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12年8月30日發布的“2012年上半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分析報告會”中的數據,2012年上半年全國整體圖書零售市場小幅增長0.27%,這一數據是開卷自1998年建立監測系統以來的最低增幅。雖然全國圖書零售市場目前仍然保持連年增長,但是增長率已經出現了降低的趨勢。特別是進入2012年,這一趨勢更加明顯。當然,開卷系統是基于全國800多個大中城市的2000多家書店門市的實體店銷售數據進行采集分析的,并不能完全呈現圖書市場的全部狀況,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網店圖書銷售的快速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實體書店的銷售分流,會對其監控數據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減。圖1是選取了最近十年來同一個月份的同比變化情況。由此表可以看出圖書出版行業的開卷綜合指數已經從2003年的10.57%、2006年的12.51%及2009年的6.13%的高位同比增長回落至2012年8月份的-4.37%,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圖書零售市場的發展趨勢。
圖1 2003年-2012年8月份同比增長
但從圖書的生產商——出版社的生產情況來看,根據新聞出版總署2012年8月7日發布的《2011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共有出版社580家,共出版圖書369523種(重版、重印162017種),我國已經以年出版新書20余萬種的出版品種而穩居世界第一位,總印數77.05億冊(張)、定價總金額1063.06億元,與2010年相比,分別增長12.53%(重版、重印增長16.48%)、7.46%、13.57%。無論從圖書出版的品種數量、印刷冊數來看,都依然呈現了較高的增長速度。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是由于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資訊來源的多樣化導致的購書意愿下降,圖書市場并沒有隨著人均GDP的增長而同步增長,紙質圖書零售市場開始進入低速增長的下行通道;另一方面,隨著全國圖書出版單位轉企改制任務的基本完成,出版社的市場意識更加增強,上品種上規模的沖動得以驟然釋放和提高,所以說,雖然圖書銷售的整體增長趨緩,甚至在逐步縮少,但圖書品種(包括新書品種)和印刷冊數依然增長迅速。兩相擠壓,必然導致很多出版圖書品類門檻較低的出版社面臨越來越大的庫存和退貨壓力。面對如此市場環境,出版社該如何作為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呢?
首先,從國家對圖書出版行業發展方向的規劃和政策來看,近期目標是國家將推動出版行業的資源整合,鼓勵兼并重組,繼續深化生產經營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打造和培育一批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出版傳媒集團。所以很多大型出版社特別是一些上市的出版集團在政策的支持下,憑借其雄厚的財力和良好的出版資源,開始上演一場場“圈地遠動”,大舉拓展自己的出版領域,在切入的新領域成規模地迅速推出多品種產品,使圖書出版行業進入了快速洗牌的時代。雖然在當今時代,網絡化使得信息傳播有著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而物流的暢通也為這一切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同時,讀者的“泛閱讀”習慣正在形成,這一切都使得大出版社(出版集團)的迅速擴張成為可能。但就長遠來看,這種擴張不具有可持續性,只是更擠壓了許多沒有優勢特色的中小出版社的生存空間,對于整個圖書行業來說,并沒有提升整個行業的利潤和增加收益能力。種種跡象已經顯示,雖然新書的品種規模不斷擴大,品種數在增長,但圖書自然品種增長對圖書整體自然增長的重要性開始降低,對于低增長下的圖書市場來說,靠增加品種的擴張戰略將難以為繼。出版業經過一番洗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理性的市場軌道上,即利潤為王的市場鐵律。
其實,許多發達國家已經經歷過這種出版業在信息變革時代的洗牌,可以給我們以很好的借鑒。那就是對于有規模和實力的大型出版社(出版集團)來說,必須進行出版行業贏利模式的深刻轉變,一方面,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適應讀者的閱讀習慣,逐步建立從紙質書過渡到電子書的商業贏利模式。另一方面,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大型出版社必須充分利用自身的兩大資源——專業的作者資源和大量的讀者資源,將其發展成為一個連接讀者和專業人員之間的專業綜合解決方案平臺,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建立一個專業的技術解決方案平臺和綜合咨詢服務平臺,為目標客戶提供系統、成套的個人成長和工作生活幫助。
對于不具有雄厚實力財力的中小型出版社來說,就必須深入細致地研究圖書市場,在某一自己專長的領域內做深做透,才能在未來的圖書市場中爭取到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隨著圖書出版產業化、市場化的持續深化和推進,出版業未來面臨的急劇變革和洗牌已箭在弦上,而市場的倒逼也必將更加劇這一變革的進程和劇烈程度。是生存還是消逝?對于目前很多的出版社來說,都將是一個問題。
(作者單位系機械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