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國就有“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的說法。因此,“拿筆桿”寫文章被不少人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是“政事之先務”。
作家老舍先生曾對人說,他有的寫,沒的寫,每天至少要寫五百字。
科研人員也要多寫,多寫是通往真理殿堂的不二法門,是理論武裝、知識積累的需要。
黨政領導干部也需要拿起筆桿。領導干部對所在地區、部門或單位負有管理之責,發揮著“領”和“導”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領導干部的寫、學、思,體現著領導干部的綜合素質,體現著領導和管理水平。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鄧小平同志提出了“領導干部要學會拿筆桿”的要求。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的干部隊伍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干部整體素質大大提高,但是面對新世紀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拿筆桿”的問題,依然顯得緊迫和重要。
編輯要不要拿起筆桿?季羨林先生曾撰文呼吁編輯要多寫文章。在《希望編輯多寫文章》一文中說:“我向來非常支持和贊賞編輯們也能多寫寫文章。我的不少老編輯朋友寫出的文章都很有特色,其結果讓讀者和編輯自己都會受益匪淺。”編輯是制書之人,要終日和文字打交道,因此,這個職業注定與寫作有著不解之緣。
編輯拿起筆桿,有什么好處呢?
編輯拿起筆桿,是一種工作需要和基本素質的體現。
拿起筆桿,是編輯認識社會、積累知識的必要手段。
拿起筆桿,是編輯強化問題意識、提高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拿起筆桿,是編輯總結經驗、出好成果的必由之路。
由此看來,“文章自古無憑據,花樣重新做出來。拾到籃中就是菜,得開懷處且開懷。”讀而不寫,只是學習過程和娛樂過程;只有開始動筆,才算進入研究狀態。一個編輯,長期不在研究狀態,讀書再刻苦,很難有真正的領悟和啟迪,很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編輯雜志的同志能不能成為“能手”,成為“大家”,我覺得可以用四條標準來衡量:一是有沒有自己的思想;二是在自己編輯的領域是否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三是理論和學術修養如何;四是文字水平怎么樣。
文字水平是個重要標準。“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口到、眼到、心到固然重要,但手到最管用,最能打下烙印,最能錘煉思維能力。
編輯學習成效如何,最終只能由工作成果來檢驗。工作成果從何而來,從多采多寫多練多發中來。
應該看到,“拿筆桿”是一種復雜而精細的精神生產,是一種運用書面語言制作精神產品的艱苦的腦力勞動。一份復雜書稿,一個深思熟慮的規劃,一篇理論文章或調研報告,從構思選題、謀篇布局、材料取舍到觀點創新,從遣詞造句到修改定稿,需要每個編輯耗去大量心血,付出許多的努力。個中甘苦,普通人難以體會。但要拿起筆桿子,成為筆桿子,就不能怕苦怕累,就要勤奮有為。
勤剪貼。資料是無價之寶。看書看報,看到好的東西,可以剪下來。剪貼多了,就有了“擴大再生產”的本錢,少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悔恨。寫文章時,可以任意索取,寫評論缺少畫龍點睛的話語,翻翻剪貼有可能受到啟發;寫雜文找不到眼睛一亮的標題,翻翻剪貼就可能頓生靈感;寫新聞老跳不出似曾相似的怪圈,翻翻剪貼有可能茅塞頓開。
勤調研。寫文章,勢必要追求觀點的創新性、理論的深刻性、論據的充足性和邏輯的嚴密性。觀點之創新性的追求,會促使編輯解放思想,大膽思考,隨時注意發現實踐中的新問題,挖掘新主題;理論之深刻性的追求,會促使編輯博覽群書,精讀名篇,努力學習各種新理論、新知識;論據之充足性的追求,會促使編輯深入調查,掌握大量鮮活的第一手材料;邏輯之嚴密性的追求,會促使編輯精心設計文章結構,認真篩選每一條論據,嚴格推敲每一個概念。好文章,都是在充分調查占用大量素材基礎上才寫出來的。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什么人,如果不占有素材,是絕對寫不出好文章的。調查了,才能掌握實情;研究了,才能對癥下藥。勤于深入基層,善于調查研究,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會有質量。
勤動筆。說一道萬,歸根結底一個字,就是要寫。只有寫,才會有收獲;只有寫,才會有出路;只有寫,才會成功成才。有句名言叫“活在責任和義務里”。辦刊物與做其他工作一樣,也要履行使命、承擔責任,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在編輯崗位上多寫東西,有所作為、有所建樹,爭做寫“家”。寫得不好不要緊,不要把寫作神秘化。勤奮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只要勤寫敢寫,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總編輯)