力的兩委班子。原村支部書記戴定金折服于徐萬年的能力和精神,主動申請到村部義務幫忙做事。他說“自己任上沒做成什么事,心里有愧。現在跟著徐書記干,渾身是勁!”
好思路決定好出路
2008年以來,以徐萬年為班長的黃溪村“兩委”班子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準確把握當前“三農”工作的新形勢、新趨向,創造性提出了“住房城鎮化、村莊田園化、農業產業化、耕作機械化、農民工人化”的發展思路,科學制定了黃溪村5-10年發展規劃。
發展過程中,黃溪村以產業為主導、項目為紐帶、黨員為先鋒、群眾為主體、共富為目標,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發展的著力點,探索出了適合黃溪實際的發展路子。比如在移民中心村建設過程中,堅持規劃、連片建設,把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整合利用宅基地,復墾耕地150畝,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后勁。該村在3年多的實踐過程中,深刻認識到“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道理,始終將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因地制宜發展黃溪高度統一,樹立了“遠學華西村、建設小康村”的遠大志向,表現出敢為人先、敢于超越的創新膽識,創造了全縣多個“第一”。
農民是農村發展的主體,只有主體活起來,才能激發原動力。黃溪村“兩委”班子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奉獻為民,把群眾的積極性有效調動起來,無論是修大橋、擴桑園,還是征土地、建新村,村上一有號召,黨員就有行動,群眾就會響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聚了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好產業致富一方土
徐萬年為首的黃溪村“兩委”班子通過深入調研、集思廣益,深刻認識到黃溪村落后的根源在于發展嚴重滯后,村民增收無門,全村1360余勞動力有近900人在外打工。
黃溪村“兩委”班子認為:發展是第一要務,建設新農村,必須首先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堅定不移地走產業發展的富民強村之路。該村堅持以現代農業的思路來引領產業發展,請來農業專家“會診”制定規劃,引導和扶持農戶實行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種養。
蠶桑曾是黃溪村傳統優勢產業,受市場等因素影響,2008年全村蠶桑面積僅剩35畝。村“兩委”經過反復論證和征求意見,認定蠶桑仍是適合黃溪發展的主導產業,多次召開會議給村民算經濟賬,動員村組干部和黨員帶頭示范大力發展蠶桑產業,積極爭取項目扶貧資金,大力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集中連片優質高產桑園,桑園面積擴大至800畝,明年將達1000畝。依托柯龍線交通優勢,引導村民發展大棚蔬菜,并與縣城超市實現產銷對接。徐萬年還依托自家創辦的萬年生豬綜合養殖公司,通過“公司包豬種、包飼料、包技術、包防疫,統一銷售,每頭生豬純賺200元,高出部分80%歸農戶,低出部分由公司補貼”的承諾,扶持村民利用閑置房屋養豬,培育了12家養豬大戶,目前,黃溪村蠶桑、畜牧、蔬菜三大產業競相發展,“一組一品”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為破解產業鏈條短影響農民增收的難題,黃溪村多方努力引進江西省蠶種廠,將黃溪建成全省制種基地,有效延伸和完善了養蠶、制種、售繭的產業鏈。村里成立蠶桑生產專業合作社,與省蠶種廠合作推廣科技養蠶,開展技術培訓,提升繭質和產量,使蠶繭價格提高到每市斤34元,是市場均價的兩倍多。該村還在村民當中舉行養蠶、種桑等技能大賽,對獲獎者實施精神、物質雙獎勵,鼓勵村民科學養殖和技術發展。今年,黃溪村僅春蠶的產值達100多萬元,預計全年純收入5萬元以上的蠶農有31戶。黃溪已成為重要的蠶種基地,占全省制種量的45%,年制種10萬張。合作社設立蠶桑發展基金,設最低保護價,對蠶農實行每畝120元化肥補貼,實行小蠶共育,產業抗市場風險能力明顯增強。
解決農民就業是農民增收的根本。黃溪村利用荒山坡地,創辦黃溪企業小區,三年來先后引進了黃溪水電站、三和家俱廠、恒豐木竹制板廠等8家企業,引進資金超億元,年創產值1.5億元。同時,大力實施“雨露計劃”,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讓320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黃溪由原來的經濟“空殼村”搖身成為全鎮的產業大村、經濟強村。
