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蔥蔥的青山、寬敞潔凈的村道、歡騰暢通的溪流、窗明幾凈的農家小院、和藹熱情的鄉親,在陽光的照耀下,顯現出一種恬靜、輕松、自然的氛圍……這是江西省安福縣泰山鄉一個普通的小山村——樓下村,猶如一顆美麗的明珠鑲嵌在通往武功山風景區的黃金旅游線上。
樓下村位于安福縣“美麗樟鄉”黨建示范長廊末端,也是吉安市重點黨建示范點。為切實抓好新農村建設和創建“美麗鄉村”,村、支兩委多次召開會議,全力投入、精心謀劃,提出了“科學發展創先爭優,精心打造美麗鄉村”的新農村建設指導思想。圍繞這個主題,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傾全村之力,聚各類人才,集各種資源,打造美麗鄉村。樓下村結合本地特點和資源優勢,理清思路,艱苦創業,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和全面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目的,加大村莊整體環境提升力度,規劃和發展生態旅游、特色農業,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努力把樓下村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家家富裕、處處和諧”的美麗鄉村。
以生態旅游為依托,興起休閑服務業。
依托武功山風景區旅游景點優勢,樓下村大力發展休閑觀光基地,興建“農家樂”。突出“田園、林海、溫泉、山野”等綜合資源特色,大力發展集山林體驗、紅色旅游、溫泉養生、領略農村民俗風情和參與農事趣味活動為一體的休閑旅游業,使樓下村的生態旅游更具地方特色,休閑經濟更具人文含量,也使“農家樂”更具濃郁的鄉土文化色彩。農家樂的發展,可提供直接或間接勞動就業崗位100余人,同時帶動本地特色農產品如楊梅、筍干、金楠柚、茶樹菇的銷售和高山羊、肉牛、生豬等養殖業的發展,大大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樓下村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不是停留在片面的建設和管理上,而是以發展的眼光來經營村莊,充分利用農村信息化建設,拓寬農民致富增收的渠道。
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夯實發展硬環境。
村、支兩委積極開展以整治村莊環境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資80余萬元進行村內道路改造硬化、村委會改造升級、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等項目建設。如今,村莊主干道已全面得到硬化,并實現戶戶通水泥路;拆除有礙觀瞻的欄舍、柴房、旱廁等17座;治理河道、硬化溝渠1800米;垃圾處理實現一體收集運、處理無害化;興建的村委會涵蓋了黨員活動室、遠程教育室、農家書屋、大型的會議室等,可供議事、培訓、服務、宣傳、娛樂,使村級辦公活動場所較好地發揮了團結黨員、凝聚群眾的作用;以村部為中心建成了一個花園式農民健身休閑廣場,讓村民們有了健身娛樂的好去處。硬化、綠化、美化、凈化后的樓下村面貌煥然一新,呈現出村道整潔,綠樹岸然,童孩嬉鬧的大好景象。
以生態農業為主導,全力促農民增收。
樓下村立足自身特色,面對市場的需求,大膽突破傳統的生產模式,因地制宜地發展適銷對路的農副產品作物,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寬渠道。該村根據當地海拔高,常年氣溫比別處低2-3度的特點,楊梅上市的時間要晚上一個多星期,楊梅的價格就更高,多方籌資興建1000畝的楊梅植示范基地,這將成為一個集鮮楊梅、楊梅酒、楊梅粉、楊梅干等系列特色旅游產品、年產值達5000萬元的富民產業。
樓下村是一個林業山區村,木竹資源極其豐富,但一直以來,都是以出售原竹為主,附加值不高,效益十分低下。為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不斷延伸竹產業鏈條,提高竹產品附加值,該村引進竹制品加工新技術,引導竹農發展作坊式竹制品粗加工,并利用“公司+農戶”的毛竹生產經營模式,進一步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延伸了產業鏈,做足了竹文章,村民也因此年均增收近600元,力爭將竹子加工業打造成為樓下村又一富農產業、生態產業。
樓下村還大力發展生態養殖業,實施“沼、豬、糧(果)”循環發展的生態富民工程,豬的糞便為沼氣生產提供原材料資源,沼液、沼渣是絕好的田間肥料,不僅肥效高,而且無公害。工程實施以來,不僅富裕了百姓,而且減少了畜禽糞便等污染,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將村民綠色放養高山羊、肉牛、生豬養殖的經驗認真總結,推廣到全村,助推了村級主導養殖業的發展。
如今生活在如畫卷般美麗鄉村中的樓下村民,說起新農村建設給村里帶來的實惠,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是新農村建設讓我們的鄉村越來越美麗,是新農村建設帶領我們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