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學出版社是日本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日本出版業中最為獨特的一支,無論其設立、經營還是行業功能都獨具特色。
一、總體現狀
從名稱上看,日本大學出版社稱謂并不統一,通常有三種,分別為大學出版會、大學出版局或大學出版部。
從數量上看,與日本大學數量相比,日本的大學出版社數量較少,目前處于持續穩定經營狀態的大學出版社只有49家,而日本全國有大學778所,平均16所大學1家出版社。大學出版社數量少的成因在于出版社經營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而具有如此資本積累的大學在日本并不多見。
從歷史上看,日本大學出版社成立時間都較短,60%以上歷史在20年以內,比起各大學自身歷史要短很多。如大阪大學出版會成立于1993年,而大阪大學的前身大阪帝國大學設立于1931年,1948年更名為大阪大學。作為知識傳播的主體,出版社成立時間與社會知識網絡化傳播增速的外部環境變化時間相互吻合,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多數大學出版社成立時間較晚。
從日本大學出版社的成立主體看,多數為大學本身,也有少數屬于大學下轄學院或研究所,如日本大學經濟學部產業經營研究所就成立了出版部,常年出版《產業經營動向調查報告書》。日本出版社的設立條件較為寬松,因此只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大學下屬的學院也可以設立出版機構,開展定向的出版運營。
從出版社成立主體的自身條件看,90%成立出版社的日本大學均為綜合性大學,專業性大學成立出版社的僅有金澤醫科大學、武藏野美術大學等5所。
二、自身特征
日本大學出版社就其自身進行分析,呈現出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1.公益性強、學術性高
日本大學出版社均為非營利性的出版機構,依靠體外資金實現對本大學、本學區或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學術出版支持,如,日本東京大學出版會在1951年成立時,其目的為致力于“學問的普及、學術的振興”, 1958年東京大學出版會成立了學術書刊行基金,專門用于資助東京大學中青年學者發表相關學術研究成果。
除學術出版外,日本的大學出版社也同時開展各種支持學術創新和學術推廣的活動。以東北大學出版會為例,除專業學術出版外,還定期出資開展學術演講會、研究成果發布會、展覽會、市民大學講座等活動,同時資助有關學術資料的收集和保管,并擇機開展數字化加工工作。
日本大學出版社的學術出版流程極為嚴格,除了要符合出版社出版方向外,還要聘請相關領域專家對書稿進行全面的學術考評,考評采取匿名投票制,防止關系腐敗。最后還要經過出版社理事會審議并決定資助出版后方能實現正式出版。因此日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一般都是各領域的突出研究成果,具有較高學術成就。
2.規模小、產量少
由于都是非營利性出版機構,因此比起多數大眾類、綜合類的商業化出版社,日本大學出版社規模普遍偏小。如,人員規模最大的東京大學出版會,從業人員只有40人,經營較好的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其2011年營業額只有約1600萬人民幣,與日本一般綜合類出版社業績存在明顯差距。
此外,由于規模較小,資金有限,為了維持大學出版社的正常運營,日本部分學校還組織了校際聯盟性質的出版社。這類出版社有兩類。一類是地區性的大學出版社,譬如,九州大學出版會是由九州地區共27所公立和私立大學共同成立的出版社,服務于九州地區的27所大學。另一類是是跨地域的大學出版社,如名古屋大學出版會,是由愛知縣、岐阜縣、東海縣、三重縣共四個縣的公立和私立大學與名古屋大學共同成立的,由名古屋大學牽頭負責出版業務,并且采取加盟的模式,吸引更多大學參與名古屋大學出版會的出版業務。
日本的大學出版社其出版物多數集中于純粹學術圖書,出版教材較少,因此其出版物雖然種類較多,但其出版量發行量均不大。以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為例,其每年出版圖書品種為600種左右,但每種圖書發行量卻只有500冊上下。
3.依賴性強
日本大學出版社普遍在財政上具有較強的依賴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其強烈依賴母體學校的財政投入,維持其正常的日常運維。很多學校為了保證出版社的穩定運作,專門成立了由畢業校友捐贈或企業捐助的出版基金,用于資助專業圖書的出版,負擔或減輕大學出版社的資金壓力,如名古屋大學出版會就是由豐田汽車全額贊助并成立基金運作起來的。由于大學出版社對于大學母體的財政依附要求較強,多數財力不強的大學都避免成立大學出版社,以免帶來巨大財政包袱。2010年日本大學聯盟對日本111所大學開展的調查結果表明,只有1/10強的大學考慮過建立大學出版社,而順利開展建社工作的只有兩家大學。
二是依賴圖書館渠道。日本目前全國約有3000家左右公共圖書館,這類圖書館一般由市縣鄉鎮的政府進行運營,資金較為充裕,再加上超過2500家大學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和個人及政府投資的公共圖書館,這些圖書館每年都會開展圖書采購,日本圖書館圖書采購額已占日本當年新版圖書總銷售額的近6%,大學出版社的專業圖書超過半數通過各類圖書館渠道購買,因此圖書館渠道是大學出版社賴以生存的重要資金來源。此外,日本圖書館面向公眾查詢業務的復印服務通常為有償服務,圖書館、出版社和作者采取6:4:1或5:3:2的比例進行分配,這也為大學出版社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作者單位系中國旅游出版社、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