好規劃固本強基礎
村里有錢了,用在哪里?徐萬年和黃溪村“兩委”心里有本帳,為此制定了一個強基固本的好規劃。
按照規劃要求,3年來,黃溪村干部群眾自力更生、頑強苦干,把制約黃溪發展的交通、飲水等難題一一攻克,為加快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該村投資180萬元硬化組級公路9公里,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今年又啟動了投資500萬元的黃溪大橋建設,打通至柯龍線的快速通道。籌資60萬元實施了全村人畜飲水工程,建成了全縣首個村級自來水廠,戶戶用上了安全干凈的自來水,完成了投資50萬元的“網格化”灌溉渠5000米;爭取項目資金150萬元,實施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平整格田面積1600畝,改建、新建田間機耕道路16千米。
該村積極爭取移民扶貧安置、危舊房改造等政策和項目資金,投資600萬元建設黃溪移民中心村,首期共133戶、618人。中心村每戶為連體式獨立庭院,有中心休閑廣場,街道硬化、下水管網、健身設施、綠化亮化等配套設施完善,儼然為園林化新型城鎮社區。結合新農村建設,實施農村清潔工程。興建沼氣池136口,解決人畜污染問題,推進農民生活用能清潔化和節約化,采取“畜-沼-果、畜-沼-茶、畜-沼-花”模式,發展循環經濟。
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使黃溪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極大方便了村民生產生活,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住在土坯房、做飯煙塵揚、晴天一身土、雨天踩泥漿”的落后面貌得到了徹底改變。
好民風幸福黃溪人
在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黃溪村還大力實施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好的民風,使黃溪人幸福感更足了。
該村緊盯村民關注的民生焦點,投資60萬元擴建了450平方米的村小學綜合樓,大力改善師生教學生活條件,使學校教學成績一舉跨入全縣先進行列;建立標準化村衛生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新農保覆蓋率達100%;改造村部成立村民服務中心、農民書屋,建設了村民文化休閑廣場,村民文化生活豐富多樣。
立足新農村建設需求,培育新型農民。堅持每月黨員學習會、村民科技培訓會,邀請相關專家進村舉辦蠶桑、蔬菜、法律等講座,每年舉辦各類培訓、講座不少于10期,村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明顯增強。
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文明新風。通過“十星級”文明村組、文明戶創建活動,激發了村民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制定衛生公約、護林公約等村規民約和大力開展衛生整治、文化進門、法律入戶、科學普及、政策宣傳等活動,積極試點改水改廁、修建垃圾池,建立公墓區,改變了農民生活習慣,改善了村居環境;組建村民腰鼓樂隊,促進了農民崇尚科學與抵制迷信、移風易俗與破除陋習的良性循環。如今,黃溪村難聞麻將撲克聲,難見游手好閑人,村民素質明顯提升。
后記:
如今的黃溪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徐萬年也成了當地的紅人、名人。家人都勸老徐,好好歇歇,多抽點時間和精力管管公司,不要一門心思撲在村里。
徐萬年總是耐心地向家人解釋,黃溪村的事業才剛剛起步,怎么可以松懈下來呢,必須持之以恒地發展和建設,才能讓黃溪村走出修水和江西、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前不久,徐萬年帶領黃溪村“兩委”班子成員、老黨員和部分村民代表赴舉世聞名的江陰華西村,深入考察、學習華西村的村辦企業和精神文明建設,并當面向華西村的老村長吳仁寶“取經”。華西村取經回來后,徐萬年和黃溪村干部群眾的思想更堅定了,思路更清晰了,步伐更有勁了。
他們堅信,總有一天,黃溪村也會成為華西村!
流淌千年的母親河一定會看到,并為之鼓舞和歡唱。
黃溪村,這顆修江河畔的閃亮明珠在今后的歲月里定會大放異彩!
責任編輯:歐陽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