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
數字時代要重新思考出版是什么
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陳彥在《中國新聞出版報》撰文:紙質圖書的出版依然是現階段主要的出版形態,但我們也許真的不能用過去的方式來做圖書了,我們需要更加靈活、更加低成本的方式展開。
從二八原則看,20%的圖書帶來了80%的利潤,而80%的書只帶來了20%利潤,因此也許有80%的書都多印了!這些多印了的圖書如果得到有效的控制,將為出版企業帶來一個新的利潤空間,也使得“試錯”成本革命性地降低,從盲目“試錯”走向理性“試銷”。我們應該多問問自己,如果不考慮起印量的問題,其合理的印數應該是多少?
由于技術突破帶來的行業革命,我們需要重新回到原點思考:出版是什么?出版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內容的發行與傳播。傳統的做法是先“印刷”后“發行”,但數字印刷可以實現先“發行”后“印刷”,也就是數據文件先分發到各個按需印刷的分印點,然后根據需要和訂單,就近進行相應的印刷,這是對傳統的圖書印刷模式的顛覆,解決了目前圖書市場存在的庫存積壓、回款困難、物流成本高、秩序混亂等問題。
潘建平:
電子閱讀催生書刊印刷業嬗變
雅昌公司集團董事總經理潘建平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采訪時表示:電子技術給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毋庸置疑,印刷業如果不居安思危加緊行動,待“堅冰至”就晚了。他呼吁,無論政策的制定者還是研究機構、行業協會,都應該通過研究、組織、宣傳等工作,積極促成印刷產業結構的成功調整。
潘建平認為,單就電子閱讀來說,黑白電子書很快會被取代,彩色電子書會更有生命力,其對書刊印刷的影響肯定會很大。但同時大家要看到,在電子閱讀這個行當,信息處理、資源管理的市場會更大,也將更加細分。
長期以來,印刷企業甘心做加工行業,習慣于B2B(企業對企業)的商業模式,不對產品的設計及最終消化負責任。但是,不承擔市場風險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地位,因為沒有免費的午餐。出版社正是通過B2C(企業對用戶)商務模式,在多年的自我形象設計中完成了品牌建設。印刷企業也應該確立方向,形成自己的品牌,了解終端客戶需求,承擔起市場責任,通過細分內容領域,如在影視、醫療、地質礦產、制造業、教育、收藏等門類領域,或在北京、廣東、上海等各自的區域中,將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利用。
劉清華:
文藝出版該如何“數字化生存”
中南傳媒副總經理、湖南文藝出版社社長劉清華在《中國圖書商報》撰文:數字化肯定會給出版業帶來巨大的變革。所以,這十多年里,尤其是近幾年,幾乎所有的出版社都積極投入到了這股浪潮中。國外眾多跨國出版集團已經做得風生水起。但其中不容忽視的一個事實是,在經過了熱鬧的技術追逐之后,傳統出版社數字出版收入占總收入比例依然處在較低的水平。有專家分析,這是數字出版不統一,數字出版人才匱乏,版權保護乏力等問題造成的。我承認,這些問題或多或少地阻礙了文藝出版數字化的進程,但我更愿意相信,技術帶來的是出版渠道的拓展而不是對出版產業的消滅。文藝出版人還需要在“勢頭熱”和“實際冷”的“冰火兩重天”中破解迷局。
文藝出版“需要尋找”、“需要破解”面對“商業娛樂化”對利益的追求和“數字化”對技術的依附。從出版源頭找到解決之法的可能性,迎來“守得云開見月明”的發展機遇。把網絡作家類型文學成熟的商業推廣模式引用到對精英作家嚴肅文學的推廣中來,把精英作家作為一個品牌進行整體包裝,但又不干涉作家創作的獨立性,尊重其對文學品質的堅守。我相信這種模式是讀者所向,作家所向,出版所向。對于文藝類產品而言,可嘗試的路徑包括紙質圖書的數字閱讀呈現和數字圖書產品的在線開發。數字閱讀呈現使圖書營銷找到新的突破點,通過開展收費閱讀和提高營銷力度增加收益。數字圖書的在線開發,通過內容+平臺的有機結合,尋求共贏。
李小山:
從展覽走出去來探索“走出去”的新路子
湖南美術出版社社長李小山在接受《出版人》采訪時表示:中國文化“走出去”,首先應當弄清楚是什么樣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并找到一個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的恰當的角度。正所謂“走出去容易,走進去難”。在全球化時代,怎樣用國際化語言來詮釋“走出去”的中國文化成為中國出版人面前的一個新挑戰。作為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四條主要路徑,成品書出口、版權輸出、國際合作出版和建立海外出版機構都有著各自的短板:成品書直接出口風險較大;單純的版權輸出主要功能是開拓市場,生命周期較短;國際合作出版運行周期較長,規模也較大;建立海外出版機構面臨政策、資金等一系列限制。作為一家中小專業出版社,還有沒有新的路徑可走呢?經過反復考慮,我們決定利用湖南美術出版社在出版與收藏上的長項,嘗試“展覽走出去”的“走出去”之路。湖南美術出版社近些年獨立策劃并舉辦了40余個大、中型藝術展覽。
展覽的成功,讓我們更加認識到,“走出去”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單靠政府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對外文化交流政府、企業、民間并舉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